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双回路轨道供电接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666409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08 00: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压双回路轨道供电接头装置,包括固定在轨道上的触头、位于枕木下的由导体材料制成的面板以及固定座;固定座包括由弹性材料制成的基体和位于基体下方的底座,所述面板嵌在基体的上表面,面板的底面连接有导电柱,基体上开有供导电柱滑动的内孔,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对应于基体内孔的位置开有凹槽,凹槽内安装有导电块,导电块与凹槽底部之间设有弹簧,凹槽侧面设有导通外界空气的导热管;在面板未受车辆压力的状态下,导电柱与内孔底部的导电块之间有一空隙而互不接触,在基体受车辆压力发生变形时,导电柱下移与导电块接触导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意在提供一种避免高空架设电缆线的高压双回路轨道供电接头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压双回路轨道供电接头装置
本技术涉及轨道供电
,具体涉及一种轨道供电接头。
技术介绍
现有的用于载人载物的车辆,大都采用燃油发动机,即依靠燃烧汽油或柴油产生动力,其缺点是:(一)、车辆要排放有害废气体,污染大气,(二)、燃油的价格较高,作为车辆的能源不够经济。(三)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能源,其储藏量有限,以现在的消耗速度,终有一天会耗尽。为此,很多国家都在积极研究开发电动车辆和为其提供电源的供电系统。现有的较为常见的一种供电系统是在车辆行驶的轨道上架设高空电缆线,轨道铺设在枕木上,车辆通过拉杆与电缆线相接,车辆在轨道上运行时,拉杆在电缆线上滑动为车辆取得电力。这种供电方式的主要缺点是架设电缆线需要使用很多高大的电线支架,不仅影响市容,很不美观,而且还会给周围环境带来不安全的因素。这种供电方式还不便于给不同类型的车辆远距离供电,因为电缆线的高度限制了车的总高度,且不便于车辆超车,目前主要用于城市公共交通和电气化铁路。所以这种供电系统很有改进的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意在提供一种避免高空架设电缆线的高压双回路轨道供电接头装置。本技术的基础方案:高压双回路轨道供电接头装置,包括固定在轨道上的触头、位于枕木下的由导体材料制成的面板以及固定座;固定座包括由弹性材料制成的基体和位于基体下方的底座,所述面板嵌在基体的上表面,面板顶面与触头导通,面板的底面连接有导电柱,基体上开有供导电柱滑动的内孔,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对应于基体内孔的位置开有凹槽,凹槽内安装有与电源导通的导电块,导电块与凹槽底部之间设有弹簧,凹槽侧面设有连通外界空气的导热管;在面板未受车辆压力的状态下,导电柱与内孔底部的导电块之间有一空隙而互不接触,在基体受车辆压力发生变形时,导电柱下移与导电块接触导通。本技术的原理在于:1、胡克定律:利用基体承重后的形变带动导电柱的位移,进而实现导电柱与导电块的导通。2、利用了气缸结构:构成了以导电柱为活塞、以内孔为缸体的气缸,当导电柱移动时能够实现内孔、凹槽与外界之间的气体流通。本技术的效果:1、本技术结构简单,可靠耐用,十分安全,当面板不受车辆压力时,由于固定座中的导电柱与导电块之间有一空隙,所以面板不带电,如果人和动物经过轨道踩到了面板,由于人和动物的重量较轻,不足以使固定座发生变形,导电柱不会下移与导电块接触导通,因此本系统不会对人和动物构成触电威胁;当面板受车辆压力时,导电柱与导电块实现导通。2、本技术无需在高空架设电缆线,涉及到的构件均能够沿着铁轨铺设,便于安装和日常维护。3、本技术的方案中构成了以导电柱为活塞、以内孔为缸体的气缸,当导电柱移动时能够通过导热管实现内孔、凹槽与外界之间的气体流通,进而利于将导电块、导电柱工作时产生的热量进行快速散发,从而保证本装置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进一步,该面板由多段导电面板连续排列构成,相邻的两段导电面板之间有缝隙而互相绝缘,导电柱固定于导电面板底面。由于导电面板是分段的,因此只有受力的那段导电面板是带电的,从而保证远离车轮的导电面板处于不带电的安全状态。进一步,每段导电面板底面连接有两排导电柱,所述导电块也有两排,该两排导电块通过导线连接。通过设置两排导向柱能够提高导电面板与导电块之间的导通稳定性,使得本装置在使用时更加稳定可靠。进一步,基体与底座之间通过调节螺栓固定。首先螺栓连接的方式,方便实现基体与底座之间的快速安装拆卸,其次,由于地域性的气候差异以及同一地区的季节变化,基体、底座自身随之形变,导致基体与底座在不同时期、地域的使用变得不可控,而设置调节螺栓后,操作人员可以根据季节变化或者不同区域气候差异从而旋动调节螺栓实现对基体、底座的预先调节设置,以使得基体、底座的形变在一年中相对趋于稳定在可控的范围,进而保证本装置的使用稳定性。进一步,所述基体的材质为橡胶,所述底座的材质为橡胶。橡胶具良好的弹性、抗磨性能,能够在面板受到车辆压力时及时收缩而使得导向柱与导向块导通。进一步,所述基体和所述底座胶接固定。通过胶接固定的方式,方便快捷而且稳定。进一步,导热管外端开口朝下。如此设置能够避免导热管中灌入雨水等,从而提高本装置的使用寿命及安全性。进一步,底座底面设有与电缆线配合的弧形槽。如此设置,在电缆线铺设后,底座能够更好配合电缆线,从而利于电缆线在底座下方的安装。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底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触头10、导电面板11、基体12、底座13、导电柱14、导热管15、导电块16、轨道20、枕木30。底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导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实施例一:基本如附图1所示:高压双回路轨道供电接头装置,安装在轨道处,包括固定在轨道20上的触头10、位于枕木30下的由铜板制成的面板以及固定座;固定座包括由弹性材料制成的基体12和位于基体12下方的底座13,底座13底面设有与电缆线配合的弧形槽。如此设置,在电缆线铺设后,底座13能够更好配合电缆线,从而利于电缆线在底座13下方的安装。在材料选择上,基体12的材质为橡胶,底座13的材质为橡胶。橡胶具良好的弹性、抗磨性能,能够在面板受到车辆压力时及时收缩而使得导向柱与导向块导通。基体12上开有供导电柱14滑动的内孔,底座13的上表面对应于基体12内孔的位置开有凹槽,凹槽内安装有与电源导通的导电块16,导电块16与凹槽底部之间设有弹簧,凹槽侧面设有连通外界空气的导热管15,构成了以导电柱14为活塞、以内孔为缸体的气缸,当导电柱14移动时能够通过导热管15实现内孔、凹槽与外界之间的气体流通,进而利于将导电块16、导电柱14工作时产生的热量进行快速散发,从而保证本装置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导热管15外端开口朝下。如此设置能够避免导热管15中灌入雨水等,从而提高本装置的使用寿命及安全性。在面板未受车辆压力的状态下,导电柱14与内孔底部的导电块16之间有一空隙而互不接触,在基体12受车辆压力发生变形时,导电柱14下移与导电块16接触导通。面板嵌在基体12的上表面,面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高压双回路轨道供电接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在轨道上的触头、位于枕木下的由导体材料制成的面板以及固定座;固定座包括由弹性材料制成的基体和位于基体下方的底座,所述面板嵌在基体的上表面,面板顶面与触头导通,面板的底面连接有导电柱,基体上开有供导电柱滑动的内孔,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对应于基体内孔的位置开有凹槽,凹槽内安装有与电源导通的导电块,导电块与凹槽底部之间设有弹簧,凹槽侧面设有连通外界空气的导热管;在面板未受车辆压力的状态下,导电柱与内孔底部的导电块之间有一空隙而互不接触,在基体受车辆压力发生变形时,导电柱下移与导电块接触导通。

【技术特征摘要】
1.高压双回路轨道供电接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在轨道上的触头、位于枕木下的由导体材料制成的面板以及固定座;固定座包括由弹性材料制成的基体和位于基体下方的底座,所述面板嵌在基体的上表面,面板顶面与触头导通,面板的底面连接有导电柱,基体上开有供导电柱滑动的内孔,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对应于基体内孔的位置开有凹槽,凹槽内安装有与电源导通的导电块,导电块与凹槽底部之间设有弹簧,凹槽侧面设有连通外界空气的导热管;在面板未受车辆压力的状态下,导电柱与内孔底部的导电块之间有一空隙而互不接触,在基体受车辆压力发生变形时,导电柱下移与导电块接触导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双回路轨道供电接头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面板由多段导电面板连续排列构成,相邻的两段导电面板之间有缝隙而互相绝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化容邓勇刘阳喻启恩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