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用于酸化增产的酸液混合装置,包括混液罐,混液罐顶部均匀分布若干加料管,混液罐内部设置搅拌器,还包括位于混液罐正下方的缓冲储罐、位于缓冲储罐正下方的注酸罐,混液罐与缓冲储罐之间、缓冲储罐与注酸罐之间均通过轴线竖直的管体连通,管体上都设置有阀门;缓冲储罐内部设置若干沿竖直方向上下均布的Ph测试仪,缓冲储罐外表面固定显示屏;注酸罐内部与灌注泵连通;缓冲储罐与注酸罐之间的管体内还设置有紊流装置,紊流装置包括固定在管体内壁的若干弧形板,若干弧形板在管体内部沿螺旋线分布。本发明专利技术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酸化过程需要占用大量大容积的容器的问题,实现提高酸化效率、降低工程成本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酸化增产的酸液混合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酸化领域,具体涉及用于酸化增产的酸液混合装置。
技术介绍
酸化是强化采油(EOR)的一种措施,是油气井增产、注入井增注的一项有效的技术措施。其原理是通过酸液对岩石胶结物或地层孔隙、裂缝内堵塞物等的溶解和溶蚀作用,恢复或提高地层孔隙和裂缝的渗透性。酸化按照工艺不同可分为酸洗、基质酸化和压裂酸化(也称酸压)。酸洗是将少量酸液注入井筒内,清除井筒孔眼中酸溶性颗粒和钻屑及垢等,并疏通射孔孔眼。基质酸化是在低于岩石破裂压力下将酸注入地层,依靠酸液的溶蚀作用恢复或提高井筒附近较大范围内油层的渗透性。酸压(酸化压裂)是在高于岩石破裂压力下将酸注入地层,在地层内形成裂缝,通过酸液对裂缝壁面物质的不均匀溶蚀形成高导流能力的裂缝。酸化施工使用诸如水泥车、泵车一类的施工车辆,将酸性水溶液(如,盐酸、氢氟酸、有机酸)注入地层。注入的酸液会溶解地层岩石或胶结物,从而增加地层渗透率,使油气的产出、驱替水注入更加方便。在酸化施工中,为了提高酸化效果,可以采用聚合物稠化酸注入、有机缓速酸注入、变粘酸酸化、粘弹性表面活性剂酸化等新工艺。酸化增产过程中需要向地层持续注入大量酸化液,对于地面储存要求极高,现有技术中大都采用较多数量的泵车等提前配液,然后抵达现场后进行注入。这种方式耗费大量资源,需要较多泵车或储罐进行酸液的提前配置与储存,工程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用于酸化增产的酸液混合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酸化过程需要占用大量大容积的容器的问题,实现提高酸化效率、降低工程成本的目的。本专利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用于酸化增产的酸液混合装置,包括混液罐,所述混液罐顶部均匀分布若干加料管,混液罐内部设置搅拌器,还包括位于混液罐正下方的缓冲储罐、位于所述缓冲储罐正下方的注酸罐,所述混液罐与缓冲储罐之间、缓冲储罐与注酸罐之间均通过轴线竖直的管体连通,所述管体上都设置有阀门;所述缓冲储罐内部设置若干沿竖直方向上下均布的Ph测试仪,所述缓冲储罐外表面固定显示屏,所有Ph测试仪均与所述显示屏信号连接,所述缓冲储罐底部还设置带有堵头的旁通管;所述注酸罐内部与灌注泵连通;所述缓冲储罐与注酸罐之间的管体内还设置有紊流装置,所述紊流装置位于所述管体上对应的阀门下方,所述紊流装置包括固定在管体内壁的若干弧形板,若干弧形板在管体内部沿螺旋线分布。针对现有技术中酸化过程需要占用大量大容积的容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用于酸化增产的酸液混合装置,本装置中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混液罐、缓冲储罐、注酸罐,混液罐用于混合酸液原料,因此在其顶部均布若干加料管,用于添加各种原料。混液罐内部设置搅拌器,对添加的各种原料进行搅拌混合,得到均匀稳定的酸液。缓冲储罐位于混液罐下方,起到缓冲作用,并且对配好的酸液进行临时的储存。缓冲储罐内部设置若干沿竖直方向上下均布的Ph测试仪,所述缓冲储罐外表面固定显示屏,从而缓冲储罐内各液位高度的Ph值都会在显示屏上进行显示。本专利技术具体使用时,通过各加料管向混液罐中加入原料配置酸液,混合均匀后的酸液进入缓冲储罐和注酸罐中同时进行储存,需要注酸时,首先通过灌注泵抽取注酸罐内的溶液进行使用,同时在混液罐中开始配置新的酸液,当注酸罐内的溶液快要被抽完时,打开缓冲储罐与注酸罐之间的阀门,将缓冲储罐中储存的溶液补入注酸罐中。再将混液罐中新配置好的酸液导入缓冲储罐中备用。缓冲储罐中的各Ph测试仪监测不同液位高度的Ph值并在显示屏上显示,工作人员可以直观的看到缓冲储罐内不同液位高度的Ph值,以此判断注酸过程中缓冲储罐内酸液是否有沉降分层等现象发生,从而在酸液出现沉降分层时直接通过旁通管排掉重新配置,以确保注入地层的酸液的性能稳定均匀,提高酸化效果。紊流装置用于确保进入注酸罐的溶液处于紊流状态,避免形成层流分层现象。紊流装置包括固定在管体内壁的若干弧形板,若干弧形板在管体内部沿螺旋线分布,通过若干弧形板将进入注酸罐的溶液打乱打散,确保溶液处于紊流状态,同时又能够引导流体向下流动。优选的,所述弧形板的宽度为管体内径的1/10。避免弧形板对管体正常的通径造成干扰导致弧形板两端压差等情况出现,宽度为1/10管体内径的弧形板也能够有效扰乱管体边缘部分,从而降低管壁黏滞力对流动状态的干扰,彻底杜绝本专利技术形成层流的风险。优选的,所述缓冲储罐与注酸罐的容积相等。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用于酸化增产的酸液混合装置,通过各加料管向混液罐中加入原料配置酸液,混合均匀后的酸液进入缓冲储罐和注酸罐中同时进行储存,需要注酸时,首先通过灌注泵抽取注酸罐内的溶液进行使用,同时在混液罐中开始配置新的酸液,当注酸罐内的溶液快要被抽完时,打开缓冲储罐与注酸罐之间的阀门,将缓冲储罐中储存的溶液补入注酸罐中。再将混液罐中新配置好的酸液导入缓冲储罐中备用,无需使用大量大容积的泵车等容器,能够实现简单方便的一边注入一边配液,极大降低了工程成本。2、本专利技术用于酸化增产的酸液混合装置,通过各加料管向混液罐中加入原料配置酸液,混合均匀后的酸液进入缓冲储罐和注酸罐中同时进行储存,需要注酸时,首先通过灌注泵抽取注酸罐内的溶液进行使用,同时在混液罐中开始配置新的酸液,当注酸罐内的溶液快要被抽完时,打开缓冲储罐与注酸罐之间的阀门,将缓冲储罐中储存的溶液补入注酸罐中。再将混液罐中新配置好的酸液导入缓冲储罐中备用。3、本专利技术用于酸化增产的酸液混合装置,通过若干弧形板将进入注酸罐的溶液打乱打散,确保溶液处于紊流状态,同时又能够引导流体向下流动。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中弧形板的连接示意图。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1-混液罐,2-加料管,3-搅拌器,4-缓冲储罐,5-注酸罐,6-管体,7-阀门,8-Ph测试仪,9-显示屏,10-堵头,11-旁通管,12-灌注泵,13-弧形板。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实施例1:如图1与图2所示的用于酸化增产的酸液混合装置,包括混液罐1,所述混液罐1顶部均匀分布若干加料管2,混液罐1内部设置搅拌器3,还包括位于混液罐1正下方的缓冲储罐4、位于所述缓冲储罐4正下方的注酸罐5,所述混液罐1与缓冲储罐4之间、缓冲储罐4与注酸罐5之间均通过轴线竖直的管体6连通,所述管体6上都设置有阀门7;所述缓冲储罐4内部设置若干沿竖直方向上下均布的Ph测试仪8,所述缓冲储罐4外表面固定显示屏9,所有Ph测试仪8均与所述显示屏9信号连接,所述缓冲储罐4底部还设置带有堵头10的旁通管11;所述注酸罐5内部与灌注泵12连通;所述缓冲储罐4与注酸罐5之间的管体6内还设置有紊流装置,所述紊流装置位于所述管体6上对应的阀门7下方,所述紊流装置包括固定在管体6内壁的若干弧形板13,若干弧形板13在管体6内部沿螺旋线分布。所述弧形板13的宽度为管体6内径的1/10。所述缓冲储罐4与注酸罐5的容积相等。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用于酸化增产的酸液混合装置,包括混液罐(1),其特征在于,所述混液罐(1)顶部均匀分布若干加料管(2),混液罐(1)内部设置搅拌器(3),还包括位于混液罐(1)正下方的缓冲储罐(4)、位于所述缓冲储罐(4)正下方的注酸罐(5),所述混液罐(1)与缓冲储罐(4)之间、缓冲储罐(4)与注酸罐(5)之间均通过轴线竖直的管体(6)连通,所述管体(6)上都设置有阀门(7);所述缓冲储罐(4)内部设置若干沿竖直方向上下均布的Ph测试仪(8),所述缓冲储罐(4)外表面固定显示屏(9),所有Ph测试仪(8)均与所述显示屏(9)信号连接,所述缓冲储罐(4)底部还设置带有堵头(10)的旁通管(11);所述注酸罐(5)内部与灌注泵(12)连通;所述缓冲储罐(4)与注酸罐(5)之间的管体(6)内还设置有紊流装置,所述紊流装置位于所述管体(6)上对应的阀门(7)下方,所述紊流装置包括固定在管体(6)内壁的若干弧形板(13),若干弧形板(13)在管体(6)内部沿螺旋线分布。
【技术特征摘要】
1.用于酸化增产的酸液混合装置,包括混液罐(1),其特征在于,所述混液罐(1)顶部均匀分布若干加料管(2),混液罐(1)内部设置搅拌器(3),还包括位于混液罐(1)正下方的缓冲储罐(4)、位于所述缓冲储罐(4)正下方的注酸罐(5),所述混液罐(1)与缓冲储罐(4)之间、缓冲储罐(4)与注酸罐(5)之间均通过轴线竖直的管体(6)连通,所述管体(6)上都设置有阀门(7);所述缓冲储罐(4)内部设置若干沿竖直方向上下均布的Ph测试仪(8),所述缓冲储罐(4)外表面固定显示屏(9),所有Ph测试仪(8)均与所述显示屏(9)信号连接,所述缓冲储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巍,王鹤,杨鸿,杨滔,黄海平,邓勇,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北方石油勘探开发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