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风组件及具有该送风组件的柜式空调室内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654299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05 23: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送风组件。该送风组件包括支撑壳体、设置在支撑壳体内的多个叶轮、与多个叶轮驱动连接的多个电机和用于将多个电机固定在支撑壳体上的电机支架。支撑壳体具有两个横向周向侧板和在横向端部与两个横向周向侧板结合并分别围绕叶轮延伸的多个蜗壳周壁。每个横向周向侧板的形成一个叶轮的蜗壳的部分开设有蜗壳进风口。每个蜗壳周壁的两个延伸端部之间形成有蜗壳出风口,叶轮配置为从蜗壳进风口吸入空气并使其向蜗壳出风口流动。每相邻两个蜗壳周壁之间设置有进风通道,配置为将位于支撑壳体后侧的空气导向支撑壳体的前部周围,以使多个叶轮可同时从支撑壳体的横向两侧及后侧获取空气。

Air supply module and cabinet air conditioning indoor unit with the air supply module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supply air component. The air supply component comprises a support shell, a plurality of impellers arranged in the support shell, a plurality of motors connected with a plurality of impellers and a motor support for fixing a plurality of motors on the support shell. The supporting shell has two transverse circumferential side plates and a plurality of volute circumferential walls which are combined with two transverse circumferential side plates at the transverse end and extend around the impeller respectively. The volute part of each transverse circumferential side plate forming an impeller is provided with a volute air inlet. A volute outlet is formed between the two extended ends of the periphery of each volute. The impeller is configured to inhale air from the volute inlet and flow to the volute outlet. An air inlet passage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two adjacent volute walls, which is arranged around the front part of the air guiding support shell at the rear side of the support shell, so that multiple impellers can simultaneously obtain air from the lateral sides and the rear side of the support shel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送风组件及具有该送风组件的柜式空调室内机
本技术涉及空气处理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送风组件及具有该送风组件的柜式空调室内机。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采用离心风机送风的柜式空调室内机多将离心风机设置在柜机上部,不仅出风面积小,而且对应于人体头部及头部以上的空间位置,当柜机处于制热模式时,热气流向上运动,很难到达用户的脚部,上方温度高,下方温度低,用户舒适度较低。而且现有柜机中,离心风机的固定方式或是通过其蜗壳直接与柜机机壳固定连接,或是通过在其下方设置与柜机机壳的底板固定连接的支架来支撑风机,风机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振动噪音,用户体验较差。综合考虑,在设计上需要一种可分区送风且风机工作时振动噪音小的送风组件及具有该送风组件的柜式空调室内机。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第一方面的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可分区送风且送风效率高的送风组件。本技术第二方面的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具有该送风组件的柜式空调室内机。特别地,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送风组件,包括:支撑壳体和纵向分布在所述支撑壳体内的多个叶轮,所述支撑壳体具有两个横向周向侧板和在横向端部与所述两个横向周向侧板结合并分别围绕所述叶轮延伸的多个蜗壳周壁,其中所述支撑壳体围绕一个所述叶轮外侧的部分被形成为该叶轮的蜗壳;多个电机,设置为分别与所述多个叶轮驱动连接,以分别驱动所述多个叶轮转动;以及多个电机支架,所述多个电机设置为通过所述多个电机支架固定在所述蜗壳上;其中每个所述横向周向侧板的形成一个所述叶轮的蜗壳的部分开设有蜗壳进风口;且每个所述蜗壳周壁的两个延伸端部之间形成有蜗壳出风口,所述叶轮配置为从所述蜗壳进风口吸入空气并使其向所述蜗壳出风口流动,其特征在于,每相邻两个蜗壳周壁之间设置有进风通道,配置为将位于所述支撑壳体后侧的空气导向支撑壳体的前部周围,以使所述多个叶轮可同时从所述支撑壳体的横向两侧及后侧获取空气。可选地,所述叶轮和蜗壳侧壁的数量均为两个;且所述两个蜗壳周壁设置为关于所述两个横向周向侧板的垂直于其的中央平面镜像对称,并设置为使所述两个叶轮分别向背离所述中央平面的方向吹送气流。可选地,所述支撑壳体还包括:前部周向侧板和后部周向侧板,分别设置为在其横向端部与所述两个横向周向侧板结合;两个前侧纵向端板,设置为分别自所述两个蜗壳周壁的前侧延伸端部向前延伸,并与所述前部周向侧板、两个横向侧板的纵向端部结合;和两个后侧纵向端板,设置为分别自所述两个蜗壳周壁的后侧延伸端部向后延伸,并与所述后部周向侧板、两个横向侧板的纵向端部结合,以提高所述送风组件的可靠性。可选地,所述进风通道的进风口开设于所述后部周向侧板;所述进风通道的出风口开设于所述前部周向侧板,以减少空气在所述进风通道内流动时受到的阻力。可选地,所述支撑壳体由第一半壳和第二半壳沿在纵向方向和横向方向延伸的拼合面拼合形成;其中所述进风通道的进风口开设于所述第二半壳的后向侧板;所述进风通道的出风口开设于所述第一半壳的前向侧板。可选地,所述支撑壳体由第一半壳和第二半壳沿在纵向方向和前后方向延伸的拼合面拼合形成;其中所述第一半壳和第二半壳的后向侧板和前向侧板可分别开设有进风开口和出风开口,所述进风通道的进风口由所述第一半壳和第二半壳的进风开口拼合形成,所述进风通道的出风口由所述第一半壳和第二半壳的出风开口拼合形成。可选地,所述支撑壳体还具有两个加强筋,分别设置于所述两个蜗壳周壁的外侧;其中每个所述加强筋包括:前侧线形段,设置于所述蜗壳周壁与前部周向侧板距离最短的位置处,并设置为沿横向方向延伸,连接所述前部周向侧板和所述蜗壳周壁;和后侧线形段,设置于所述蜗壳周壁与后部周向侧板距离最短的位置处,并设置为沿横向方向延伸,连接所述后部周向侧板和所述蜗壳周壁,以提高所述支撑壳体的结构强度。可选地,每个所述加强筋还包括:两个弧形段,分别自所述两个横向周向侧板的内表面向内延伸,并设置为连接所述前侧线形段和后侧线形段,以进一步提高所述支撑壳体的结构强度。可选地,所述进风通道的进风口和出风口设置为:其纵向内表面分别与所述后侧线形段和前侧线形段的朝向所述两个蜗壳周壁的镜像对称平面的表面共面;其横向内表面与所述两个横向周向侧板的内表面共面,以减少所述进风通道的风阻,提高所述进风通道的风量。根据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柜式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具有机壳进风口和多个机壳出风口;以上任一所述的送风组件,设置于所述机壳内,且所述多个叶轮配置为从所述机壳进风口的周围环境吸入环境空气并促使其分别向所述多个机壳出风口流动;以及室内换热器,设置于所述机壳内,且位于所述多个叶轮和所述机壳进风口之间的进风流路上,以使经由所述机壳进风口进入的环境空气与所述室内换热器进行热交换。本技术通过将多个叶轮设置在支撑壳体限定的多个蜗壳内,并与支撑壳体形成一体式组件,相比于现有技术中通过钣金件将多个离心风机固定连接,不仅更加稳定可靠,还可有效地减少送风组件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噪音。进一步地,本技术通过在相邻两个叶轮之间设置进风通道,使多个叶轮可同时从支撑壳体的横向两侧及后侧获取空气,提高了送风组件的送风效率,特别是当送风组件应用于空调领域时,可有效地提高空调室内机的制冷制热效率,使用户获得较好的体验。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技术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附图说明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送风组件的示意性结构图;图2是图1所示的送风组件的示意性爆炸视图;图3是从另一角度观察图1所示的送风组件的示意性爆炸视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送风组件的示意性结构图;图5是图4所示的送风组件的示意性爆炸视图;图6是从另一角度观察图4所示的送风组件的示意性爆炸视图;图7根据本技术又一个实施例的送风组件的示意性结构图;图8图7示的送风组件的示意性爆炸视图;图9是根据本技术再一个实施例的送风组件的示意性结构图;图10是图9所示的送风组件的示意性爆炸视图;图11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柜式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剖视图;图12是图11所示的柜式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爆炸视图。图13是根据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柜式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爆炸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送风组件100的示意性结构图;图2是图1所示的送风组件100的示意性爆炸视图;图3是从另一角度观察图1所示的送风组件100的示意性爆炸视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送风组件100的示意性结构图;图5是图4所示的送风组件100的示意性爆炸视图;图6是从另一角度观察图4所示的送风组件100的示意性爆炸视图。参见图1至图6,送风组件100可包括支撑壳体、设置在支撑壳体内的多个叶轮110、与多个叶轮110驱动连接并可驱动叶轮110转动的多个电机111和用于将多个电机111固定在支撑壳体上的电机支架112。具体地,支撑壳体可包括两个横向周向侧板和在横向端部与两个横向周向侧板结合并分别围绕多个叶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送风组件,包括:支撑壳体和纵向分布在所述支撑壳体内的多个叶轮,所述支撑壳体具有两个横向周向侧板和在横向端部与所述两个横向周向侧板结合并分别围绕所述叶轮延伸的多个蜗壳周壁,其中所述支撑壳体围绕一个所述叶轮外侧的部分被形成为该叶轮的蜗壳;多个电机,设置为分别与所述多个叶轮驱动连接,以分别驱动所述多个叶轮转动;以及多个电机支架,所述多个电机设置为通过所述多个电机支架固定在所述蜗壳上;其中每个所述横向周向侧板的形成一个所述叶轮的蜗壳的部分开设有蜗壳进风口;且每个所述蜗壳周壁的两个延伸端部之间形成有蜗壳出风口,所述叶轮配置为从所述蜗壳进风口吸入空气并使其向所述蜗壳出风口流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壳体还包括前部周向侧板和后部周向侧板,前部周向侧板和后部周向侧板所述分别设置为在其横向端部与所述两个横向周向侧板结合;且每相邻两个蜗壳周壁之间设置有进风通道,所述进风通道的进风口开设于所述后部周向侧板,进风通道的出风口开设于所述前部周向侧板,以减少空气在所述进风通道内流动时受到的阻力。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送风组件,包括:支撑壳体和纵向分布在所述支撑壳体内的多个叶轮,所述支撑壳体具有两个横向周向侧板和在横向端部与所述两个横向周向侧板结合并分别围绕所述叶轮延伸的多个蜗壳周壁,其中所述支撑壳体围绕一个所述叶轮外侧的部分被形成为该叶轮的蜗壳;多个电机,设置为分别与所述多个叶轮驱动连接,以分别驱动所述多个叶轮转动;以及多个电机支架,所述多个电机设置为通过所述多个电机支架固定在所述蜗壳上;其中每个所述横向周向侧板的形成一个所述叶轮的蜗壳的部分开设有蜗壳进风口;且每个所述蜗壳周壁的两个延伸端部之间形成有蜗壳出风口,所述叶轮配置为从所述蜗壳进风口吸入空气并使其向所述蜗壳出风口流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壳体还包括前部周向侧板和后部周向侧板,前部周向侧板和后部周向侧板所述分别设置为在其横向端部与所述两个横向周向侧板结合;且每相邻两个蜗壳周壁之间设置有进风通道,所述进风通道的进风口开设于所述后部周向侧板,进风通道的出风口开设于所述前部周向侧板,以减少空气在所述进风通道内流动时受到的阻力。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和蜗壳侧壁的数量均为两个;且所述两个蜗壳周壁设置为关于所述两个横向周向侧板的垂直于其的中央平面镜像对称,并设置为使所述两个叶轮分别向背离所述中央平面的方向吹送气流。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送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壳体还包括:两个前侧纵向端板,设置为分别自所述两个蜗壳周壁的前侧延伸端部向前延伸,并与所述前部周向侧板、两个横向侧板的纵向端部结合;和两个后侧纵向端板,设置为分别自所述两个蜗壳周壁的后侧延伸端部向后延伸,并与所述后部周向侧板、两个横向侧板的纵向端部结合,以提高所述送风组件的可靠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送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壳体由第一半壳和第二半壳沿在纵向方向和横向方向延伸的拼合面拼合形成;其中所述进风通道的进风口开设于所述第二半壳的后向侧板;所述进风通道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单翠云王永涛王晓刚李英舒关婷婷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