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多因素分析法的管廊规划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9636158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01 16:4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多因素分析法的管廊规划方法:制定综合管廊适建性评价因子分级评分一览表,获得规划区域内每条道路的六个评价因子的评分;确定六项评价因子的权重;根据规划区域内每条道路的六个评价因子的评分,确定每条道的各个评价因子的适建性等级;确定规划区域内各建设性等级的比例,计算每种适建性等级的加权适建性等级比例;获取规划区域内每条道路的综合管廊适建道路综合评价得分按综合评价得分从大到小,对规划区域内所有道路进行排序,分别求得各适建性等级的道路数量,根据计算结果对排序后的道路依次划分为四个类别,从而获取每条道路的适建性。本发明专利技术引入多因素分析法进行管廊适建性分析工作。

A Pipe Gallery Planning Method Based on Multi-factor Analysis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pipeline planning method based on multi-factor analysis method: formulating a grading scoring list of comprehensive pipeline corridor constructability evaluation factors, obtaining the scoring of six evaluation factors of each road in the planning area, determining the weights of six evaluation factors, and evaluating each road in the planning area according to six evaluation factors of each road. To determine the constructive grade of each evaluation factor of each road; to determine the proportion of each constructive grade in the planning area, and to calculate the weighted constructive grade proportion of each constructive grade; to obtain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core of each road in the planning area, according to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core, from large to small, for the planning. All roads in the region are sorted, and the number of roads at each constructability level is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the sorted roads are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in order to obtain the constructability of each road. The multi-factor analysis method is introduced in the present invention to carry out the construction analysis of the pipeline galler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多因素分析法的管廊规划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管廊建设规划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基于多因素分析法的管廊规划方法。
技术介绍
国内管廊建设最早要追溯到1958年在北京建设第一条;2013年至2016年国家发布了系列综合管廊建设的政策,从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按“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要求各县(市)2017年完成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尤其是在当前京津冀一体化加速推进的条件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目前整体上处于兴起阶段,地下综合管廊政策密集出台并从技术、建设、融资等方面不断规范和完善,政策不断加码、细化,有望试点城市建设完成后,后续复制拓展有望快速开启。国内综合管廊建设快速推进的原因主要受大环境和投资拉动经济发展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其建设区域选择往往长官意志比较强,从而造成很多管廊中没有明确适建性建设的原因,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在学术研究方面,更多的是PPP模式和政策研究,以及综合管廊技术规范或规程等“硬科学”的研究;在管廊区域规划、建设研究、行业创新发展研究等“软科学”的研究比较缺乏,因此,管廊规划适建性分析上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基于多因素分析法的管廊规划方法,引入多因素分析法进行管廊适建性分析工作,多因素分析法,又称经验分析法,是一种定性分析方法。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专利技术的基于多因素分析法的管廊规划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制定综合管廊适建性评价因子分级评分一览表,获得规划区域内每条道路的六个评价因子的评分:根据专家决策法设定与管廊规划有关的六项评价因子,包括城市功能分区及用地强度、市政管线及主干管线走廊情况、道路建设情况、地下空间利用情况、道路交通流量情况、主要景观道路;将六项评价因子与六项可量化的考量因素挂钩,二者一一对应,包括道路两侧用地容积率、管线数量及主干管线走廊(非现状)情况、道路建成情况、地下空间开发强度、道路饱和度、是否作为景观道路;根据考量因素的量化结果,对每项评价因子进行等级划分,根据不同的等级设定相应的评分,据此得到规划区域内每条道路的六个评价因子的评分;步骤二,确定六项评价因子的权重;步骤三,根据步骤一得到的规划区域内每条道路的六个评价因子的评分,确定每条道的各个评价因子的适建性等级;步骤四,确定规划区域内各建设性等级的比例,按以下公式计算出每种适建性等级的加权适建性等级比例:式中,pk为适建性等级k的加权适建性等级比例,k=1,2,3,4,Wi为评价因子i的权重值,pki为评价因子i的适建性等级k的比例;步骤五,获取规划区域内每条道路的综合管廊适建道路综合评价得分,计算公式如下式中,Sj为第j条道路的综合管廊适建道路综合评价得分,Xij为规划区域内第j条道路的评价因子i的评分;步骤六,按综合评价得分Sj从大到小,对规划区域内所有道路进行排序,根据下式分别求得各适建性等级的道路数量,根据计算结果对排序后的N条道路依次划分为四个类别,从而获取每条道路的适建性,Nk=pk×N式中,Nk为规划区域内适建性等级k的道路数量,N为规划区域内的道路数量。步骤一中“两侧用地容积率”与“城市功能分区及用地强度”对应,“管线数量及主干管线走廊(非现状)”与“市政管线及主干管线走廊情况”对应,“建成情况”与“道路建设情况”对应,“地下空间开发强度”与“地下空间利用情况”对应,“道路饱和度”与“道路交通流量情况”对应,“是否作为景观道路”与“主要景观道路”对应。步骤二中六项评价因子的权重的确定方法有两种,即:方法一:线性回归法选择某一管廊规划良好地区,通过专家决策法确定该良好地区内每条道路的管廊综合适建性评分,根据步骤一制定的综合管廊适建性评价因子分级评分一览表确定该良好地区内每条道路的六项评价因子得分,按照以下公式计算出六项评价因子对管廊综合适建性评分的权重数值:Wi=F(Tj,xij),(i=1,2,3,...,6)式中,Wi为评价因子i的权重值,F为多元线性回归方程,Tj为第j条道路的管廊综合适建性评分,xij为第j条道路的第i项评价因子的评分;方法二:直接赋值法按以下数值截至赋予评价因子的权重值:“城市功能分区及用地强度”的权重为0.3,“市政管线及主干管线走廊情况”的权重为0.25,“道路建设情况”的权重为0.15,“地下空间利用情况”的权重为0.1,“道路交通流量情况”的权重为0.1,“主要景观道路”的权重为0.1。步骤三中适建性等级分为“适宜建设”、“较适宜建设”、“可建设”、“不宜建设”,按以下规则划分:当7<Xij≤10时,适建性等级为“适宜建设”,当4<Xij≤7时,适建性等级为“较适宜建设”,当2<Xij≤4时,适建性等级为“可建设”,当0<Xij≤2时,适建性等级为“不宜建设”。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主要是根据价值工程对象选择应考虑的各种因素,凭借分析人员的知识和经验集体研究确定选择对象,利用统计指数体系分析现象总变动中各个因素影响程度,通过本专利技术可以减少决策中的主观性,且可以大大加快管廊规划的速度与合理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基于多因素分析法的管廊规划方法的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基于多因素分析法的管廊规划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制定综合管廊适建性评价因子分级评分一览表,获得规划区域内每条道路的六个评价因子的评分。根据专家决策法设定与管廊规划有关的六项评价因子,包括城市功能分区及用地强度、市政管线及主干管线走廊情况、道路建设情况、地下空间利用情况、道路交通流量情况、主要景观道路;将六项评价因子与六项可量化的考量因素挂钩,二者一一对应,考量因素依次包括道路两侧用地容积率、管线数量及主干管线走廊(非现状)情况、道路建成情况、地下空间开发强度、道路饱和度、是否作为景观道路;根据考量因素的量化结果,对每项评价因子进行等级划分,根据不同的等级设定相应的评分,据此得到规划区域内每条道路的六项评价因子的评分。其中,“两侧用地容积率”与“城市功能分区及用地强度”对应,“管线数量及主干管线走廊(非现状)”与“市政管线及主干管线走廊情况”对应,“建成情况”与“道路建设情况”对应,“地下空间开发强度”与“地下空间利用情况”对应,“道路饱和度”与“道路交通流量情况”对应,“是否作为景观道路”与“主要景观道路”对应。例如下表1所示示例,其中满分为10分。表1综合管廊适建性评价因子分级评分一览表步骤二,确定六项评价因子的权重,可采用以下两种确定方法:方法一:线性回归法选择某一管廊规划良好地区,通过专家决策法确定该良好地区内每条道路的管廊综合适建性评分,根据步骤一制定的综合管廊适建性评价因子分级评分一览表确定该良好地区内每条道路的六项评价因子得分,按照以下公式计算出六项评价因子对管廊综合适建性评分的权重数值:Wi=F(Tj,xij),(i=1,2,3,…,6)(1)式中,Wi为评价因子i的权重值,F为多元线性回归方程,Tj为第j条道路的管廊综合适建性评分,xij为第j条道路的第i项评价因子的评分。方法二:直接赋值法如缺乏管廊规划良好地区,建议按以下数值截至赋予评价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多因素分析法的管廊规划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制定综合管廊适建性评价因子分级评分一览表,获得规划区域内每条道路的六个评价因子的评分:根据专家决策法设定与管廊规划有关的六项评价因子,包括城市功能分区及用地强度、市政管线及主干管线走廊情况、道路建设情况、地下空间利用情况、道路交通流量情况、主要景观道路;将六项评价因子与六项可量化的考量因素挂钩,二者一一对应,包括道路两侧用地容积率、管线数量及主干管线走廊(非现状)情况、道路建成情况、地下空间开发强度、道路饱和度、是否作为景观道路;根据考量因素的量化结果,对每项评价因子进行等级划分,根据不同的等级设定相应的评分,据此得到规划区域内每条道路的六个评价因子的评分;步骤二,确定六项评价因子的权重;步骤三,根据步骤一得到的规划区域内每条道路的六个评价因子的评分,确定每条道路的各个评价因子的适建性等级;步骤四,确定规划区域内各建设性等级的比例,按以下公式计算出每种适建性等级的加权适建性等级比例: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多因素分析法的管廊规划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制定综合管廊适建性评价因子分级评分一览表,获得规划区域内每条道路的六个评价因子的评分:根据专家决策法设定与管廊规划有关的六项评价因子,包括城市功能分区及用地强度、市政管线及主干管线走廊情况、道路建设情况、地下空间利用情况、道路交通流量情况、主要景观道路;将六项评价因子与六项可量化的考量因素挂钩,二者一一对应,包括道路两侧用地容积率、管线数量及主干管线走廊(非现状)情况、道路建成情况、地下空间开发强度、道路饱和度、是否作为景观道路;根据考量因素的量化结果,对每项评价因子进行等级划分,根据不同的等级设定相应的评分,据此得到规划区域内每条道路的六个评价因子的评分;步骤二,确定六项评价因子的权重;步骤三,根据步骤一得到的规划区域内每条道路的六个评价因子的评分,确定每条道路的各个评价因子的适建性等级;步骤四,确定规划区域内各建设性等级的比例,按以下公式计算出每种适建性等级的加权适建性等级比例:式中,pk为适建性等级k的加权适建性等级比例,k=1,2,3,4,Wi为评价因子i的权重值,pki为评价因子i的适建性等级k的比例;步骤五,获取规划区域内每条道路的综合管廊适建道路综合评价得分,计算公式如下式中,Sj为第j条道路的综合管廊适建道路综合评价得分,Xij为规划区域内第j条道路的评价因子i的评分;步骤六,按综合评价得分Sj从大到小,对规划区域内所有道路进行排序,根据下式分别求得各适建性等级的道路数量,根据计算结果对排序后的N条道路依次划分为四个类别,从而获取每条道路的适建性,Nk=pk×N式中,Nk为规划区域内适建性等级k的道路数量,N为规划区域内的道路数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多因素分析法的管廊规划方法,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欣欣刁钰秘诚宋汝华张栋俊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