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明挖隧道施工爬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678003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08 04: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明挖隧道施工爬梯,包括:爬梯主体和定向轮,爬梯主体包括第一直梯、第二直梯和弧形梯,第一直梯的一端与弧形梯的一端连接,弧形梯的另一端与第二直梯的一端连接;爬梯主体的两侧与定向轮的连接端连接,定向轮的行走端与隧道外壁接触,在外力推动下,爬梯主体在定向轮的带动下沿隧道外壁移动。通过设置与隧道的外壁契合的爬梯主体,可以使得爬梯主体能够通过定向轮沿着隧道的外壁进行运行,提高了施工过程的安全性,并且明挖隧道施工爬梯在使用时进行安装,施工结束后进行拆除,不需要在施工过程中反复拆卸和组装,提升了施工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明挖隧道施工爬梯
本技术涉及隧道施工
,尤其涉及一种明挖隧道施工爬梯。
技术介绍
明挖隧道是指先将隧道部位的岩体全部挖除,然后再修建洞身、洞门,最后将岩土进行回填的施工方法。在明挖隧道施工过程中,当明挖隧道建造完毕后,需要明挖隧道的外壁进行防水施工。目前,通常采用人工喷布的方法对明挖隧道的外壁进行防水材料的涂布,即雇用人力,工人携带小型喷涂设备,通过台车等设备到达明挖隧道的混凝土结构外表面,对隧道的外壁进行防水施工。但是,由于施工环境的复杂性,使用简易爬梯会产生安全隐患,且需要进行反复拆卸和组装的操作,导致施工效率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明挖隧道施工爬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使用简易爬梯对隧道外壁进行人工喷涂防水材料,会产生安全性较差,施工效率低下的问题。根据本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明挖隧道施工爬梯,所述明挖隧道施工爬梯包括:爬梯主体和定向轮,所述爬梯主体包括第一直梯、第二直梯和弧形梯,所述第一直梯的一端与所述弧形梯的一端连接,所述弧形梯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直梯的一端连接;所述爬梯主体的两侧与所述定向轮的连接端连接,所述定向轮的行走端与隧道外壁接触,在外力推动下,所述爬梯主体在定向轮的带动下沿所述隧道外壁移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明挖隧道施工爬梯,包括:爬梯主体和定向轮,爬梯主体包括第一直梯、第二直梯和弧形梯,第一直梯的一端与弧形梯的一端连接,弧形梯的另一端与第二直梯的一端连接;爬梯主体的两侧与定向轮的连接端连接,定向轮的行走端与隧道外壁接触,在外力推动下,爬梯主体在定向轮的带动下沿隧道外壁移动。通过设置与隧道的外壁契合的爬梯主体,可以使得爬梯主体能够通过定向轮沿着隧道的外壁进行运行,提高了施工过程的安全性,并且明挖隧道施工爬梯在使用时进行安装,施工结束后进行拆除,不需要在施工过程中反复拆卸和组装,提升了施工效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明挖隧道施工爬梯的侧视结构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明挖隧道施工爬梯的正视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所示,其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明挖隧道施工爬梯的侧视结构图,包括:爬梯主体10和定向轮20,爬梯主体10包括第一直梯101、第二直梯102和弧形梯103,第一直梯101的一端与弧形梯103的一端连接,弧形梯103的另一端与第二直梯102的一端连接;爬梯主体10的两侧与定向轮20的连接端连接,定向轮20的行走端与隧道30外壁接触,在外力推动下,爬梯主体10在定向轮20的带动下沿隧道30外壁移动。在明挖隧道的外壁混凝土浇筑完成后,要在隧道混凝土外表面的结构进行防水施工,在目前,进行防水施工的施工人员在进行上述工作时只能通过台车到达明挖隧道外表面的混凝土结构,由此对隧道的混凝土结构的进行防水施工,但是这样会使得施工效率大大降低,且台车会占用较大的施工空间。需要一架相应的爬梯,能够方便施工人员上下明挖隧道外表面及对明挖隧道外表面进行相应的施工。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在隧道30外壁设置爬梯主体10,能够方便施工人员上下明挖隧道外表面及对明挖隧道外表面进行相应的施工。爬梯主体10的形状需匹配隧道30的形状,爬梯主体10可以为弧形结构,并且需要安爬梯主体10的半径大于隧道30的半径。进一步的,通过在爬梯主体10的两侧连接多个定向轮20,使得爬梯主体10通过定向轮20与隧道30的外壁接触,使得在对隧道30的外壁进行防水材料喷涂时,能够在外力作用下,使得爬梯主体10通过定向轮20沿隧道30的外壁纵向移动,定向轮20可以设置多组,每隔一段距离对称布置在爬梯主体10的两侧,使得爬梯主体10在移动过程中能够平稳运行。需要说明的是,爬梯主体10包括第一直梯101、第二直梯102和弧形梯103,弧形梯103设置于隧道30的拱顶处,第一直梯101、第二直梯102可以作为弧形梯103两端的延伸,方便施工人员进行上下。综上所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明挖隧道施工爬梯,包括:爬梯主体和定向轮,爬梯主体包括第一直梯、第二直梯和弧形梯,第一直梯的一端与弧形梯的一端连接,弧形梯的另一端与第二直梯的一端连接;爬梯主体的两侧与定向轮的连接端连接,定向轮的行走端与隧道外壁接触,在外力推动下,爬梯主体在定向轮的带动下沿隧道外壁移动。通过设置与隧道的外壁契合的爬梯主体,可以使得爬梯主体能够通过定向轮沿着隧道的外壁进行运行,提高了施工过程的安全性,并且明挖隧道施工爬梯在使用时进行安装,施工结束后进行拆除,不需要在施工过程中反复拆卸和组装,提升了施工效率。可选的,参照图1,明挖隧道施工爬梯还包括:扶手护栏40,扶手护栏40设置在爬梯主体10背离定向轮20的两侧。扶手护栏40用于方便施工人员上下明挖隧道施工爬梯进行抓握,进一步提高了明挖隧道施工爬梯的安全性。可选的,扶手护栏为圆径38毫米的钢管。需要说明的是,扶手护栏40还可以由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制成的复合材料管拼接而成。可选的,参照图1,第一直梯101与定向轮20之间连接有长度依次递增的多个连接杆50;第二直梯102与定向轮20之间连接有长度依次递增的多个连接杆50。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出于方便施工人员上下明挖隧道施工爬梯的考虑,可以将第一直梯101和第二直梯102与地面形成的坡度降低,以方便方便施工人员上下,具体做法是在第一直梯101和第二直梯102与定向轮20之间分别连接有长度依次递增的多个连接杆50,这样可以通过连接杆50将第一直梯101和第二直梯102升高,从而使得第一直梯101和第二直梯102与地面形成的坡度降低。可选的,弧形梯包括:第一弧形梯、第二弧形梯、第三弧形梯和第四弧形梯,第一弧形梯与第二弧形梯连接,第二弧形梯与第三弧形梯连接,第三弧形梯与第四弧形梯连接。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可以将弧形梯拆分为三个独立的第一弧形梯、第二弧形梯和第三弧形梯,并且第一弧形梯、第二弧形梯、第三弧形梯之间相互活动连接,这样可以降低弧形梯的装配难度,避免长度较大的弧形梯由于应力不平衡等原因发生断裂。可选的,参照图2,其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明挖隧道施工爬梯的正视结构图,明挖隧道施工爬梯还包括:防滑板60,防滑板60设置在爬梯主体10的踏步板上,用于增加踏步板的防滑效果,防滑板60可以由防滑材料制成,可以加大爬梯主体10的踏步板的摩擦阻力,并且可以在防滑板60上设置防滑花纹,进一步提升明挖隧道施工爬梯的安全性能。可选的,明挖隧道施工爬梯还包括:定向轮刹车器,定向轮刹车器设置在定向轮上,用于在爬梯主体停止时防止定向轮移动,定向轮刹车器即可以为目前通用的轮组止停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明挖隧道施工爬梯,所述明挖隧道施工爬梯应用于弧形隧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明挖隧道施工爬梯包括:爬梯主体和定向轮,所述爬梯主体包括第一直梯、第二直梯和弧形梯,所述第一直梯的一端与所述弧形梯的一端连接,所述弧形梯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直梯的一端连接;所述爬梯主体的两侧与所述定向轮的连接端连接,所述定向轮的行走端与隧道外壁接触,在外力推动下,所述爬梯主体在定向轮的带动下沿所述隧道外壁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明挖隧道施工爬梯,所述明挖隧道施工爬梯应用于弧形隧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明挖隧道施工爬梯包括:爬梯主体和定向轮,所述爬梯主体包括第一直梯、第二直梯和弧形梯,所述第一直梯的一端与所述弧形梯的一端连接,所述弧形梯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直梯的一端连接;所述爬梯主体的两侧与所述定向轮的连接端连接,所述定向轮的行走端与隧道外壁接触,在外力推动下,所述爬梯主体在定向轮的带动下沿所述隧道外壁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明挖隧道施工爬梯,其特征在于,所述明挖隧道施工爬梯还包括:扶手护栏,所述扶手护栏设置在所述爬梯主体背离所述定向轮的两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明挖隧道施工爬梯,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手护栏为圆径38毫米的钢管。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明挖隧道施工爬梯,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滕瑞权刘正杰魏征李晓亮惠金勇安小虎
申请(专利权)人:大禹伟业北京国际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