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U管自动套焊料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641734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05 18: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U管自动套焊料机构,属钎焊技术领域。U管自动套焊料机构包括用于将焊料套设于U管的焊料送料机构和U管夹持机构,U管夹持机构包括底座、与底座转动连接的转盘、第一驱动机构、与转盘传动连接的第二驱动机构和夹持组件,夹持组件包括固定座、上压块及下压块,下压块沿转盘的周向设置,下压块与固定座通过第一连接轴连接,上压块滑动设置于第一连接轴,第一驱动机构与上压块选择性传动连接,上压块设有凸起,下压块设有凹槽,凸起与凹槽之间具有安装U管的安装间隙,U管的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的连接处突出于下压块且朝向凸起远离转盘的轴线的一侧。其能够自动在U管套设焊料,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工作效率高。

A U-tube automatic solder sheathing mechanism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n automatic sleeve solder mechanism for U tube, which belongs to the brazing technology field. The U-tube automatic sleeve solder mechanism includes a solder feeding mechanism and a U-tube clamping mechanism for sleeving solder in the U-tube. The U-tube clamping mechanism includes a base, a turntable connected with the base, a first driving mechanism, a second driving mechanism connected with the rotary drive and a clamping component. The clamping component includes a fixing seat, an upper pressing block and a lower pressing block. The lower press block is arranged along the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 of the turntable. The lower press block and the fixed seat are connected by the first connecting shaft. The upper press block slides on the first connecting shaft. The first driving mechanism is selectively connected with the upper press block. The upper press block is provided with a bump, the lower press block is provided with a groove, and the installation gap between the bump and the groove for installing U tube is provide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first end and the second end is protruded from the lower press block and toward the side of the protrusion away from the axis of the turntable. It can automatically install solder in U pipe. It has simple structure, convenient operation and high efficienc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U管自动套焊料机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钎焊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U管自动套焊料机构。
技术介绍
目前,在空调制冷行业,热量交换器是重要的部件,在交换器焊接过程中,需要进行钎料焊接,防止后期焊接处腐蚀而导致破损,使得制冷设备报废,而焊接之前,需要将钎料焊环套在铝件上,目前,该动作自动化程度低,不能适应流水线作业效率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U管自动套焊料机构,其能够自动在U管套设焊料,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工作效率高。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U管自动套焊料机构,其包括焊料送料机构以及U管夹持机构。U管夹持机构包括底座、转盘、第一驱动机构、第二驱动机构、以及多个夹持组件,转盘与底座转动连接,第一驱动机构通过支架与底座连接,第二驱动机构与转盘传动连接,夹持组件包括固定座、上压块以及下压块。下压块沿转盘的周向设置于转盘远离底座的一侧,下压块与固定座通过第一连接轴连接,上压块滑动设置于第一连接轴,第一驱动机构与上压块选择性传动连接用于驱动上压块沿第一连接轴往复运动,上压块设有凸起,下压块设有与凸起配合的凹槽,凸起与凹槽之间具有用于安装U管的安装间隙,U管包括第一端部以及第二端部,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的连接处可拆卸套设于凸起靠近转盘的轴线的一侧,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的连接处突出于下压块,第一端与第二端朝向凸起远离转盘的轴线的一侧,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伸出下压块;焊料送料机构用于将焊料套设于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在本专利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夹持组件还包括压缩弹簧,压缩弹簧套设于第一连接轴,压缩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固定座以及上压块连接。在本专利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夹持组件还包括滑动穿设于固定座的第二连接轴,第二连接轴的一端与上压块连接,另一端伸出固定座且设有限位板,第一驱动机构的传动轴具有用于可拆卸固定限位板的抓持部。在本专利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抓持部包括连接板、与连接板的一端连接的第一钩部、以及与连接板远离第一钩部的一端连接的第二钩部,第一钩部、连接板以及第二钩部之间形成夹持通道,第一钩部与第二钩部分别朝向靠近对方的一侧延伸且间隔设置形成与第二连接轴配合的开口。在本专利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限位板的沿夹持通道的轴线方向的宽度小于限位板沿夹持通道的轴线方向的长度。在本专利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夹持组件还包括U管输出机构,U管输出机构包括第一弹簧、第三连接轴、第四连接轴、第一挡板和固定板。第三连接轴的一端与下压块靠近转盘的轴线的一侧连接,另一端与固定板连接,第四连接轴与固定板连接,第一弹簧套设于第四连接轴,第一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固定板和第一挡板连接,第一挡板滑动套设于第三连接轴,第一挡板选择性抵靠于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的连接处。在本专利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还包括用于校正U管的安装位置的校正机构,校正机构包括第三驱动机构以及第二挡板,第三驱动机构设置于底座,第三驱动机构与第二挡板传动连接用于驱动第二挡板往复运动,第二挡板用于选择性抵靠于U管的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在本专利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校正机构还包括支座、固设于支座的挡块以及第二弹簧,第三驱动机构的传动轴滑动穿设于支座和挡块后与第二挡板连接,第二弹簧套设于第三驱动机构的传动轴,第二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挡块和第二挡板连接。在本专利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支座具有支撑座,支撑座具有滑动开口,第二挡板滑动抵靠于滑动开口。在本专利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还包括倒刺机构,倒刺机构包括第四驱动机构以及倒刺器,第四驱动机构设置于底座,第四驱动机构与倒刺器传动连接用于驱动倒刺器往复运动,倒刺器具有与U管的第一端配合的第一倒刺孔、以及与U管的第二端配合的第二倒刺孔,第一倒角孔选择性去除第一端部的毛刺,第一倒角孔选择性去除第二端部的毛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焊料送料机构以及U管夹持机构的配合,能够快速、高效、准确地使得U管和焊料组装在一起,节约了人工。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U管自动套焊料机构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U管自动套焊料机构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夹持组件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夹持组件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U管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抓持部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提供的U管自动套焊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提供的校正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提供的倒刺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0a-U管自动套焊料机构;10b-U管自动套焊料机构;100-U管夹持机构;110-底座;120-转盘;130-第一驱动机构;132-支架;140-第二驱动机构;150-夹持组件;151-固定座;153-上压块;1531-凸起;154-下压块;1541-凹槽;157-第一连接轴;160-U管;161-第一端部;163-第二端部;164-第二连接轴;131-限位板;133-抓持部;1331-连接板;1333-第一钩部;1334-第二钩部;135-夹持通道;136-压缩弹簧;170-U管输出机构;171-第一弹簧;173-第三连接轴;174-第四连接轴;175-第一挡板;177-固定板;180-焊料送料机构;190-U管上料机构;200-校正机构;210-第三驱动机构;220-第二挡板;230-支座;240-挡块;250-第二弹簧;300-倒刺机构;310-第四驱动机构;320-倒刺器;330-第一倒刺孔;340-第二倒刺孔;400-焊料。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专利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专利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专利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U管自动套焊料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焊料送料机构以及U管夹持机构;所述U管夹持机构包括底座、转盘、第一驱动机构、第二驱动机构、以及多个夹持组件,所述转盘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机构通过支架与所述底座连接,所述第二驱动机构与所述转盘传动连接,所述夹持组件包括固定座、上压块以及下压块;所述下压块沿所述转盘的周向设置于所述转盘远离所述底座的一侧,所述下压块与所述固定座通过第一连接轴连接,所述上压块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轴,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与所述上压块选择性传动连接用于驱动所述上压块沿所述第一连接轴往复运动,所述上压块设有凸起,所述下压块设有与所述凸起配合的凹槽,所述凸起与所述凹槽之间具有用于安装所述U管的安装间隙,所述U管包括第一端部以及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端部的连接处可拆卸套设于所述凸起靠近所述转盘的轴线的一侧,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端部的连接处突出于所述下压块,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朝向所述凸起远离所述转盘的轴线的一侧,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端部伸出所述下压块;所述焊料送料机构用于将所述焊料套设于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端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U管自动套焊料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焊料送料机构以及U管夹持机构;所述U管夹持机构包括底座、转盘、第一驱动机构、第二驱动机构、以及多个夹持组件,所述转盘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机构通过支架与所述底座连接,所述第二驱动机构与所述转盘传动连接,所述夹持组件包括固定座、上压块以及下压块;所述下压块沿所述转盘的周向设置于所述转盘远离所述底座的一侧,所述下压块与所述固定座通过第一连接轴连接,所述上压块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轴,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与所述上压块选择性传动连接用于驱动所述上压块沿所述第一连接轴往复运动,所述上压块设有凸起,所述下压块设有与所述凸起配合的凹槽,所述凸起与所述凹槽之间具有用于安装所述U管的安装间隙,所述U管包括第一端部以及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端部的连接处可拆卸套设于所述凸起靠近所述转盘的轴线的一侧,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端部的连接处突出于所述下压块,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朝向所述凸起远离所述转盘的轴线的一侧,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端部伸出所述下压块;所述焊料送料机构用于将所述焊料套设于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端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U管自动套焊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组件还包括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套设于所述第一连接轴,所述压缩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固定座以及所述上压块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U管自动套焊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组件还包括滑动穿设于所述固定座的第二连接轴,所述第二连接轴的一端与所述上压块连接,另一端伸出所述固定座且设有限位板,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的传动轴具有用于可拆卸固定所述限位板的抓持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U管自动套焊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抓持部包括连接板、与所述连接板的一端连接的第一钩部、以及与所述连接板远离所述第一钩部的一端连接的第二钩部,所述第一钩部、所述连接板以及所述第二钩部之间形成夹持通道,所述第一钩部与所述第二钩部分别朝向靠近对方的一侧延伸且间隔设置形成与所述第二连接轴配合的开口。5.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段兆涛徐宝芝荣海亮王杰吴键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钎谷焊接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