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饲料鱼回捕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600959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30 20: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饲料鱼回捕装置,包括渔网和至少一个入鱼腔室,各入鱼腔室的出口通过管道与渔网的入口相通,各入鱼腔室的出口处均布置有防逆行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安装了防逆行件的入鱼腔室,将未被捕食的饲料鱼回捕,并可防止主养鱼误入其中。可避免鱼池中饲料鱼长期与主养鱼共同生活、与主养鱼争夺生存空间、溶解氧,影响鱼池容纳主养鱼的能力。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广泛应用于鱼类养殖技术领域。

A Feed Fish Recapture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feed fish recapture device, which comprises a fishing net and at least one entry chamber. The exit of each entry chamber is communicated with the entrance of the fishing net through a pipeline, and anti-retrograde parts are arranged at the exit of each entry chamber. The utility model designs and installs an anti-retrograde device into the fish chamber, which can catch the feed fish that has not been preyed, and can prevent the main fish from being mistakenly caught in the fish chamber. It can avoid the long-term living together with the main fish, competing for living space and dissolved oxygen with the main fish, which will affect the capacity of the fish pond to accommodate the main fish. The utility model can be widely used in the technical field of fish cul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饲料鱼回捕装置
本技术涉及鱼类养殖
,特别涉及一种饲料鱼回捕装置。
技术介绍
在观赏鱼养殖中,一些肉食性鱼类需要摄食活体鱼虾,养殖水体较大时,一次性投放大量的活鱼虾往往会造成较多数量的活鱼虾四处逃散,主养鱼类难以捕食,特别是逃过了短时间的追捕之后,主养鱼与常常无视饲料鱼的存在,以后也不再追捕,造成饲料鱼与主养鱼共存,并且饲料鱼越长越大、越攒越多的情况,这种情况下饲料鱼会干扰主养鱼的生活,并且增大水体负荷,例如增加溶解氧消耗、增加代谢产物排放等,会增加主养鱼的发病几率,对主养鱼的生长造成负面影响。目前市场上还没有饲料鱼回捕装置,类似的只是传统渔具——鱼笼、虾笼。此类渔具一般用竹篾编制,外形轮廓类似老式热水瓶,口部是向内的漏斗形,漏斗中间的竹片游离,起到防逆行的作用,鱼笼尾部有一个盖,收货时打开盖,盖口朝下将笼内渔获物倒出即可。由于以下三点原因,此类鱼笼不能用于肉食性观赏鱼养殖池饲料鱼的回捕:1、会误捕主养鱼;2、入笼的鱼损伤严重;3、被捕食的鱼类有贴边串游的习性,而传统鱼笼为圆口,与直角的鱼池底角无法贴合,回捕效率很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饲料鱼回捕装置,可高效地将逃散的饲料鱼回捕,避免了鱼池中饲料鱼长期与主养鱼共同生活、与主养鱼争夺生存空间、溶解氧,影响鱼池容纳主养鱼的能力,还可避免饲料鱼和主养鱼受伤。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饲料鱼回捕装置,包括渔网和至少一个入鱼腔室,各所述入鱼腔室的出口通过管道与所述渔网的入口相通,各所述入鱼腔室的出口处均布置有防逆行件。进一步,所述防逆行件为锥形通道,所述锥形通道的侧面均匀布置有若干道开缝,各所述开缝平行于所述锥形通道的母线,各所述开缝的一端延伸至所述锥形通道小端开口的边缘。进一步,所述入鱼腔室的数量为两个,所述渔网的入口处通过三通管件与两个所述入鱼腔室连通。进一步,所述入鱼腔室为锥形腔体,该锥形腔体的小端开口与所述三通管件中的一个端口相通。进一步,所述入鱼腔室为圆锥形腔室,所述防逆行件为与所述圆锥形腔室的小端开口处形状相匹配的圆锥通道。进一步,所述入鱼腔室为棱锥形腔室,所述防逆行件为与所述棱锥形腔室的小端开口处形状相匹配的棱锥通道。进一步,所述入鱼腔室与鱼塘相通的入口处布置有栅栏结构。进一步,所述渔网中布置有集鱼室框架。有益效果:本技术设计的入鱼腔室和渔网,可将未被捕食的饲料鱼回捕,并防止主养鱼误入其中。投喂时,饲料鱼逃散时一般会直线运动,直至水池底部或池壁,然后沿池壁和池底游动,将回捕装置安装于池壁底部,饲料鱼一番奔逃之后,最终必定游入其中,被困于渔网。养殖者可在下次喂鱼前将该装置取出,回收的饲料鱼重新投喂。这样可避免鱼池中饲料鱼长期与主养鱼共同生活、与主养鱼争夺生存空间、溶解氧,影响鱼池容纳主养鱼的能力。本技术可广泛应用于鱼类养殖
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防逆行件的主视图;图3为圆锥通道的俯视图;图4为棱锥通道的俯视图;图5为圆锥形腔室的结构图;图6为棱锥形腔室的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图1至图6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一种饲料鱼回捕装置,包括渔网6和至少一个入鱼腔室2,各所述入鱼腔室2的出口通过管道与所述渔网6的入口相通。本实施例中,所述入鱼腔室2的数量为两个,所述渔网6的入口处通过三通管件4与两个所述入鱼腔室2连通。所述三通管件4为硬质塑料管,内径为75mm。所述渔网6中布置有集鱼室框架3,所述渔网6的入口在管道上扎紧形成一个可容纳饲料鱼的鱼笼,所述集鱼室框架3可以是方形框架,也可以是圆筒形框架。渔网6采用柔软材质制作,且鱼笼内水体交换顺畅,进入其中的饲料鱼既不会产生擦伤,也不会缺氧窒息,可避免饲料鱼损耗。所述入鱼腔室2与鱼塘相通的入口处布置有栅栏结构,各所述入鱼腔室2的出口处均布置有防逆行件5,可防止饲料鱼朝反方向游回。所述防逆行件5为锥形通道,所述防逆行件5采用轻薄弹性材料制作,且材质透明,因此所述防逆行件5在防止饲料鱼反向游动的同时还可避免其受伤。所述锥形通道的侧面均匀布置有若干道开缝,本实施例中,所述开缝的数量六道。各所述开缝平行于所述锥形通道的母线,各所述开缝的一端延伸至所述锥形通道小端开口的边缘,各开缝的长度为母线长度的1/2~3/4。所述防逆行件5小端开口的尺寸不大于饲料鱼横截面的尺寸。因此,所述防逆行件5仅可使饲料鱼从锥形通道的大端开口游至小端开口,而不能反向游动。所述入鱼腔室2为锥形腔体,可视为漏斗状结构,该锥形腔体的小端开口与所述三通管件4中的一个端口相通。所述入鱼腔室2与鱼塘相通的入口处布置有栅栏结构,所述栅栏结构仅可供饲料鱼通过,而主养鱼无法通过。本实施例中,所述入鱼腔室2为棱锥形腔室22,优选为四棱锥形腔室,所述防逆行件5为与所述棱锥形腔室22的小端开口处形状相匹配的棱锥通道52。所述栅栏结构为长方形形状,高度为长度的1/2~3/4,由等距离纵横交错的若干个小圆棒组成,各所述小圆棒的材质可为不锈钢。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如下设计:所述入鱼腔室2为圆锥形腔室21,所述防逆行件5为与所述圆锥形腔室21的小端开口处形状相匹配的圆锥通道51。所述栅栏结构则为圆形形状。采用本技术的使用方法如下:通常,鱼池为长方形,在鱼池两个长边的中部各放置一套紧贴池壁的回捕装置,每个回捕装置中两个所述入鱼腔室2的入口方向分别朝向鱼池的两个短边,方便沿鱼池边缘游动的饲料鱼进入。以上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技术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所述
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饲料鱼回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渔网(6)和至少一个入鱼腔室(2),各所述入鱼腔室(2)的出口通过管道与所述渔网(6)的入口相通,各所述入鱼腔室(2)的出口处均布置有防逆行件(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饲料鱼回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渔网(6)和至少一个入鱼腔室(2),各所述入鱼腔室(2)的出口通过管道与所述渔网(6)的入口相通,各所述入鱼腔室(2)的出口处均布置有防逆行件(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饲料鱼回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逆行件(5)为锥形通道,所述锥形通道的侧面均匀布置有若干道开缝,各所述开缝平行于所述锥形通道的母线,各所述开缝的一端延伸至所述锥形通道小端开口的边缘。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饲料鱼回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入鱼腔室(2)的数量为两个,所述渔网(6)的入口处通过三通管件(4)与两个所述入鱼腔室(2)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饲料鱼回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入鱼腔室(2)为锥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学杰胡隐昌牟希东宋红梅刘奕刘超罗渡顾党恩韦慧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