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湖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性能实时监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699408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08 13:14
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性能实时监测装置,包括电池组,电池组由数节电池并联组成,每节电池的顶面和底面分别固定安装连接块,连接块以电池组的中心线对称,其中一侧的连接块的一侧分别开设第一通孔,另一侧的连接块的一侧分别开设第二通孔,第一通孔分别与对应的第二通孔的中心线共线,第二通孔的直径小于第一通孔的直径,电池组的一侧上方和下方分别设有第一气管,第一气管的一端开口,第一气管分别从对应的第一通孔内穿过。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实时监测装置来监测电池组各局部区域的实际反应性能分布及反应条件分布,从而有目的性的改善电池的设计与操作参数,优化燃料电池性能与寿命,并大幅提高燃料电池研发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性能实时监测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电池领域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性能实时监测装置。
技术介绍
燃料电池是一种能量转化装置,它是按电化学原理,即原电池工作原理,把贮存在燃料和氧化剂中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因而实际过程是氧化还原反应。在现有的燃料电池结构中,一般为双极板与膜电极依次叠合,形成多节甚至数十节的电池电堆,从而形成功率较高的发电装置。但这种方式会造成不一致的局部反应条件与膜电极工作环境,导致膜电极在不同区域的性能以及不同区域的性能衰减分布不均,而限制燃料电池性能与寿命的关键则是性能最低以及性能衰减最快的局部区域。因此,如何实时监测电池内部各局部区域的实际反应性能分布及反应条件分布,从而改善电池的设计与操作参数,优化电池性能与寿命,成为本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性能实时监测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性能实时监测装置,包括电池组,电池组由数节电池并联组成,每节电池的顶面和底面分别固定安装连接块,连接块以电池组的中心线对称,其中一侧的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性能实时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组(1),电池组(1)由数节电池并联组成,每节电池的顶面和底面分别固定安装连接块(2),连接块(2)以电池组(1)的中心线对称,其中一侧的连接块(2)的一侧分别开设第一通孔(3),另一侧的连接块(2)的一侧分别开设第二通孔(4),第一通孔(3)分别与对应的第二通孔(4)的中心线共线,第二通孔(4)的直径小于第一通孔(3)的直径,电池组(1)的一侧上方和下方分别设有第一气管(5),第一气管(5)的一端开口,第一气管(5)分别从对应的第一通孔(3)内穿过,且第一气管(5)的外周分别同时与对应的第一通孔(3)的内壁紧密接触配合,电池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性能实时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组(1),电池组(1)由数节电池并联组成,每节电池的顶面和底面分别固定安装连接块(2),连接块(2)以电池组(1)的中心线对称,其中一侧的连接块(2)的一侧分别开设第一通孔(3),另一侧的连接块(2)的一侧分别开设第二通孔(4),第一通孔(3)分别与对应的第二通孔(4)的中心线共线,第二通孔(4)的直径小于第一通孔(3)的直径,电池组(1)的一侧上方和下方分别设有第一气管(5),第一气管(5)的一端开口,第一气管(5)分别从对应的第一通孔(3)内穿过,且第一气管(5)的外周分别同时与对应的第一通孔(3)的内壁紧密接触配合,电池组(1)的另一侧上方和下方分别设有第二气管(6),第二气管(6)的一端开口,第二气管(6)分别从对应的第二通孔(4)内穿过,且第二气管(6)的外周分别同时与对应的第二通孔(4)的内壁紧密接触配合,第一气管(5)和第二气管(6)的开口端相对,第二气管(6)能够分别插入至对应的第一气管(5)内,且第二气管(6)的外周能够分别与对应的第一气管(5)的内壁紧密接触配合,每个第一气管(5)的内壁顶面和底面分别开设条形槽(7),每个第一气管(5)的顶面和底面分别开设齿轮槽(8),齿轮槽(8)分别与对应的条形槽(7)内部相通,条形槽(7)内分别活动安装齿条(9),齿条(9)能够分别沿对应的条形槽(7)水平滑动,齿条(9)的内端分别固定连接拨杆(12)的一端,拨杆(12)的另一端分别朝向对应的第一气管(5)内,拨杆(12)的另一端外侧能够分别同时与对应的第二气管(6)的开口端接触配合,齿轮槽(8)内分别固定安装齿轮(10),每个第一气管(5)的顶面和底面分别固定安装两个导向环(11),导向环(11)分别位于对应的齿轮(10)的两侧,每个第一气管(5)的上方和下方分别设有同样的齿条(9),齿条(9)分别从对应的导向环(11)内穿过,且齿条(9)能够分别沿对应的导向环(11)水平移动,齿轮(10)能够分别同时与对应的两个齿条(9)啮合,每个第一气管(5)的开口端顶部和底部分别固定安装支撑块(13),支撑块(13)的一侧分别开设透槽(14),位于第一气管(5)外的齿条(9)的外端分别固定连接楔形块(15)的一侧,楔形块(15)能够分别从对应的透槽(14)内穿过,每个第一气管(5)上的两个楔形块(15)的楔形面相对,每个第一气管(5)上方的支撑块(13)的底面开设导向孔(16),每个第一气管(5)下方的支撑块(13)的顶面开设同样的导向孔(16),导向孔(16)分别与对应的透槽(14)内部相通,导向孔(16)内分别穿过一根竖杆(17),竖杆(17)的外周分别与对应的导向孔(16)的内壁接触配合,竖杆(17)的内端分别位于透槽(14)内且能够与对应的楔形块(15)的楔形面接触配合,竖杆(17)的下端分别固定安装弧形板(18),第二气管(6)能够分别从对应的两个弧形板(18)之间穿过,弧形板(18)的凹面分别朝向对应的第二气管(6),且弧形板(18)的凹面能够分别同时与对应的第二气管(6)的外周紧密接触配合,每个第一气管(5)上的两个弧形板(18)之间能够接触配合,每个弧形板(18)和对应的支撑块(13)之间设有弹簧(19),弹簧(19)分别与对应的弧形板(18)、支撑块(13)固定连接,竖杆(17)分别从对应的弹簧(19)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钦文肖罡胡徐趣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