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框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60710 阅读:1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框架结构,包括顶板、底板和壁骨,每个板由两边翼缘和把它们连在一起的腹板构成的具有槽形的横截面,每个翼缘上有向内凸起的肋,壁骨用于连接顶板和底板,所述壁骨也是由两边翼缘及连接腹板构成的槽形横截面,每个壁骨至少在一侧的翼缘上有构成槽的表面,在安装时用于容纳板上的凸肋,从而使壁骨的端部牢固地固定在板上,所述的板和壁骨均由金属材料制成。(*该技术在200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由桥面和桥面支承装置组成的新式桥梁,更具体来说,涉及新式的大跨度牵索桥结构及其修建方法。在现有技术中,悬索桥或牵索桥用来横架在大跨度上。从经济角度来看,悬索桥适于特大跨度,但是,这种桥的挠性却会对交通,特别是铁路交通以及对气动力弹性的稳定性产生问题。就牵索桥而言,牵索桥没有悬索桥对风的那种敏感性,特别是如果桥面是由混凝土筑成的话,因为混凝土这种材料使桥梁结构具有足够的重量和很高的刚度。但是,重量限制了跨度,因此,在混凝土牵索桥的使用范围之外,已经采用了钢/混凝土复合结构桥面或者完全由金属制成的桥面。在现有技术中,钢/混凝土复合结构的牵索桥面一般是由构成路面板的混凝土上弦组成,这些路面板由横向的和纵向的加劲梁承载,以便把载荷传递到牵索上,同时保证桥面具有足够的刚度。这种桥梁结构最近的实例,所表现出的局现性是由下述因素造成的-根据混凝土的收缩效应和缓慢变形,金属框架和混凝土之间的共存关系;-热惯性低的金属表面受到日晒而产生的温度梯度;-当载荷引起的应力加上上述效应而接近金属的压缩屈服极限时,因纵向加劲梁的下弦的不稳定性可能产生结构总压层的危险;-这种结构对事故破坏力(例如载重汽车撞击一根牵索)的抵御能力很低。增加纵向加劲梁的高度及尺寸可以克服上述几个缺陷,但是,这样做会降低风的穿透性并会增加建桥成本。也可以采取格形结构,因为格形结构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很高的抗弯和抗扭刚度,同时保证最大的透风性。在现有技术中,这种格形结构通常采用钢和混凝土的复合结构,尽管在这方面做过许多研究,但是要把弦和对角撑之间的力传递到格形结构各节点上,尚无真正满意的技术方案。现有的这种技术方案的长期状况尚未揭晓而成本也很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一种不仅轻,刚性好并且易于制造,因而成本低的结构,从而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中的所有缺点。为了取代这一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由桥面和支承这种桥面的装置构成的桥,这种桥面包括-一个构成路面板的上弦;-一个构成一条连续纵向件的下弦;-称作“斜杆”的连接梁,连接梁连接上、下弦,其方向同时倾斜于垂直方向和桥的长度方向,从而形成了三维格构,这种桥的具体特征是,各斜杆轴线会聚于下弦的纵轴线或上弦的中平面。所谓“三维格构”的意思是由近似平面件或直线件的构件构成,而且相互连接的一种结构,这种结构不在一个平面内。这些平面件或直线件的连接点下文中称为“节点”。承受很大拉力的上弦构件和承受很大拉力的斜杆最好为预应力的,而且对每个上述上弦和每个斜杆或对两个共存斜杆要用专用的装置使其预加应力。推荐的方法是-使斜杆预加应力的装置是两端固定在斜杆与上弦连接点上的V形预应力钢筋,其中心在斜杆与下弦的连接点上;-下弦由连续组装在一起的部件组成,并设有使若干组装部件受压的纵向预应力钢筋;-上弦预加应力的装置是使斜杆与该上弦连接点构成的三维格构节点相互连接的预应力钢筋;上述三种方法的组合形成了一种极好的结构,因为桥面结构所有承受大拉力的构件形成了一个预应力构件网。以上描述的桥面可运用到各种桥梁设计中。对于大跨度或中等跨度结构,最好采用牵索桥,此时,支承桥面的结构由把支承杆连接到斜杆与上弦连接点形成的三维格构节点上的牵索构成。根据这一假定,对于中等跨度桥来说,可以采用具有至少两条连续下弦和相等数目的三维格构,组成三维格构的斜杆的轴线会聚在下弦轴线上,这些下弦由横拉条相互连接,每个上述三维格构都包括上弦部分,这种桥的优点是,它可以由二条下弦和二个三维格构组成,其中支承桥面的装置可以由一系列牵索组成,这些牵索把设置在桥的轴向面上的三维格构节点与支承杆连接起来。与上述中等跨度桥相似,按照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实施例,支承桥面的装置由一系列牵索组成,但是这些牵索把支承杆和斜杆与下弦连接而成的三维格构节点相连接。本专利技术也可以应用于没有牵索的小跨度桥。在这种桥中,桥面由上述本专利技术的方法构成,支承桥面的装置由横梁构成,上弦就安置在这些横梁上,而且带有附加的预应力钢筋,这些预应力钢筋经由位于下弦的偏转点沿着连接两相临横梁的多边形路径设置,这些附加预应力钢筋最好不在桥的轴向平面上。对于本专利技术的付诸实施来说,把斜杆连接到弦上的装置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构件。按照一种推荐的方法,在斜杆和下弦连接处设置了弯曲的金属板制成的节点板,节点板有两翼,每翼所在平面包含与其固定的斜杆的轴线,节点板与下弦固定时,其两翼的中间面相交而成的弯曲轴线与下弦的纵轴重合。而且有利的是,下弦是由连续组装的部分组成,因而至少一些节点板是固定在这些连续组装部分的装配点上的。按照另一种推荐的方法,这种方法最好与上述方法相结合,在这种方法中,斜杆和上弦的连接处也设置节点板,节点板具有一个下翼和一个上翼,下翼处于它所固定斜杆的轴线所在的一纵向平面内,上翼固定于上弦,固定时,节点板上下两翼的弯曲轴线处于上弦的中平面上。在这种情况下,按照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推荐实施例-节点板具有斜杆预应力钢筋的锚固点和上弦预应力钢筋的锚固回点;-节点板与上弦之间的连接是一种混凝土/钢连接;-节点板上翼的中平面处于固定在该节点板上的,支承着桥的牵索的轴线所在的一纵向平面内。上翼也可以是平行的双翼,牵索固定于其间,在这种情况下,弯曲轴线是由上、下两翼的中间平面相交而形成的。在跨度狠大的桥梁中,为了减轻重量,上弦还可以是由连续的金属隔断和与这些金属隔断垂直的预应力钢筋加固的混凝土板。按照本专利技术,形成路面板或承载铁路交通的上弦为钢筋混凝土构件或预应力混凝土构件,下弦可以是钢筋混凝土构件或预应力混凝土构件,也可以是钢/混凝土光化结构或者完全由金属制成。有利的是,可以采用充填混凝土的管,其特征下文将作说明。在本专利技术最简单的形式中,上、下弦是通过一系列斜杆相互连接的,这些斜杆分布在横截面为等腰三角形两个斜面内。对于牵索桥来说,在上部路面板的两边,按照一定间隔,在上述斜杆的会聚点上具有牵索的锚固点。这种布置的优点在于在保证桥截面的一定扭转和弯曲刚度的情况下,可以使其具有最小重量和最好的透风性,因而与现有技术的生产方法比较,大大地降低了建造成本。本专利技术也提供了为上述桥梁结构而设计的新颖的筑桥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已经安装好的桥面部分上,在上弦的两边放置两条纵向的临时边梁,使其伸出的长度最少等于三维格构一格的纵向尺寸,每条边梁被已安装好的三维格构的两个相临节点所约束;-送上三维格构的一个新格,这个格孔由至少一个位于下弦的节点,两个位于上弦的节点和与这些节点有关的斜杆组成;-把这个新格和已装好的桥面部分固定在一起,这个新格由上述临时边梁支承;-沿着刚刚固定的格向前送进临时边梁,重新开始上述操作。对于牵索桥而言,在把新格固定到已装好的桥面部分的过程中,最好把一条牵索也固定到该新格上。有利的方面是,不管桥是否是牵索式的,都使用了临时边梁,临时边梁上设有如螺栓等装置以便固定临时边梁。使其保持相对于三维格构已装好的格的正确位置。现参照以下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按照本专利技术的牵索桥的纵视图;图2是图1所示牵索桥的平面图;图3是通过牵索桥面的横截面图,表明构成公路路面板的混凝土上弦,在斜面中的斜杆以及管状下弦;图4是桥面框架的平面图;图5a和图5b是桥面的部分轴侧投影图,表明图4中牵索式或非牵索式桥的相同构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建筑框架结构,包括顶板、底板和臂骨,每个板由两边翼缘和把它们连在一起的腹板构成的具有槽形的横截面,每个翼缘上有向内凸起的肋,壁骨用于连接顶板和底板,所述壁骨也是由两边翼缘及连接腹板构成的槽形横截面,每个壁骨至少在一侧的翼缘上有构成槽的表面,在安装时用于容纳板上的凸肋,从而使壁骨的端部牢固地固定在板上,所述的板和壁骨均由金属材料制成。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亚历山大罗斯克罗提诺斯
申请(专利权)人:亚历山大罗斯克罗提诺斯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AU[澳大利亚]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