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室内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654303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05 23: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空调室内机,其包括:环形机壳,其轴线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具有位于其后侧并沿其周向分布的进风格栅和位于其前侧并沿其周向分布的环形出风口;换热器,设置于环形机壳的内部,且具有沿环形机壳的周向间隔分布的多个弧形换热段,换热器配置成与流经其每个弧形换热段的气流进行热交换;气流驱动装置,设置于环形机壳的内部,且配置成用于促使经进风格栅进入环形机壳内的部分气流经多个弧形换热段换热后流向环形出风口、且促使经进风格栅进入环形机壳内的另一部分气流直接通过相邻两个弧形换热段之间的间隙流向环形出风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空调室内送风范围广、外形美观、结构简单,并且送风柔和、舒适感较佳。

Air conditioner indoor unit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n air-conditioning indoor unit, which comprises: an annular casing, whose axis extends in the front and rear directions, an inlet grid located at the rear side and distributed along its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 and an annular outlet located at the front side and distributed along its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 a heat exchanger, which is arranged inside the annular casing, and has a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 along the annular casing. A plurality of arc heat exchanger sections with spacing distribution are arranged for heat exchange with the air flow flowing through each arc heat exchanger section. The air flow driving device is arranged in the inner part of the annular case and is configured to make part of the air flow entering the annular case through the inlet air grid flow to the annular air outlet after heat transfer through several arc heat exchanger sections. The other part of the air flow through the inlet style grate into the annular casing flows directly to the annular outlet through the gap between the two adjacent arc heat exchanger sections. The air conditioning indoor air supply of the utility model has wide range, beautiful appearance, simple structure, soft air supply and better comfor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空调室内机
本技术涉及空气调节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
技术介绍
目前,传统的空调室内机有立式和壁挂式两种。现有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均为长条状,其利用折弯式蒸发器进行换热,并使用贯流风机、轴流风机或离心风机等风机类驱动部件进行送风,送风口通常为长条状。现有立式空调室内机为竖直放置的柱状,其利用板式蒸发器进行换热,并使用贯流风机、轴流风机或离心风机等风机类驱动部件进行送风,送风口呈矩形。现有的这些空调室内机不仅容易出现外观视觉审美疲劳,而且送风口的送风范围也比较小,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特别是对于放置于桌面上的桌面空调室内机来说,其对外观的要求更高,并且因为距离用户较近,用户不舒适体验更加突出。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个目的旨在克服现有技术中的至少一个缺陷,提供一种送风范围广且外形美观的空调室内机。本技术的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提高空调室内机送风的柔和性,以提高用户的舒适性体验。本技术的另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避免空调室内机的内部积存冷凝水。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环形机壳,其轴线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具有位于其后侧并沿其周向分布的进风格栅和位于其前侧并沿其周向分布的环形出风口;换热器,设置于所述环形机壳的内部,且具有沿所述环形机壳的周向间隔分布的多个弧形换热段,所述换热器配置成与流经其每个所述弧形换热段的气流进行热交换;气流驱动装置,设置于所述环形机壳的内部,且配置成用于促使经所述进风格栅进入所述环形机壳内的部分气流经所述多个弧形换热段换热后流向所述环形出风口、且促使经所述进风格栅进入所述环形机壳内的另一部分气流直接通过相邻两个所述弧形换热段之间的间隙流向所述环形出风口。可选地,所述换热器包括沿所述环形机壳的周向围成封闭环形或半封闭弧形的冷媒管以及穿设在所述冷媒管上的多个换热翅片组,相邻两个所述换热翅片组之间间隔设置,每个所述换热翅片组均包括多个紧密布置的换热翅片,以使得每个所述换热翅片组和其所在的冷媒管区段均形成一所述弧形换热段。可选地,所述冷媒管的轮廓线呈第一弧形曲线,所述冷媒管由其冷媒入口端沿所述第一弧形曲线的周向往复延伸至其冷媒出口端;或者所述冷媒管的轮廓线呈环形曲线,所述冷媒管由其冷媒入口端沿所述环形曲线回旋延伸至其冷媒出口端。可选地,所述冷媒管的轮廓线呈第一弧形曲线或环形曲线,所述冷媒管由其冷媒入口端沿所述第一弧形曲线或所述环形曲线以S形轨迹迂回延伸至其冷媒出口端。可选地,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用于收集所述弧形换热器各个区段上产生的冷凝水的冷凝水收集装置,所述冷凝水收集装置包括:上接水盘,沿所述换热器的周向设置于所述换热器上半部分的内侧,以用于收集所述换热器的上半部分产生的冷凝水;下接水盘,沿所述换热器的周向设置于所述换热器下半部分的外侧,以至少用于收集所述换热器的下半部分产生的冷凝水;以及导水管,连通所述上接水盘和所述下接水盘,以用于将所述上接水盘收集的冷凝水导流至所述下接水盘,从而通过所述下接水盘直接或间接地排放至所述环形机壳外部。可选地,所述上接水盘的端部具有处于外侧的汇水槽,以允许所述上接水盘承接的冷凝水顺着其外表面汇集在所述汇水槽中;且所述汇水槽的底壁上开设有通孔,所述导水管的上端与所述通孔连通,以允许所述汇水槽内的冷凝水通过所述通孔流入所述导水管中,从而通过所述导水管流向所述下接水盘。可选地,所述上接水盘的任一沿其径向截取的截面均呈朝其内侧凸出弯曲的弧形曲线;和/或所述下接水盘的任一沿其径向截取的截面均呈朝其外侧凸出弯曲的曲线,所述曲线包括中间圆弧形区段和对称地连接在所述中间圆弧形区段前后两侧的两个直线区段。可选地,所述环形机壳包括环形的前外壳体、环形的前内壳体和环形的后壳体;所述前内壳体设置于所述前外壳体的内部,且所述前内壳体与所述前外壳体的壳体壁之间留有间隙;且所述后壳体具有沿其周向延伸的内侧边缘和外侧边缘,所述前内壳体的后侧连接至所述后壳体的内侧边缘,所述前外壳体的后侧连接至所述后壳体的外侧边缘,从而在所述后壳体、所述前内壳体和所述前外壳体之间限定出容装空间,所述弧形换热器和所述气流驱动装置均安装在所述容装空间内。可选地,所述气流驱动装置为沿所述环形机壳的周向延伸的封闭的环形离子风发生装置。可选地,所述空调室内机为桌面空调室内机。本技术的空调室内机具有环形机壳,可使得整个空调室内机呈独具一格的环形,环形的空调室内机美观别致、耳目一新,尤其是对于放置于桌面上的桌面空调室内机,可以作为装饰品。同时,空调室内机在其前侧开设环形出风口,实现了360°广角度送风,扩大了送风范围,避免了局部的大气流冲击,提升了用户的舒适度体验。进一步地,由于本技术采用的换热器具有沿环形机壳周向间隔分布的多个弧形换热段,相邻两个弧形换热段之间形成间隙,在气流驱动装置的驱动作用下,经进风格栅进入机壳内的气流中仅部分气流会流经弧形换热段进行换热,另一部分气流不经过换热直接流经相邻两个弧形换热段之间的间隙。换热后的气流和非换热的自然气流都吹向环形出风口,在环形出风口附近进行混合后形成混合气流。当混合气流吹向人体时,可以达到凉而不冷、暖而不热的效果,提高了空调室内机1送风的柔和性和舒适性。进一步地,由于本技术的空调室内机的机壳采用独创的环形,因此,为了提高换热效率、简化结构,本技术还采用沿环形机壳的周向延伸的弧形换热器。然而,在运行时,弧形换热器的各个区段上都会产生冷凝水,冷凝水会在其自身重力作用下往下滴落。因此,冷凝水收集是不可忽略的,同时,对于这类形状的机壳和换热器来说,冷凝水的收集也是设计的难点和重点之一。本技术在设计了特殊形状的机壳和换热器的基础上,进一步设计了冷凝水收集装置,其能够收集弧形换热器的各个区段上产生的冷凝水,并排放至环形机壳的外部,从而避免冷凝水滴落至弧形换热器下部区段或其他部件上或滞留在机壳底部而带来安全隐患。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技术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附图说明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结构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结构分解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剖视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与冷凝水收集装置装配后的示意性结构图;图5是根据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示意性结构图;图6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冷凝水收集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分解图;图7是沿图6中的剖切线X-X截取的上接水盘的示意性剖视图;图8是沿图6中的剖切线Y-Y截取的下接水盘和排水管的示意性剖视图;图9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后壳体的示意性结构图;图10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第一曲线的示意性结构图;图11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第二曲线的示意性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图1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结构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环形机壳,其轴线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具有位于其后侧并沿其周向分布的进风格栅和位于其前侧并沿其周向分布的环形出风口;换热器,设置于所述环形机壳的内部,且具有沿所述环形机壳的周向间隔分布的多个弧形换热段,所述换热器配置成与流经其每个所述弧形换热段的气流进行热交换;以及气流驱动装置,设置于所述环形机壳的内部,且配置成用于促使经所述进风格栅进入所述环形机壳内的部分气流经所述多个弧形换热段换热后流向所述环形出风口、且促使经所述进风格栅进入所述环形机壳内的另一部分气流直接通过相邻两个所述弧形换热段之间的间隙流向所述环形出风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环形机壳,其轴线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具有位于其后侧并沿其周向分布的进风格栅和位于其前侧并沿其周向分布的环形出风口;换热器,设置于所述环形机壳的内部,且具有沿所述环形机壳的周向间隔分布的多个弧形换热段,所述换热器配置成与流经其每个所述弧形换热段的气流进行热交换;以及气流驱动装置,设置于所述环形机壳的内部,且配置成用于促使经所述进风格栅进入所述环形机壳内的部分气流经所述多个弧形换热段换热后流向所述环形出风口、且促使经所述进风格栅进入所述环形机壳内的另一部分气流直接通过相邻两个所述弧形换热段之间的间隙流向所述环形出风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包括沿所述环形机壳的周向围成封闭环形或半封闭弧形的冷媒管以及穿设在所述冷媒管上的多个换热翅片组,相邻两个所述换热翅片组之间间隔设置,每个所述换热翅片组均包括多个紧密布置的换热翅片,以使得每个所述换热翅片组和其所在的冷媒管区段均形成一所述弧形换热段。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管的轮廓线呈第一弧形曲线,所述冷媒管由其冷媒入口端沿所述第一弧形曲线的周向往复延伸至其冷媒出口端;或者所述冷媒管的轮廓线呈环形曲线,所述冷媒管由其冷媒入口端沿所述环形曲线回旋延伸至其冷媒出口端。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管的轮廓线呈第一弧形曲线或环形曲线,所述冷媒管由其冷媒入口端沿所述第一弧形曲线或所述环形曲线以S形轨迹迂回延伸至其冷媒出口端。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收集所述换热器各个区段上产生的冷凝水的冷凝水收集装置,所述冷凝水收集装置包括:上接水盘,沿所述换热器的周向设置于所述换热器上半部分的内侧,以用于收集所述换热器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单翠云王永涛关婷婷王鹏臣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