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充电系统及其工作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9699772 阅读: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08 13:21
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井下充电系统及其工作方法,其中,该系统包括:载体、井下充电插头装置以及井下充电短节装置,其中,所述载体,用于携带所述井下充电插头装置,将所述井下充电插头装置下放至井下,使所述井下充电插头装置插入所述井下充电短节装置内部;所述井下充电插头装置,包括:第一充电连接结构,用于连接外充电电缆;所述井下充电短节装置,包括:所述第二充电连接结构,设置在所述井下充电短节装置的内部,与井下充电短节装置中的充电电池连接,用于在所述井下充电插头装置插入所述井下充电短节装置内部的情况下,对接所述第一充电连接结构。该方案实现了同心对接式井下充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井下充电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油田开发
,特别涉及一种井下充电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油田开发方式精细化的深入,分层注水已经成为国内外油田开发注水的主要模式。目前,智能注水测调技术已经发展到下入一趟管柱就可以完成注水调配功能,并能从地面遥控改变井下各层的配注量,解决了深井、大斜度井,水平井的分层注水调配难题。由于注水调试一体化解决了反复投捞作业的问题,因此井下测调系统需要长时间驻留在井下运行,而电路与电机系统长时间工作耗电量大,如何在不起管柱的情况下提供持续的电能,已经成为注水测调一体化发展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虽然目前地面充电技术已经发展完善,然而井下有液体存在,环境复杂,充电装置人手无法直观触碰,对接充电存在很多技术困难,无线充电技术目前发展还并不完善,在充电时间与电量方面都无法保证。因此,急需一种能够实现井下充电的充电装置,以保证对井下测调装置持续提供电能,避免重复作业施工,节约施工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井下充电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对井下测调装置持续提供电能的技术问题。该系统包括:载体、井下充电插头装置以及井下充电短节装置,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井下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载体、井下充电插头装置以及井下充电短节装置,其中,所述载体,用于携带所述井下充电插头装置,将所述井下充电插头装置下放至井下,使所述井下充电插头装置插入所述井下充电短节装置内部;所述井下充电插头装置,包括:第一充电连接结构,用于连接外充电电缆;所述井下充电短节装置,包括:第二充电连接结构,设置在所述井下充电短节装置的内部,与井下充电短节装置中的充电电池连接,用于在所述井下充电插头装置插入所述井下充电短节装置内部的情况下,对接所述第一充电连接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井下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载体、井下充电插头装置以及井下充电短节装置,其中,所述载体,用于携带所述井下充电插头装置,将所述井下充电插头装置下放至井下,使所述井下充电插头装置插入所述井下充电短节装置内部;所述井下充电插头装置,包括:第一充电连接结构,用于连接外充电电缆;所述井下充电短节装置,包括:第二充电连接结构,设置在所述井下充电短节装置的内部,与井下充电短节装置中的充电电池连接,用于在所述井下充电插头装置插入所述井下充电短节装置内部的情况下,对接所述第一充电连接结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下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充电连接结构,包括:内外电缆连接器、两根内充电电缆、第一对接充电金属圈以及第二对接充电金属圈,其中,所述内外电缆连接器,用于将外充电电缆的一端与两根内充电电缆的第一端同时连接;第一对接充电金属圈,用于与两根内充电电缆中一根内充电电缆的第二端连接;第二对接充电金属圈,用于与两根内充电电缆中另一根内充电电缆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充电连接结构,包括:第一对接充电金属片、第二对接充电金属片以及两条充电电路,其中,两条充电电路中一条充电电路的第一端与所述充电电池连接,第二端与第一对接充电金属片连接;两条充电电路中另一条充电电路的第一端与所述充电电池连接,第二端与第二对接充电金属片连接;所述第一对接充电金属片,用于在所述井下充电插头装置插入所述井下充电短节装置内部的情况下,与所述第一对接充电金属圈对接;所述第二对接充电金属片,用于在所述井下充电插头装置插入所述井下充电短节装置内部的情况下,与所述第二对接充电金属圈对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井下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井下充电插头装置,还包括:充电插头绝缘主体,所述充电插头绝缘主体为中空的柱体,所述充电插头绝缘主体的材质为绝缘材质,所述充电插头绝缘主体的侧壁上设置有开口,所述内外电缆连接器置于所述开口内;在所述开口的下方,所述第一对接充电金属圈和所述第二对接充电金属圈镶在所述充电插头绝缘主体上;所述两根内充电电缆穿过所述充电插头绝缘主体的内腔分别与所述第一对接充电金属圈和所述第二对接充电金属圈连接。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井下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文琳钱鹏刘锦江何寅鲍洪涛王雪王泽程云龙霍艳皎张成胜徐锐辛坤烈李玮胡文宫刘万勇刘晶晶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