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运输防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663058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06 02: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运输防震装置,包括防震装置主体、外壳、第一弹簧、承重板、内壳、第二弹簧、滚轮、海绵垫、充气垫、螺杆和第三弹簧,外壳内部底面设置有第一弹簧,承重板顶面安装有内壳,连接杆中部套接有第二弹簧,海绵垫顶面设置有第一隔板,第二隔板中部均匀设置有充气垫,第二压板和第一压板通过第三弹簧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外壳与内壳不直接接触,装置发生碰撞时,大部分震动由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吸收,传递至内壳的震动较少,利用第一压板和第二压板压紧内壳,便于进行固定,物体放置于内壳中,利用隔板隔开,充气垫吸收由内壳传递而来的震动,防震结构多,可充分吸收碰撞或其他因素产生的震动,保护物体。

A Transportation Shock-proof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transportation shock-proof device, which comprises a main body, a shell, a first spring, a load-bearing plate, an inner shell, a second spring, a roller, a sponge pad, an inflatable pad, a screw and a third spring. The first spring is arranged on the inner bottom surface of the shell, an inner shell is installed on the top surface of the load-bearing plate, and the middle part of the connecting rod is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spring. Two springs, the top surface of the sponge pad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partition, the middle of the second partition is evenly provided with an inflatable pad, and the second pressure plate and the first pressure plate are connected by a third spring. The shell of the utility model does not directly contact the inner shell. When the device collides, most of the vibration is absorbed by the first spring and the second spring, and transmitted to the shock of the inner shell. With less movement, the first and second pressure plates are used to compact the inner shell for easy fixing. The object is placed in the inner shell, separated by partitions, and the air cushion absorbs the vibration transmitted from the inner shell. The anti-seismic structure is more, which can fully absorb the vibration caused by collision or other factors and protect the objec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运输防震装置
本技术涉及防震
,具体为一种运输防震装置。
技术介绍
在任何环境中都会有力作用在物体之上,并使物体发生机械性损坏,为了防止物体遭受损坏,就要设法减小外力的影响,运输防震装置就是指为减缓内装物受到冲击和振动,保护其在运输过程中免受损坏所采取的一定防护措施的装置。但是目前市场上的运输防震装置防震措施较少,防震能力不足,物体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产品容易受到损伤。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运输防震装置,可以有效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运输防震装置,包括防震装置主体、外壳、第一弹簧、承重板、滑块、第一滑槽、内壳、第二滑槽、盲孔、固定片、连接杆、第二弹簧、滚轮、海绵垫、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充气垫、盖板、螺杆、第一压板、第二压板和第三弹簧,所述防震装置主体外侧设置有外壳,所述外壳内部底面均匀设置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顶端安装有承重板,所述承重板侧面均匀设置有滑块,所述滑块一侧位于外壳内部侧面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承重板顶面安装有内壳,所述内壳两侧均开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一侧位于外壳内部开设有盲孔,所述盲孔一侧镶嵌有固定片,所述固定片中部贯穿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中部套接有第二弹簧,且连接杆一端连接有滚轮,所述滚轮和固定片与第二弹簧的连接方式均为焊接,所述内壳内部底面设置有海绵垫,所述海绵垫顶面设置有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顶端设置有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中部均匀设置有充气垫,充气垫与第二隔板的连接方式为粘接,所述外壳顶面设置有盖板,所述盖板顶面中部贯穿有螺杆,所述螺杆下部贯穿有第一压板,所述第一压板下方设置有第二压板,所述第二压板和第一压板通过第三弹簧相连,且第二压板和第一压板均通过螺钉与第三弹簧相连。优选的,所述外壳底面均匀安装有万向轮,万向轮数量为4。优选的,所述承重板顶面设置有减震橡胶垫,减震橡胶垫与承重板的连接方式为粘接。优选的,所述第二滑槽宽度与滚轮宽度相同,且第二滑槽内部粘接有橡胶垫。优选的,所述盖板与外壳的连接方式为铰接,且盖板一侧安装有锁扣。优选的,所述所述第一压板顶面中部开设有螺纹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结构科学合理,使用安全方便,设置有承重板和滚轮,外壳与内壳不直接接触,装置发生碰撞时,大部分震动由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吸收,传递至内壳的震动较少,利用第一压板和第二压板压紧内壳,便于进行固定,物体放置于内壳中,利用隔板隔开,利用充气垫吸收由内壳传递而来的震动,防震结构多,防震效果更好,可充分吸收碰撞或其他因素产生的震动,保护物体不受损伤,本设计结构简单,实用性强,可大面积推广使用。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承重板安装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滚轮安装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第一隔板安装结构示意图;图中标号:1、防震装置主体;2、外壳;3、第一弹簧;4、承重板;5、滑块;6、第一滑槽;7、内壳;8、第二滑槽;9、盲孔;10、固定片;11、连接杆;12、第二弹簧;13、滚轮;14、海绵垫;15、第一隔板;16、第二隔板;17、充气垫;18、盖板;19、螺杆;20、第一压板;21、第二压板;22、第三弹簧。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实施例:如图1-4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运输防震装置,包括防震装置主体1、外壳2、第一弹簧3、承重板4、滑块5、第一滑槽6、内壳7、第二滑槽8、盲孔9、固定片10、连接杆11、第二弹簧12、滚轮13、海绵垫14、第一隔板15、第二隔板16、充气垫17、盖板18、螺杆19、第一压板20、第二压板21和第三弹簧22,防震装置主体1外侧设置有外壳2,外壳2内部底面均匀设置有第一弹簧3,第一弹簧3顶端安装有承重板4,承重板4侧面均匀设置有滑块5,滑块5一侧位于外壳2内部侧面开设有第一滑槽6,承重板4顶面安装有内壳7,内壳7两侧均开设有第二滑槽8,第二滑槽8一侧位于外壳2内部开设有盲孔9,盲孔9一侧镶嵌有固定片10,固定片10中部贯穿有连接杆11,连接杆11中部套接有第二弹簧12,且连接杆11一端连接有滚轮13,滚轮13和固定片10与第二弹簧12的连接方式均为焊接,内壳7内部底面设置有海绵垫14,海绵垫14顶面设置有第一隔板15,第一隔板15顶端设置有第二隔板16,第二隔板16中部均匀设置有充气垫17,充气垫17与第二隔板16的连接方式为粘接,外壳2顶面设置有盖板18,盖板18顶面中部贯穿有螺杆19,螺杆19下部贯穿有第一压板20,第一压板20下方设置有第二压板21,第二压板21和第一压板20通过第三弹簧22相连,且第二压板21和第一压板20均通过螺钉与第三弹簧22相连。为了便于移动防震装置主体1,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外壳2底面均匀安装有万向轮,万向轮数量为4。为了提高减震效果,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承重板4顶面设置有减震橡胶垫,减震橡胶垫与承重板4的连接方式为粘接。为了防止滚轮13在第二滑槽8内打滑,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第二滑槽8宽度与滚轮13宽度相同,且第二滑槽8内部粘接有橡胶垫。为了便于固定盖板18,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盖板18与外壳2的连接方式为铰接,且盖板18一侧安装有锁扣。为了便于移动第一压板20,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第一压板20顶面中部开设有螺纹孔。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本技术为一种运输防震装置,物体放置于内壳7中,利用第一隔板15和第二隔板16隔开,按照需要调整第一隔板15和第二隔板16的数量,利用充气垫17和海绵垫14吸收由内壳7传递而来的震动,合上盖板18,转动螺杆19,利用第一压板21和第二压板22压紧内壳7,便于固定内壳7,外壳2与内壳7不直接接触,防震装置主体1发生碰撞时,内壳7晃动,承重板4上下移动,滚轮13在第二滑槽8内滚动,大部分震动由第一弹簧3和第二弹簧12吸收,传递至内壳7的震动较少,防震结构多,防震效果更好,可充分吸收碰撞或其他因素产生的震动,保护物体不受损伤。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运输防震装置,包括防震装置主体(1)、外壳(2)、第一弹簧(3)、承重板(4)、滑块(5)、第一滑槽(6)、内壳(7)、第二滑槽(8)、盲孔(9)、固定片(10)、连接杆(11)、第二弹簧(12)、滚轮(13)、海绵垫(14)、第一隔板(15)、第二隔板(16)、充气垫(17)、盖板(18)、螺杆(19)、第一压板(20)、第二压板(21)和第三弹簧(22),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震装置主体(1)外侧设置有外壳(2),所述外壳(2)内部底面均匀设置有第一弹簧(3),所述第一弹簧(3)顶端安装有承重板(4),所述承重板(4)侧面均匀设置有滑块(5),所述滑块(5)一侧位于外壳(2)内部侧面开设有第一滑槽(6),所述承重板(4)顶面安装有内壳(7),所述内壳(7)两侧均开设有第二滑槽(8),所述第二滑槽(8)一侧位于外壳(2)内部开设有盲孔(9),所述盲孔(9)一侧镶嵌有固定片(10),所述固定片(10)中部贯穿有连接杆(11),所述连接杆(11)中部套接有第二弹簧(12),且连接杆(11)一端连接有滚轮(13),所述滚轮(13)和固定片(10)与第二弹簧(12)的连接方式均为焊接,所述内壳(7)内部底面设置有海绵垫(14),所述海绵垫(14)顶面设置有第一隔板(15),所述第一隔板(15)顶端设置有第二隔板(16),所述第二隔板(16)中部均匀设置有充气垫(17),充气垫(17)与第二隔板(16)的连接方式为粘接,所述外壳(2)顶面设置有盖板(18),所述盖板(18)顶面中部贯穿有螺杆(19),所述螺杆(19)下部贯穿有第一压板(20),所述第一压板(20)下方设置有第二压板(21),所述第二压板(21)和第一压板(20)通过第三弹簧(22)相连,且第二压板(21)和第一压板(20)均通过螺钉与第三弹簧(22)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运输防震装置,包括防震装置主体(1)、外壳(2)、第一弹簧(3)、承重板(4)、滑块(5)、第一滑槽(6)、内壳(7)、第二滑槽(8)、盲孔(9)、固定片(10)、连接杆(11)、第二弹簧(12)、滚轮(13)、海绵垫(14)、第一隔板(15)、第二隔板(16)、充气垫(17)、盖板(18)、螺杆(19)、第一压板(20)、第二压板(21)和第三弹簧(22),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震装置主体(1)外侧设置有外壳(2),所述外壳(2)内部底面均匀设置有第一弹簧(3),所述第一弹簧(3)顶端安装有承重板(4),所述承重板(4)侧面均匀设置有滑块(5),所述滑块(5)一侧位于外壳(2)内部侧面开设有第一滑槽(6),所述承重板(4)顶面安装有内壳(7),所述内壳(7)两侧均开设有第二滑槽(8),所述第二滑槽(8)一侧位于外壳(2)内部开设有盲孔(9),所述盲孔(9)一侧镶嵌有固定片(10),所述固定片(10)中部贯穿有连接杆(11),所述连接杆(11)中部套接有第二弹簧(12),且连接杆(11)一端连接有滚轮(13),所述滚轮(13)和固定片(10)与第二弹簧(12)的连接方式均为焊接,所述内壳(7)内部底面设置有海绵垫(14),所述海绵垫(14)顶面设置有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立甲廖忠淼李荣泳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理工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