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换向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663243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06 02: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换向阀,包括上阀体、下阀体和气缸缸体,所述气动支架上端设置有气缸缸体,所述气缸缸体的内部空腔的顶部设置有压力传感器,所述气缸缸体的内部空腔中设置有活塞和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的外侧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的顶部与压力传感器相接触,所述气缸缸体的上端设置有智能控制盒,所述活塞杆的下端连接有阀杆,所述阀杆的下端穿过气缸支架连接有阀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置了压力传感器和智能控制盒,智能控制盒根据预设的阀芯的提升高度计算出所需压力值,当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的压力值达到所需压力值时,智能控制盒控制停止向气缸通入压缩空气,并锁死气缸进气管路防止漏气,保持住阀芯的位置,使上阀体和下阀体实现同时导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换向阀
本技术涉及阀门领域,具体是一种智能换向阀。
技术介绍
传统的气动换向阀主要由阀体及阀芯构成,阀体上设置有两个阀口,在使用过程中通过阀芯控制其中一个阀口导通、另一个阀口截止,不能实现两个阀口都导通的功能,当需要两个阀口都有液体流出时则不能适用,需另外增加其它控制管路和配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换向阀,可实现一个阀口导通、另一个阀口截止,也可实现两个阀口都导通。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换向阀,包括上阀体、下阀体和气缸缸体,所述上阀体和下阀体通过第一卡箍连接,所述上阀体上端设置有气动支架,所述上阀体和气动支架通过第二卡箍连接,所述气动支架上端设置有气缸缸体,所述气缸缸体的内部空腔的顶部设置有压力传感器,所述气缸缸体的内部空腔中设置有活塞和活塞杆,所述活塞和活塞杆一体化设计,所述活塞的上端面上设置有弹簧安装槽,所述活塞杆的上端和下端均伸出至气缸缸体外,所述活塞杆的外侧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下部设置在位于活塞上端面的弹簧安装槽内,所述弹簧的顶部与压力传感器相接触,所述气缸缸体的上端设置有智能控制盒,所述智能控制盒内设置有控制元件、控制管路和控制线路,所述活塞杆的下端连接有阀杆,所述阀杆的下端穿过气缸支架连接有阀芯,所述阀芯设置于下阀体内。优选的,所述上阀体和下阀体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密封圈。优选的,所述上阀体和气缸支架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二密封圈。优选的,所述气缸支架下端通过阀杆的孔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三密封圈。优选的,所述气缸缸体的上端和下端通过活塞杆的孔的侧壁上均设置有第四密封圈。优选的,所述活塞与气缸缸体的内侧壁相接处的侧面上设置有第五密封圈。优选的,所述阀芯的上端侧壁上设置有第六密封圈,下端侧壁上设置有第七密封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设置了压力传感器和智能控制盒,压力传感器将检测到的阀杆提升阀芯时对弹簧的压力传递给智能控制盒,智能控制盒根据预设的阀芯的提升高度计算出所需压力值,当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的压力值达到所需压力值时,智能控制盒控制停止向气缸通入压缩空气,并锁死气缸进气管路防止漏气,保持住阀芯的位置,使上阀体和下阀体实现同时导通。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外观图。图中:1-下阀体、2-第七密封圈、3-阀芯、4-第六密封圈、5-第一密封圈、6-第一卡箍、7-上阀体、8-第二密封圈、9-第二卡箍、10-第三密封圈、11-阀杆、12-气缸支架、13-气缸缸体、14-活塞、15-第五密封圈、16-活塞杆、17-弹簧、18-压力传感器、19-第四密封圈、20-智能控制盒、21-气源接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2,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智能换向阀,包括上阀体77、下阀体1和气缸缸体13,上阀体7和下阀体1通过第一卡箍6连接,上阀体7上端设置有气动支架12,上阀体7和气动支架12通过第二卡箍9连接,气动支架12上端设置有气缸缸体13,气缸缸体13的内部空腔的顶部设置有压力传感器18,气缸缸体13的内部空腔中设置有活塞14和活塞杆16,活塞14和活塞杆16一体化设计,活塞14的上端面上设置有弹簧安装槽,活塞杆16的上端和下端均伸出至气缸缸体13外,活塞杆16的外侧设置有弹簧17,弹簧17的下部设置于活塞14上端面设置的弹簧安装槽内,弹簧17的下部设置在位于活塞14上端面的弹簧安装槽内,弹簧17的顶部与压力传感器18相接触,气缸缸体13的上端设置有智能控制盒20,智能控制盒20内设置有控制元件、控制管路和控制线路,活塞杆16的下端连接有阀杆11,阀杆11的下端穿过气缸支架12连接有阀芯3,阀芯3设置于下阀体1内;上阀体7和下阀体1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密封圈5,防止上阀体7和下阀体1的连接处漏料;上阀体7和气缸支架12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二密封圈8,防止上阀体7和气缸支架12的连接处漏料;气缸支架12下端通过阀杆11的孔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三密封圈10,防止气缸支架12与阀杆11的连接处漏料;气缸缸体13的上端和下端通过活塞杆16的孔的侧壁上均设置有第四密封圈,防止气缸缸体13和活塞杆16的相接处的位置处漏气;活塞14与气缸缸体13的内侧壁相接处的侧面上设置有第五密封圈15,防止活塞14与气缸缸体13相接处的位置处漏气;阀芯3的上端侧壁上设置有第六密封圈4,下端侧壁上设置有第七密封圈2,第六密封圈4与与上阀体7接触形成密封,第七密封圈2与下阀体1接触形成密封。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外部压缩空气的气管先接入智能控制盒20,再由智能控制盒20接至气缸缸体13下部侧壁上设置的气源接头21;关闭上阀体7、打开下阀体1时,智能控制盒20控制接通压缩空气与气源接头21之间的管路,活塞杆16带动阀杆11和阀芯3向上运动,直至上限位,此时,第六密封圈4与上阀体7接触形成密封,上阀体7关闭;打开上阀体7、关闭下阀体1时,智能控制盒20控制接通外部空气与气源接头21之间的管路,在弹簧17的作用下,阀芯3处于下限位,第七密封圈2与下阀体1接触形成密封,下阀体1关闭;设打开上阀体7、关闭下阀体1时压力传感器18检测到的压力为F1,要使上阀体7和下阀体1都有液体流出,则阀芯3需向上移动一段小于最大行程的距离,设此距离为S,此时压力传感器18检测到的压力为F2,已知弹簧17的弹性系数为K,由胡克定律可知,F2-F1=SK,则F2=SK+F1,即当压力传感器18检测到的压力F2的值达到SK+F1时(其中S大于0,小于最大阀芯3的最大行程),上阀体7和下阀体1都有液体流出,根据需要的S的数值,可求得相对应的F2的值,当智能控制盒20接收到的压力传感器18传递的压力值达到F2(SK+F1)时,控制停止向气源接头21通入压缩空气,并锁死进气管路防止漏气,保持住阀芯3的位置。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换向阀,包括上阀体、下阀体和气缸缸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阀体和下阀体通过第一卡箍连接,所述上阀体上端设置有气动支架,所述上阀体和气动支架通过第二卡箍连接,所述气动支架上端设置有气缸缸体,所述气缸缸体的内部空腔的顶部设置有压力传感器,所述气缸缸体的内部空腔中设置有活塞和活塞杆,所述活塞和活塞杆一体化设计,所述活塞的上端面上设置有弹簧安装槽,所述活塞杆的上端和下端均伸出至气缸缸体外,所述活塞杆的外侧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下部设置在位于活塞上端面的弹簧安装槽内,所述弹簧的顶部与压力传感器相接触,所述气缸缸体的上端设置有智能控制盒,所述智能控制盒内设置有控制元件、控制管路和控制线路,所述活塞杆的下端连接有阀杆,所述阀杆的下端穿过气缸支架连接有阀芯,所述阀芯设置于下阀体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换向阀,包括上阀体、下阀体和气缸缸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阀体和下阀体通过第一卡箍连接,所述上阀体上端设置有气动支架,所述上阀体和气动支架通过第二卡箍连接,所述气动支架上端设置有气缸缸体,所述气缸缸体的内部空腔的顶部设置有压力传感器,所述气缸缸体的内部空腔中设置有活塞和活塞杆,所述活塞和活塞杆一体化设计,所述活塞的上端面上设置有弹簧安装槽,所述活塞杆的上端和下端均伸出至气缸缸体外,所述活塞杆的外侧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下部设置在位于活塞上端面的弹簧安装槽内,所述弹簧的顶部与压力传感器相接触,所述气缸缸体的上端设置有智能控制盒,所述智能控制盒内设置有控制元件、控制管路和控制线路,所述活塞杆的下端连接有阀杆,所述阀杆的下端穿过气缸支架连接有阀芯,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文钦姜子龙董丹
申请(专利权)人:温州日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