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715628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1 23: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气管镜,其包括一具有控制机构的把手,把手一端连结一插接式荧幕,其另一端结合以一导管,导管的远端设有一内部包含一主弹性弹簧圈的软管部,最远端并结合以一内部设有摄像模块和发光体的探头,导管内设有二拉线,拉线的近端延伸结合于控制机构上,其远端分别穿设于二小型弹性弹簧圈内并固定,使用时,利用按压把手上方的控制片,以前后移动方式操作连动二拉线以改变其相对位置,进而使导管外端软管部和探头朝向不同方向弯曲,并可简易将导管远端探头定位在该角度,利用其软管部在主弹性弹簧圈和二小型弹性弹簧圈的配合下,可顺利的侧向弯曲和定位,且探头能稳固的组合摄像模块和发光体,提高拍摄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气管镜
本技术涉及气管镜
,主要提供一种巧妙而稳固的组合构造,可以通过更为简易操作方式,有效地控制气管镜之导管远端摆动弯曲及定位之效果,提升摄像模块与发光体于探头内之结合稳固性,同时兼具实用性。
技术介绍
现有的气管镜结构通常包括一设有控制机构的把手,一端结合以一条细长的导管,以供伸入人体内部,该导管的远端结合有一段内含摄像模块的探头,以拍摄人体腔内的影像并传送到外部的荧幕,供医疗人员得以直接观察或进行治疗;而为了取得人体内部不同角度位置的影像,在导管远端会设置一段可以弯曲的软管部,而利用控制机构来操作二拉线,以控制软管摆动,并连动探头转向,以获得多不同多角度的腔内影像。人们熟知针对此类气管镜包含控制机构、软管部弯曲结构的设计、以及远端探头的构造各有不同,但在使用上均仍未达便利性和实用性,例如人们熟知的弯曲控制结构,在操作使导管远端弯曲到定位时,必须以人为方式,手力扣住固定位置来确保导管弯曲角度的定位,仍有位移之疑虑,或又再者,有附锁固机构者,需再按压一卡合机构来锁固按钮,而当需要改变导管远端角度时,则需另行使用第二只手操作解锁的动作,必然会造成使用上的不便和困扰,而很难达到以单手操作之诉求。另外,人们熟知使导管远端软管弯曲的构造,大部份是利用多个单元体的组合,以形成一可以摆动的支持体,容置在软管部之内,但此结构的制造费时,且加工相当麻烦,控制软管弯曲的组合也不一定滑顺,一旦其中一个单元体发生故障,整体便无法再使用,故不合实用;而对于远端探头于结合内部摄像模块及发光体等构件,以及预留工作孔道的成型方式,人们熟知方式利用一模具,先放置各构件,但在出口端未设有定位的长态构造,故在灌胶封装时,由于各内部构件缺少有效的定位设计,常会发生摄像模块、发光体、或工作孔道偏移的现象,造成产品的瑕疵或故障,不利于操作的精确性,且固胶时间过长,故现有已知的气管镜设计,显有改良的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一种气管镜,主要提供一种可简易控制气管镜导管内部二拉线的移动,而连动导管远端软管部摆动弯曲,并简易定位其角度的新型气管镜。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气管镜,其包括一结合有控制机构的把手;该把手一端连结一插接式荧幕,另一端结合以一导管,导管的远端设有一内部具有主弹性弹簧圈的软管部,导管最远端还结合以一内部设有摄像模块和发光体的探头;导管内设有二拉线,二拉线的近端延伸结合于控制机构上,其远端分别穿设于二小型弹性弹簧圈内并固定;通过按压把手上方的控制片,以前后移动方式操作连动二拉线以改变其相对位置,进而达到使导管外端软管部和探头朝向不同方向弯曲之目的,并可将导管远端探头定位在该角度。具体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气管镜,包括有一把手,把手一端连结一插接式荧幕或外接式大荧幕,另一端结合以一导管,导管的远端设为软管部,最远端并结合以一探头;其中:该把手的内部设有一控制机构,包括:一转轮,枢设在把手的内部,形成可转动的结构,转轮的上部设有一容置槽,一掣动块,设于转轴的容置槽内,其下方设有一弹簧,其上部设为弧状,并设有一中心孔,于上部另结合有一止滑片,把手相对于转轮的上部位置设为球面体构造,且设有一纵向长槽孔,一控制片,设在把手球面体的上方,其下方设有一连杆,该连杆为穿过球面体上的长槽孔,与下方的掣动片之中心孔相结合,气管镜的二拉线的近端系延伸结合于控制机构的转轴上;该软管部的内部设有由一条主弹性弹簧圈、二条小型弹性弹簧圈、和一固定座,其中:主弹性弹簧圈设在软管部之内,其外径稍小于软管部的内径,二小型弹性弹簧圈则设在主弹性弹簧圈内部相对的两侧位置,提供二条拉线分别贯穿其间,固定座结合于软管部的最远端,其设有多个贯穿孔,而前述二拉线的远端分别穿过二贯穿孔,并分别结合以定位板固定;以及该探头,包括:一空心外管,一端面板,组合于空心外管的外端,其设有器械孔、镜孔、和光孔,而位于器械孔内侧的侧边设有夹合座,一器械管,其外端卡扣于器械孔,并为夹合座所夹合;一摄像模块,具有一镜头和数发光体,该镜头为组合在镜孔处,发光体系位在摄像模块前端两侧,亦相对卡合于端面板的光孔内。当控制片被按压使其前后移动时,掣动块被连动从而带动转轮的旋动,而改变拉线的位置,进而使气管镜导管远端软管和探头产生弯曲角度。在控制片未被按压时,弹簧的向上弹力使掣动片上的止滑片紧贴于把手球面体的内表面,使转轮、拉线和导管远端探头均处于稳固的定位状态。优选的,所述固定座设有一中央垂直板,所述各贯穿孔设于其两侧,使二拉线的远端分别穿过固定座中央垂直板二侧的中间贯穿孔。可选的,所述固定座设有一中央开孔,可组合一器械管,形成工作孔道,而各贯穿孔分别设于固定座外缘环状部,于其中相对二侧之贯穿孔内设有定向条,而二拉线的远端分别穿过固定座另二侧之二贯穿孔。其中,不同拉线的移动,可使固定座准确的朝对应之方向摆动,而连动导管远端软管部随之朝同侧弯曲转向者。优选的,其中端面板的镜孔前缘设有一阶状槽,以供结合一防水镜片。优选的,其中空心外管的近端系与气管镜的导管远端以防水方式相组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所述软管部在主弹性弹簧圈和二小型弹性弹簧圈的配合下,可顺利的侧向弯曲,而探头则能稳固的精确的结合摄像模块和发光体等构件。即本技术提供的改良气管镜,具有操作简易、拍摄的稳定性等显著之进步性者。【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气管镜之外观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气管镜把手和控制机构之分解立体图;图3为本技术为图2之组合剖面图;图4为本技术为图3之按压后剖面图;图5、6为本技术如图4前后移动控制片之实施例图;图7为本技术气管镜软管部内部构造之立体图;图8为本技术如图7之上视平面图;图9为本技术气管镜导管远端弯曲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固定座之另一应用例立体图;图11为本技术气管镜探头结构之透视立体图;图12为本技术如图11之分解图;图中的符号说明如下:(1)把手(2)插接式荧幕(3)导管(4)软管部(5)探头(6)球面体(7)转轮(8)容置槽(9)弹簧(10)掣动块(11)止滑片(12)长槽孔(13)控制片(14)连杆(15)中心孔(16)拉线(17)小型弹性弹簧圈(18)固定座(20)主弹性弹簧圈(21)中央垂直板(22)贯穿孔(23)定位板(24)中央开孔(25)弹性条(26)空心外管(27)端面板(28)器械孔(29)镜孔(30)光孔(31)夹合座(32)器械管(33)摄像模块(34)镜头(35)阶状槽(36)防水镜片(37)发光体【具体实施方式】请先参阅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为一种气管镜的改良设计,包括有一把手(1),其一端连结一插接式荧幕(2),另端结合以一导管(3),导管(3)的远端为软管部(4),最远端并结合以一探头(5);其中,把手(1)的内部设有一控制机构,包括一转轮(7),系枢设在把手(1)的内部,形成可转动的结构,转轮(7)的上部设有一容置槽(8),而槽内设以一弹簧(9)和一掣动块(10),掣动块(10)的上部设为弧状,并结合有一弧状止滑片(11),把手(1)相对于转轮(7)的上部位置设为球面体(6),且设有一纵向长槽孔(12),控制机构另包含一控制片(13),其下方设有一连杆(1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气管镜,包括有一把手,把手一端连结一插接式荧幕或外接式大荧幕,另一端结合以一导管,导管的远端设为软管部,最远端并结合以一探头;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把手的内部设有一控制机构,包括:一转轮,枢设在把手的内部,形成可转动的结构,转轮的上部设有一容置槽,一掣动块,设于转轴的容置槽内,其下方设有一弹簧,其上部设为弧状,并设有一中心孔,于上部另结合有一止滑片,把手相对于转轮的上部位置设为球面体构造,且设有一纵向长槽孔,一控制片,设在把手球面体的上方,其下方设有一连杆,该连杆为穿过球面体上的长槽孔,与下方的掣动片之中心孔相结合,气管镜的二拉线的近端系延伸结合于控制机构的转轴上;该软管部的内部设有由一条主弹性弹簧圈、二条小型弹性弹簧圈、和一固定座,其中:主弹性弹簧圈设在软管部之内,其外径稍小于软管部的内径,二小型弹性弹簧圈则设在主弹性弹簧圈内部相对的两侧位置,提供二条拉线分别贯穿其间,固定座结合于软管部的最远端,其设有多个贯穿孔,而前述二拉线的远端分别穿过二贯穿孔,并分别结合以定位板固定;以及该探头,包括:一空心外管,一端面板,组合于空心外管的外端,其设有器械孔、镜孔、和光孔,而位于器械孔内侧的侧边设有夹合座,一器械管,其外端卡扣于器械孔,并为夹合座所夹合;一摄像模块,具有一镜头和数发光体,该镜头为组合在镜孔处,发光体系位在摄像模块前端两侧,亦相对卡合于端面板的光孔内。...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4.20 CN 20172041720441.一种气管镜,包括有一把手,把手一端连结一插接式荧幕或外接式大荧幕,另一端结合以一导管,导管的远端设为软管部,最远端并结合以一探头;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把手的内部设有一控制机构,包括:一转轮,枢设在把手的内部,形成可转动的结构,转轮的上部设有一容置槽,一掣动块,设于转轴的容置槽内,其下方设有一弹簧,其上部设为弧状,并设有一中心孔,于上部另结合有一止滑片,把手相对于转轮的上部位置设为球面体构造,且设有一纵向长槽孔,一控制片,设在把手球面体的上方,其下方设有一连杆,该连杆为穿过球面体上的长槽孔,与下方的掣动片之中心孔相结合,气管镜的二拉线的近端系延伸结合于控制机构的转轴上;该软管部的内部设有由一条主弹性弹簧圈、二条小型弹性弹簧圈、和一固定座,其中:主弹性弹簧圈设在软管部之内,其外径稍小于软管部的内径,二小型弹性弹簧圈则设在主弹性弹簧圈内部相对的两侧位置,提供二条拉线分别贯穿其间,固定座结合于软管部的最远端,其设有多个贯穿孔,而前述二拉线的远端分别穿过二贯穿孔,并分别结合以定位板固定;以及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南冰林燕聪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嘉润医用影像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