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液检测装置、系统及电动汽车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590427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8 03:5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漏液检测装置、系统及电动汽车,涉及新能源电动汽车技术领域。该漏液检测装置包括:保护层和检测线束,保护层位于液冷板一侧与液冷板固定连接,保护层上设有渗透孔,检测线束上套设有吸液管,吸液管与渗透孔连通,检测线束与电池管理系统连接,用于检测吸液管是否吸收到液体来确定电池包的漏液情况,当检测线束检测到电池包内存在漏液之后与电池管理系统构成通电回路,既提高了液冷板的使用寿命,给电动汽车行车带来了更高的安全保障,同时还提高了电池包内部漏液情况检测的效率和准确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漏液检测装置、系统及电动汽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新能源电动汽车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漏液检测装置、系统及电动汽车。
技术介绍
电池包作为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关键技术之一,随着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对电池包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电池包在长时间的工作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大量的热量,电池包的液冷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电池的工作环境,但同时也存在安全隐患,液冷系统中冷却液体的泄漏同样会造成车辆和人员的损失。目前针对电池包液冷板的漏液检测仅是单点漏液检测(电阻式、电容式液位传感器)或多点漏液检测或管路压力等方式,检测效果差,且无法精确和有效的检测电池包内部液冷板的漏液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漏液检测装置、系统及电动汽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检测效果差,且无法精确和有效的检测电池包内部液冷板的漏液情况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漏液检测装置,应用于电池包,所述电池包包括液冷板和电池模块,包括:保护层和检测线束,所述保护层位于所述液冷板一侧与所述液冷板固定连接,所述保护层上设有渗透孔,所述检测线束上套设有吸液管,所述吸液管与所述渗透孔连通,所述检测线束与电池管理系统连接,用于检测所述吸液管是否吸收到液体来确定所述电池包的漏液情况,当所述检测线束检测到所述电池包内存在漏液之后与所述电池管理系统构成通电回路。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保护层为橡胶。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检测线束是外表面为导体的铜丝或铝丝。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吸液管的材料为人造纤维的混合物或无纺布。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渗透孔包括多个,均匀分布在所述保护层的四周,所述检测线束围设在所述保护层的四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吸液管上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渗透孔连通。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漏液检测系统,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漏液检测装置,还包括电池包和电池管理系统,所述漏液检测装置设置在所述电池包内,所述电池包与所述电池管理系统通过检测线束的一端连接。一种实现方式中,还包括多个液冷板和多个所述漏液检测装置,多个所述液冷板与多个所述漏液检测装置分别一一对应连接。一种实现方式中,如果所述检测线束与所述电池管理系统构成通电回路时,所述电池管理系统用于当所述通电回路接通时控制电动汽车停止运行。第三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包括第二方面所述的漏液检测系统,还包括显示屏,所述电池管理系统与所述显示屏电连接,当所述电池管理系统控制电动汽车停止运行时,所述显示屏同时显示漏液信息。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保护层与液冷板固定到一起,保护层具有支撑的作用提高了液冷板的使用寿命,给电动汽车行车带来了更高的安全保障,同时保护层上设有渗透孔,在检测线束上套设吸液管,并且吸液管与渗透孔呈连通状态,可以使液冷板漏液之后液体及时从保护层的渗透孔进入,进而方便被吸液管吸收,从而使液体在漏出的第一时间只从吸液管上扩散,使液体与检测线束接触,提高了检测线束与液体和电池管理系统之间的导通效果,提高了电池包内部漏液情况检测的效率和准确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漏液检测装置爆炸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漏液检测装置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漏液检测装置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漏液检测系统示意图。图标:10-保护层;20-检测线束;30-渗透孔;40-吸液管;50-液冷板;60-电池管理系统;70-漏液检测装置;80-电池包。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专利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专利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专利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漏液检测装置爆炸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漏液检测装置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漏液检测装置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漏液检测系统示意图,请结合参照如图1-4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漏液检测装置70,应用于电池包80,电池包80包括液冷板50和电池模块,包括:保护层10和检测线束20,保护层10位于液冷板50一侧与液冷板50固定连接,保护层10上设有渗透孔30,检测线束20上套设有吸液管40,吸液管40与渗透孔30连通,检测线束20与电池管理系统60连接,用于检测吸液管40是否吸收到液体来确定电池包80的漏液情况,当检测线束20检测到电池包80内存在漏液之后与电池管理系统60构成通电回路。需要说明的是,该漏液检测装置70还可应用于检测电池包80内部电池模块的电芯等是否漏液,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结合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设置。以下实施例具体仅以该漏液检测装置70应用于检测电池包80内液冷板50是否漏液为例进行说明,当然电池包80漏液情况还可以是电池模块等漏液,其实现方式与液冷板50实现方式类似,在此不一一赘述。具体的,该漏液检测装置70包括保护层10和检测线束20,将保护层10与液冷板50通过胶粘或熔粘等工艺技术固定在一起形成一体化,并且直接将保护层10加工成很薄的带有渗透孔30的板状,渗透孔30也就是小孔,将检测线束20沿吸液管40穿入,吸液管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漏液检测装置,应用于电池包,所述电池包包括液冷板和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保护层和检测线束;所述保护层位于所述液冷板一侧与所述液冷板固定连接,所述保护层上设有渗透孔;所述检测线束上套设有吸液管,所述吸液管与所述渗透孔连通,所述检测线束与电池管理系统连接,用于检测所述吸液管是否吸收到液体来确定所述电池包的漏液情况,当所述检测线束检测到所述电池包内存在漏液之后与所述电池管理系统构成通电回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漏液检测装置,应用于电池包,所述电池包包括液冷板和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保护层和检测线束;所述保护层位于所述液冷板一侧与所述液冷板固定连接,所述保护层上设有渗透孔;所述检测线束上套设有吸液管,所述吸液管与所述渗透孔连通,所述检测线束与电池管理系统连接,用于检测所述吸液管是否吸收到液体来确定所述电池包的漏液情况,当所述检测线束检测到所述电池包内存在漏液之后与所述电池管理系统构成通电回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液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层为橡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漏液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线束是外表面为导体的铜丝或铝丝。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漏液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液管的材料为人造纤维的混合物或无纺布。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漏液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渗透孔包括多个,均匀分布在所述保护层的四周,所述检测线束围设在所述保护层的四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英舜姜辛卢磊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元城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