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深层地下排水提升泵站的压力流进水流道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9587245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8 02: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适用于深层地下排水提升泵站的压力流进水流道系统,包括汇水井、进水主管、进水流道、多个侧向出水支管和集泥凹槽,进水主管的一端与汇水井连通,另一端与对应的进水流道的一端连通,集泥凹槽设置在进水流道的另一端,并与所有进水流道连通,多个侧向出水支管设置在进水流道的外侧,且多个侧向出水支管远离进水主管的一端与提升泵进水管连通,进水流道从靠近进水主管的一端至另一端宽度逐渐变窄、高度逐渐降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适用于深层地下排水提升泵站的压力流进水流道系统,通过进水流道进行流速匹配,使得进水流道的过水流速保持均匀,并减少水力涡流、避免气泡的产生,为水泵进水管提供稳定的恒定流,保障提升泵稳定运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深层地下排水提升泵站的压力流进水流道系统
本技术涉及城市市政排水管道
,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深层地下排水提升泵站的压力流进水流道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大中城市的快速发展、大面积的城市建设及地下空间的开发,导致了城市排水的管道越来越深敷设于地下深层。为解决深层地下排水提升的需求,建设地下深层提升泵站是必然的趋势。目前地下空间有限,实施难度大,新建地下深层提升泵站,不仅对提升泵设备本身要求比较高,同时也对水泵前端的进水要求比较高,均匀、稳定、无漩涡、无气泡的水流是保证水泵安全稳定运行的必备条件。高扬程的提升水泵需要稳定的恒定流进水,不均匀的流速、水力流漩涡、局部的气泡均影响水泵开停机,并产生振动及噪音,同时对水泵能耗和寿命均产生不利的影响。传统地面或浅层布置的提升泵站布局方式已经不适合地下深层系统,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小空间布局方式,在有限的地下空间,优化进水流态及水泵的布置,为水泵提供持续稳定的、速度均匀的恒定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深层地下排水提升泵站的压力流进水流道系统,通过该流道系统能够均匀进水流速、避免水力漩涡和气泡的产生,并使来水通过流道系统后产生稳定的恒定流,为提升泵提供稳定的恒定流进水。同时需要考虑地下空间的局限性,需要一种结构紧凑的泵站进水前池,且具备更高要求的安全稳定性,通常需要有备用系统或多套独立可相互切换的系统。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适用于深层地下排水提升泵站的压力流进水流道系统,包括汇水井、至少一根进水主管、与所述进水主管数量相同并一一对应的进水流道、多个侧向出水支管和集泥凹槽,所述进水主管的一端与所述汇水井连通,另一端与对应的所述进水流道的一端连通,所述集泥凹槽设置在所述进水流道的另一端,并与所有所述进水流道连通,所述多个侧向出水支管设置在所述进水流道的外侧,所述侧向出水支管的一端与所述进水流道连通,另一端与提升泵进水管连通,所述进水流道从靠近所述进水主管的一端至另一端截面尺寸逐渐变小,以使所述汇水井内的汇水经过所述进水流道后形成均匀、稳定的水流,并经由所述侧向出水支管进入所述提升泵进水管内。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适用于深层地下排水提升泵站的压力流进水流道系统,通过所述进水流道进行流速匹配,使得所述进水流道的过水流速保持均匀,并减少水力涡流、避免气泡的产生,为水泵进水管提供稳定的恒定流,保障提升泵的稳定运行。本技术的流道系统,大幅度地减少了深层地下泵站进水前池的体积和空间布局,有效地改善了进水的水流流态,提高了泵站进水流态的稳定性和流速的均匀性,实现了均匀、稳定的水力流态,利于水泵进水保持稳流,减少能耗、气蚀和振动,非常适合在深层地下空间及狭小空间内的排水提升泵站,尤其是适用于深层地下排水管涵或深层地下排水隧道的地下排水提升泵站。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进一步:每个所述进水流道均包括多个平直段和多个渐缩段,所述多个平直段水平间隔设置在对应的所述进水主管与所述集泥凹槽之间,所述渐缩段设置在相邻两个所述平直段之间,并与相邻两个所述平直段首尾连接,且所述渐缩段的上表面朝向所述集泥凹槽倾斜向下设置,所述多个渐缩段从靠近所述进水主管的一端至另一端截面尺寸逐渐缩小,多个所述平直段从靠近所述进水主管的一端至另一端截面尺寸依次减小,每个所述平直段的外侧设有至少一个所述侧向出水支管。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多个平直段和多个渐缩段交替设置,可以有效地改善了进水的水流流态,调整水流流速,保证从所述汇水井出来的水经过所述平直段和渐缩段后形成均匀稳定的水流,减少水力涡流和气泡的产生,利于水流保持稳定。进一步:所述渐缩段的上表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范围不大于10度。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控制所述渐缩段的上表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一方面可以使得水流进入进水流道后形成一定的压力流,便于水流顺利进入提升泵;另一方面可以使得进入所述进水流道的水流流速得到很好的控制,保证水流平稳。进一步:所述进水主管与所述汇水井连接处以及所述侧向出水支管与所述进水流道连接处均设有倒角,所述进水主管与所述进水流道连接处设有扩散角。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所述进水主管上与所述汇水井连接处以及所述侧向出水支管上与所述进水流道连接处均设置倒角,可以使得所述进水主管与所述汇水井以及所述侧向出水支管与进水流道光滑顺接,保证出水流态平顺,避免涡流以气泡的产生。通过在所述进水主管上与所述进水流道连接处设置扩散角可以使得所述进水主管上与所述进水流道连接处更加平滑,减小水流的冲击力,保证连接处密闭不漏水。进一步:所述侧向出水支管设置在对应的所述平直段的外侧壁上,所述平直段靠近对应所述侧向出水支管一侧的顶壁朝向所述侧向出水支管向下倾斜设置,且同一所述进水流道的多个所述平直段顶壁的较高端与较低端之间的高度差从靠近所述进水主管的一端至另一端依次减小。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上述方式可以使得进入所述进水流道平直段内的水流能更加顺利的进入所述侧向出水支管流入提升泵进水管,并且所述平直段顶壁的较高端与较低端之间的高度差越大,越有利于水流进入对应的侧向出水支管,从而使得大部分水流从靠近所述进水主管一端的侧向出水支管流出,少部分水流会继续向远离所述进水主管的方向继续留,这样有利于水流顺利排出至提升泵进水管内,提高地下水的抽排效率。进一步:所述多个侧向出水支管与所述平直段与对应的所述平直段之间的夹角α范围为30-60度。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控制所述侧向出水支管与所述进水流道上平直段之间的夹角α可以使得从所述进水流道内的水流可以更加顺利的进入所述侧向出水支管,从而进入所述提升泵进水管。进一步:所述进水主管与所述汇水井、所述进水主管与所述进水流道以及所述进水流道与所述侧向出水支管均密闭连接。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进水主管与所述汇水井、所述进水主管与所述进水流道以及所述进水流道与所述侧向出水支管密闭连接,可以使得进水主管与所述汇水井、所述进水主管与所述进水流道以及所述进水流道与所述侧向出水支管连接处不漏水,进一步:所述集泥凹槽内靠近所述进水流道一侧朝向所述进水流道向上倾斜设置,且所述集泥凹槽内位于斜面上方设有冲洗竖管,所述集泥凹槽与抽排泵吸水管连通,所述集泥凹槽底部设有凸起的水导流堆,所述水导流堆位于抽排泵吸水管的进水口下方。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所述冲洗竖管,可以利用竖向高度水流差的重力势能对位于所述集泥凹槽内的淤泥予以冲击,预防流道内淤积的污泥板结;通过设置所述水导流堆可以使得水流更容易进入所述抽排泵吸水管并外排。进一步:所述汇水井内设置有将水流导流至所述进水主管的导流墙。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所述导流墙可以使得进入所述汇水井内的水流更加顺利的进入所述进水主管,提高地下水的抽排效率。进一步:每个所述进水主管上均设置有控制水流大小和切换流道的阀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所述阀门可以实现流道多管路的切换及单侧流道的维护,以及调节流道水流的大小,控制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适用于深层地下排水提升泵站的压力流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用于深层地下排水提升泵站的压力流进水流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汇水井(1)、至少一根进水主管(2)、与所述进水主管(2)数量相同并一一对应的进水流道(3)、多个侧向出水支管(4)和集泥凹槽(5),所述进水主管(2)的一端与所述汇水井(1)连通,另一端与对应的所述进水流道(3)的一端连通,所述集泥凹槽(5)设置在所述进水流道(3)的另一端,并与所有所述进水流道(3)连通,所述多个侧向出水支管(4)设置在所述进水流道(3)的外侧,所述侧向出水支管(4)的一端与所述进水流道(3)连通,另一端与提升泵进水管连通,所述进水流道(3)从靠近所述进水主管(2)的一端至另一端截面尺寸逐渐变小,以使所述汇水井(1)内的汇水经过所述进水流道(3)后形成均匀、稳定的水流,并经由所述侧向出水支管(4)进入所述提升泵进水管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深层地下排水提升泵站的压力流进水流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汇水井(1)、至少一根进水主管(2)、与所述进水主管(2)数量相同并一一对应的进水流道(3)、多个侧向出水支管(4)和集泥凹槽(5),所述进水主管(2)的一端与所述汇水井(1)连通,另一端与对应的所述进水流道(3)的一端连通,所述集泥凹槽(5)设置在所述进水流道(3)的另一端,并与所有所述进水流道(3)连通,所述多个侧向出水支管(4)设置在所述进水流道(3)的外侧,所述侧向出水支管(4)的一端与所述进水流道(3)连通,另一端与提升泵进水管连通,所述进水流道(3)从靠近所述进水主管(2)的一端至另一端截面尺寸逐渐变小,以使所述汇水井(1)内的汇水经过所述进水流道(3)后形成均匀、稳定的水流,并经由所述侧向出水支管(4)进入所述提升泵进水管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深层地下排水提升泵站的压力流进水流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进水流道(3)均包括多个平直段(7)和多个渐缩段(8),所述多个平直段(7)水平间隔设置在对应的所述进水主管(2)与所述集泥凹槽(5)之间,所述渐缩段(8)设置在相邻两个所述平直段(7)之间,并与相邻两个所述平直段(7)首尾连接,且所述渐缩段(8)的上表面朝向所述集泥凹槽(5)倾斜向下设置,所述多个渐缩段(8)从靠近所述进水主管(2)的一端至另一端截面尺寸逐渐缩小,多个所述平直段(7)从靠近所述进水主管(2)的一端至另一端截面尺寸依次减小,每个所述平直段(7)的外侧设有至少一个所述侧向出水支管(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用于深层地下排水提升泵站的压力流进水流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渐缩段(8)的上表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范围不大于10度。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用于深层地下排水提升泵站的压力流进水流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主管(2)与所述汇水井(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宝玉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