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编码器电缆出线结构及编码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682753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08 07: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编码器电缆出线结构及编码器,所述编码器包括主体和设置在所述主体的顶面的电路板,所述出线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主体侧壁上的可容置所述电缆的引线通道;所述电缆的一端连接到所述电路板,且所述电缆经由引线通道引出到所述主体的外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在编码器主体侧壁上设置了可容置电缆的引线通道,因此电缆可以从电路板下方走线,有效解放了电路板上方空间,解决了上方出线导致的位置空间不足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编码器电缆出线结构及编码器
本技术涉及编码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编码器电缆出线结构及编码器。
技术介绍
在整套编码器结构中,电缆一端连接到编码器的印制电路板(PrintedCircuitBoard,PCB)、另一端与客户使用端连接,通过电缆连接实现信号输送,具体出线结构有两种:第一种出线结构如图1所示,电缆出线为上行出线,电缆直接从PCB上面出线,为了能容纳电缆,PCB上方要留出一定的空间,这样编码器整体高度就比较高,并且在电缆被拉扯时,电缆与电路板的焊点将直接受力,容易发生虚焊或断裂。第二种出线结构如图2所示,电缆引出端做成接插件的形式,PCB上焊接插件的母头1,电缆引出端焊接插件的公头2,使用时公头2与母头1接触配合,但接插件价格较高,对成本压力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从PCB上方走线导致的电缆出线位置空间不足、增加了编码器整体高度的缺陷,提供一种编码器电缆出线结构及编码器。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编码器电缆出线结构,所述编码器包括主体和设置在所述主体的顶面的电路板,所述出线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主体侧壁上的可容置所述电缆的引线通道;所述电缆的一端连接到所述电路板,且所述电缆经由引线通道引出到所述主体的外部。在本技术所述的编码器电缆出线结构中,所述引线通道包括至少一个弯折。在本技术所述的编码器电缆出线结构中,所述引线通道的入口位于所述主体的顶面,且所述引线通道的入口与所述电路板上的电缆连接点的位置对应,所述引线通道的出口位于所述主体侧壁或者底面。在本技术所述的编码器电缆出线结构中,所述引线通道包括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连接处形成所述引线通道的第一弯折,所述第一凹槽中,自所述入口处起沿自身延伸方向的各平面,与所述主体顶面的垂直距离逐渐增加。在本技术所述的编码器电缆出线结构中,所述第一凹槽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主体顶面。在本技术所述的编码器电缆出线结构中,所述第二凹槽包括至少一个弯折。在本技术所述的编码器电缆出线结构中,所述引线通道的出口位于所述主体侧壁,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出口连接,所述主体外部套有外壳,在所述外壳上与所述出口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出线孔。在本技术所述的编码器电缆出线结构中,所述引线通道的出口位于所述主体底面,所述引线通道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二凹槽的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与所述出口连接,所述第三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的连接处形成第二弯折,在所述第三凹槽中,自与所述第二凹槽连接处起沿自身延伸方向的各平面,与所述主体顶面的垂直距离逐渐增加。在本技术所述的编码器电缆出线结构中,所述第三凹槽的延伸方向为垂直于所述主体顶面的方向。本技术还要求保护一种编码器,包括主体和设置在所述主体的顶面的电路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上所述的编码器电缆出线结构。实施本技术的编码器电缆出线结构及编码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中,在编码器主体侧壁上设置了可容置电缆的引线通道,电缆的一端连接到电路板,且电缆经由引线通道引出到所述主体的外部,因此电缆可以从电路板下方走线,有效解放了电路板上方空间,解决了上方出线导致的位置空间不足的问题,可以有效缩短编码器整体高度;进一步地,还可以通过在引线通道中设置至少一个弯折,解决电缆易拉出的问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现有技术中第一种出线结构的示意图;图2是现有技术中第二种出线结构的示意图;图3是实施例一提供的编码器电缆出线结构的示意图;图4是实施例一提供的编码器电缆出线结构引出线缆的示意图;图5是实施例二提供的编码器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典型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说明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等包含序数的术语可用于说明各种构成要素,但是这些构成要素不受这些术语的限定。使用这些术语的目的仅在于将一个构成要素区别于其他构成要素。例如,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权利范围的前提下,第一构成要素可被命名为第二构成要素,类似地,第二构成要素也可以被命名为第一构成要素。本技术总的思路是:构造一种编码器电缆出线结构,所述编码器包括主体和设置在所述主体的顶面的电路板,所述出线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主体侧壁上的可容置所述电缆的引线通道,所述电缆的一端连接到所述电路板,且所述电缆经由引线通道引出到所述主体的外部。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应当理解本技术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具体特征是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详细的说明,而不是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限定,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实施例一参考图3-4,编码器包括主体13和设置在所述主体13的顶面的电路板12。较佳实施例公开的编码器电缆出线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主体13侧壁上的可容置电缆10的引线通道14,所述电缆10的一端连接到所述电路板12,且所述电缆10经由引线通道14引出到所述主体13的外部。引线通道14的尺寸大小可以根据所需安装的电缆10的尺寸设置。需要说明的是,引线通道14的具体形状并不做限制,只要保证电缆10是在电路板12下方进入引线通道14并最终从电路板12下方引出即可。现有技术中电缆直接引出,外部拉扯电缆的力全部作用在电缆上,电缆与PCB的焊点容易受力发生虚焊或断裂。为了解决这种问题,本实施例中所述引线通道14包括至少一个弯折。因此,电缆10引出时也就会出现至少一个弯折,如此可以有效避免电缆10易拉出的问题。弯折的角度不限制,既可以是垂直弯折,也可以是其他角度的弯折。本实施例中,所述引线通道14的入口位于所述主体13顶面,且所述引线通道14的入口与所述电路板12上的电缆连接点15的位置对应,所述引线通道14的出口位于所述主体13侧壁。具体的,所述引线通道14包括第一凹槽141和第二凹槽142。所述第一凹槽141和第二凹槽142的连接处形成所述引线通道14的第一弯折。其中,第一凹槽141与所述入口连接,所述第一凹槽141中,自所述入口处起沿自身延伸方向的各平面,与所述主体13顶面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编码器电缆出线结构,所述编码器包括主体和设置在所述主体的顶面的电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出线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主体侧壁上的可容置所述电缆的引线通道;所述电缆的一端连接到所述电路板,且所述电缆经由引线通道引出到所述主体的外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编码器电缆出线结构,所述编码器包括主体和设置在所述主体的顶面的电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出线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主体侧壁上的可容置所述电缆的引线通道;所述电缆的一端连接到所述电路板,且所述电缆经由引线通道引出到所述主体的外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编码器电缆出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线通道包括至少一个弯折。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编码器电缆出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线通道的入口位于所述主体的顶面,且所述引线通道的入口与所述电路板上的电缆连接点的位置对应,所述引线通道的出口位于所述主体侧壁或者底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编码器电缆出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线通道包括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连接处形成所述引线通道的第一弯折,在所述第一凹槽中,自所述入口处起沿自身延伸方向的各平面,与所述主体顶面的垂直距离逐渐增加。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编码器电缆出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的延伸方向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敏
申请(专利权)人:长春汇通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