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青晓艳专利>正文

一种防滑脱的胸腹腔留置引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757903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4 23: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滑脱的胸腹腔留置引流装置,包括留置导管、充气套囊、卡壶、引流管、引流袋及液体单向阀,充气套囊设置在留置导管外侧,通过导气管与卡壶相通,卡壶外接注气装置;留置导管前端设置有圆锥形引流头,前部开设有引流孔,尾端设置有内凹槽的圆台形结构;引流管前端设有引流管接头,引流袋接头与内凹槽的圆台形结构相匹配连接,引流管尾端与引流袋相通,引流管上设有流速控制器及液体单向阀门。本装置充气套囊可防止留置导管脱落,且可防止积液经穿刺部位渗出;留置导管前端设计多个引流孔便于引流,防止堵塞;引流管使用标准接口,不用玻璃接头或空针转换;设有流速控制器为患者个体化引流,设计液体单向阀,防止引流液倒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滑脱的胸腹腔留置引流装置
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装置
,具体涉及到一种防滑脱的胸腹腔积液的引流装置。
技术介绍
胸腹腔闭式引流是外科、肿瘤内科及重症医学科应用较广泛的技术,是治疗胸腹腔积液有效的方法。胸腹腔积液常见病因为炎症、恶性肿瘤等,由于病因治疗疗程长,积液生成又快,当产生中等量以上的积液时,常需多次抽液。随着肿瘤发病率逐年升高,恶性肿瘤合并胸腹腔积恶性积液发生率也明显升高。在恶性胸腔积液的治疗过程中,常常需要长期留置引流管,一方面引流胸腹水,另一方面可经过引流管向胸腹腔注射化疗或靶向药物,从而进行治疗。然而传统的胸腔抽液,系一次性穿刺针,因无留置导管,故而需反复穿刺抽液,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与恐惧,还有增加感染的风险。临床上也有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入胸膜腔,进行胸腹腔间断放液治疗,但该导管专门为静脉血管穿刺设计,该导管直径小,无侧孔,容易导致堵塞;而且留置导管无配套稳妥的固定装置,长期留置胸腹腔易导致导管滑脱,穿刺口渗液、感染;引流液受体位影响易返流,从而导致胸腹腔感染可能;引流管不能控制放液速度;穿刺成功后无匹配的引流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防滑脱的胸腹腔留置引流装置,该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导管滑脱、积液渗出、引流管不匹配、引流速度不能控制、积液返流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一种防滑脱的胸腹腔留置引流装置,包括留置导管、充气套囊、卡壶、引流管、引流袋和流速控制器,所述充气套囊设置在留置导管15cm处外侧,充气套囊为扁平状。充气套囊通过部分内置于留置导管的导气管与卡壶相通,卡壶外接有注气装置,导管安置成功后,通过卡壶向充气套囊注气,扩张后扁平套囊不仅妥善固定、防止漏液、防止脱落;扁平气囊增大接触面积,可减轻气囊对胸腹腔内层组织压迫损伤。所述留置导管最前端设置有圆锥形引流头,留置导管前部开设有引流孔,且设置有刻度线;为了加快引流及避免引流堵塞,所述引流孔的个数为4个,且4个引流孔均匀分布在留置导管前5cm的刻度线内。所述留置导管尾端设置有留置导管接头,留置导管接头为内凹槽的圆台形结构,所述引流管前端设有引流管接头,引流管接头与留置导管接头相匹配连接,引流管尾端与引流袋相通。所述引流管上设有控制引流速度的流速控制器。进一步的,本技术还设置有液体单向阀,所述液体单向阀位于流速控制器与引流袋之间的引流管上,用于防止引流袋中的液体逆向流入留置导管中,从而减少胸腹腔感染可能。优选的情况,所述引流袋底部设置有用于排积液的导出管,导出管外设有用于堵塞导出管的管帽。导出管用于将引流袋内的积液排出。作为本专利的又一改进,还包括有卡子开关,所述卡子开关设置在留置导管的尾部,为了在引流管接头与内凹槽的圆台形结构分离、更换引流袋时,保证留置导管及时关闭。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本装置的留置导管外的充气套囊扩张后,不仅妥善固定、防止漏液、防止脱落;而且减轻气囊对胸腹腔内层组织压迫损伤;;留置导管前端设计多个引流孔便于引流,防止堵塞;引流管使用标准接口,不需要再使用玻璃接头或空针转换;同时设置有流速控制器调节引流速度,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引流;同时还设置有液体单向阀,防止引流液倒流。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各个标记分别为:1、留置导管,2、充气套囊,3、导气管,4、卡壶,5、引流孔,6、卡子开关,7、留置导管接头,8、引流管接头,9、引流管,10、流速控制器,11、液体单向阀,12、引流袋。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防滑脱的胸腹腔留置引流装置,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留置导管1,充气套囊2、导气管3、卡壶4、引流孔5、卡子开关6、留置导管接头7,第二部分是引流管9和引流袋12,引流管接头8、流速控制器10、液体单向阀11。所述充气套囊2设置在留置导管外侧,充气套囊通过部分内置于留置导管的导气管3与卡壶4相通,卡壶外接有注气装置,导管安置成功后,通过卡壶向气囊注气,扩张扁平气囊后不仅妥善固定、防止漏液、防止脱落;而且减轻气囊对胸腹腔内层组织压迫损伤。所述留置导管最前端设置有圆锥形引流头,留置导管前部开设有引流孔5,引流孔的个数为4个,且4个引流孔均匀分布在留置导管前5cm的刻度线内,从前端起还有10cm、15cm和20cm刻度线记号,留置导管尾端设置有内凹槽的圆台形结构,系留置导管接头7,所述引流管前端设有引流管接头8,引流管接头与内凹槽的圆台形结构相匹配连接,引流管尾端与引流袋相通。留置导管尾部置有卡子开关6,所述卡子开关设置在留置导管的尾部,为了在引流袋接头与内凹槽的圆台形结构分离,更换引流袋时,保证留置导管及时关闭。作为本技术的一改进,所述引流管上设有控制引流速度的流速控制器10和液体单向阀11。流速控制器调节引流速度,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引流,优选的,所述流速控制器可以是平时的输液开关。液体单向阀位于流速控制器与引流袋之间的引流管上,用于防止引流袋的液体逆向流入留置管中,减少胸腹腔感染可能。优选的情况,所述引流袋底部设置有用于排积液的导出管,导出管外设有用于堵塞导出管的管帽。导出管用于将引流袋内的积液排出。本申请还将引流袋的上方设有用于患者提携的弧形把手。特别说明:留置导管体内留置深度约15-18cm,为短径软管,留置时间可达1月,引流管和引流袋为一体化设计,可1-3日更换一次。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再次声明,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技术进行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列入本技术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滑脱的胸腹腔留置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留置导管、充气套囊、卡壶、引流管、引流袋和流速控制器,所述充气套囊设置在留置导管外侧,充气套囊通过部分内置于留置导管的导气管与卡壶相通,卡壶外接有注气装置;所述留置导管最前端设置有圆锥形引流头,前部开设有引流孔,且设置有刻度线;留置导管尾端设置有留置导管接头,留置导管接头为内凹槽的圆台形结构,所述引流管前端设有引流管接头,引流管接头与留置导管接头相匹配连接,引流管尾端与引流袋想通,所述引流管上设有控制引流速度的流速控制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滑脱的胸腹腔留置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留置导管、充气套囊、卡壶、引流管、引流袋和流速控制器,所述充气套囊设置在留置导管外侧,充气套囊通过部分内置于留置导管的导气管与卡壶相通,卡壶外接有注气装置;所述留置导管最前端设置有圆锥形引流头,前部开设有引流孔,且设置有刻度线;留置导管尾端设置有留置导管接头,留置导管接头为内凹槽的圆台形结构,所述引流管前端设有引流管接头,引流管接头与留置导管接头相匹配连接,引流管尾端与引流袋想通,所述引流管上设有控制引流速度的流速控制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滑脱的胸腹腔留置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孔的个数为4个,且4个引流孔均匀分布在留置导管前5cm的刻度线内。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滑脱的胸腹腔留置引流装置,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青晓艳
申请(专利权)人:青晓艳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