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拱肋纵向非对称的拱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586454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8 02: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拱肋纵向非对称的拱桥结构,包括:第一拱桥基础;第二拱桥基础;拱桥主梁,设置在第一拱桥基础和第二拱桥基础之间;第一拱肋,设置在拱桥主梁上方,且位于拱桥主梁的轴线的一侧;第二拱肋,设置在拱桥主梁上方,且位于拱桥主梁的轴线的另一侧;第一拱肋顶部的第一弧形部和第二拱肋顶部的第二弧形部在拱桥主梁的纵向上相错开,第一拱肋通过第一吊索与拱桥主梁相连接,第二拱肋通过第二吊索与拱桥主梁相连接,第一拱肋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拱桥基础和第二拱桥基础相连接,第二拱肋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拱桥基础和第二拱桥基础相连接。该拱桥结构拱肋的拱轴线的设置使得拱肋不会产生较大弯矩,拱肋的受力仍以受压为主,受力非常合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拱肋纵向非对称的拱桥结构
本技术属于拱桥
,具体是涉及一种拱肋纵向非对称的拱桥结构。
技术介绍
拱桥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桥型,因其造型美观,在景观桥梁及城市桥梁中有较多的应用。拱桥按照桥面与拱肋之间的相对位置,可分为上承式、中承式、下承式拱桥。上承式拱桥桥面在拱圈上方,桥面荷载通过拱上立柱传递给拱圈,使拱圈受压;下承式拱桥桥面在拱圈下方,桥面通过吊索悬吊于拱圈上,使拱圈受压;中承式拱桥桥面在竖向位于拱桥的中部,桥面荷载一部分通过吊索传递给拱圈,另一部分通过立柱传递给拱圈。拱圈是拱桥的主要受力构件,拱圈理想的受力状态是以受压为主,拱轴线的设置应尽可能减小拱圈所受弯矩。传统拱桥的拱轴线多采用悬链线或抛物线,主要是因为这些线形与拱肋的压力线基本一致,可减小拱肋弯矩,使拱肋以受压为主。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拱肋纵向非对称的拱桥结构。该拱桥结构拱肋的拱轴线的设置使得拱肋不会产生较大弯矩,拱肋的受力仍以受压为主,受力非常合理。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拱肋纵向非对称的拱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拱桥基础;第二拱桥基础;拱桥主梁,设置在所述第一拱桥基础和第二拱桥基础之间;第一拱肋,设置在拱桥主梁上方,且位于所述拱桥主梁的轴线的一侧;第二拱肋,设置在拱桥主梁上方,且位于所述拱桥主梁的轴线的另一侧;所述第一拱肋顶部的第一弧形部和第二拱肋顶部的第二弧形部在拱桥主梁的纵向上相错开,所述第一拱肋通过第一吊索与拱桥主梁相连接,所述第二拱肋通过第二吊索与拱桥主梁相连接,所述第一拱肋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拱桥基础和第二拱桥基础相连接,所述第二拱肋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拱桥基础和第二拱桥基础相连接。上述的一种拱肋纵向非对称的拱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拱肋还包括用于将第一弧形部与第一拱桥基础相连接的第一短支脚部和用于将第一弧形部与第二拱桥基础相连接的第一长支脚部;所述第二拱肋还包括用于将第二弧形部与第一拱桥基础相连接的第二长支脚部和用于将第二弧形部与第二拱桥基础相连接的第二短支脚部,所述第一短支脚部的下端和第二长支脚部的下端相互靠拢,所述第一长支脚部的下端和第二短支脚部的下端相互靠拢,所述第一弧形部和第二弧形部相互远离。上述的一种拱肋纵向非对称的拱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短支脚部穿过拱桥主梁并与第一拱桥基础相连接,所述第二短支脚部穿过拱桥主梁并与第二拱桥基础相连接。上述的一种拱肋纵向非对称的拱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吊索布设在第一弧形部与拱桥主梁之间以及第一短支脚部与拱桥主梁之间;所述第二吊索布设在第二弧形部与拱桥主梁之间以及第二短支脚部与拱桥主梁之间。上述的一种拱肋纵向非对称的拱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吊索的下端和第二吊索的下端均位于拱桥主梁的轴线处。上述的一种拱肋纵向非对称的拱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拱肋和第二拱肋通过横撑杆相连接。上述的一种拱肋纵向非对称的拱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拱桥主梁的一端通过第一支座连接在第一拱桥基础上,所述拱桥主梁的另一端通过第二支座连接在第二拱桥基础上。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本技术的结构简单,设计新颖合理。2、本技术通过采用两个拱肋,每个拱肋仅悬吊一半桥长的荷载,拱肋的受力并不关于跨中对称,因此其合理拱轴线(桥面荷载产生的压力线)关于跨中也是不对称的,因此拱肋的拱轴线的设置并不会使拱肋中产生较大弯矩,拱肋的受力仍以受压为主,受力合理。3、本技术的拱肋突破了常规的线形,具有较好的美学效果。4、本技术通过设置横撑杆,其能够有效的提高第一拱肋和第二拱肋的稳定性。5、本技术的使用效果好,便于推广使用。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俯视图。图3为图1的左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拱桥基础;2-第二拱桥基础;3-拱桥主梁;3a-轴线;4-第一拱肋;4-1-第一弧形部;4-2-第一短支脚部;4-3-第一长支脚部;5-第二拱肋;5-1-第二弧形部;5-2—第二短支脚部;5-3—第二长支脚部;6—第一吊索;7—第二吊索;8—第一支座;9—第二支座;10—横撑杆。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的一种拱肋纵向非对称的拱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拱桥基础1;第二拱桥基础2;拱桥主梁3,设置在所述第一拱桥基础1和第二拱桥基础2之间;第一拱肋4,设置在拱桥主梁3上方,且位于所述拱桥主梁3的轴线3a的一侧;第二拱肋5,设置在拱桥主梁3上方,且位于所述拱桥主梁3的轴线3a的另一侧;所述第一拱肋4顶部的第一弧形部4-1和第二拱肋5顶部的第二弧形部5-1在拱桥主梁3的纵向上相错开,所述第一拱肋4通过第一吊索6与拱桥主梁3相连接,所述第二拱肋5通过第二吊索7与拱桥主梁3相连接,所述第一拱肋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拱桥基础1和第二拱桥基础2相连接,所述第二拱肋5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拱桥基础1和第二拱桥基础2相连接。本实施例中,该拱肋纵向非对称的拱桥结构采用两个拱肋,即第一拱肋4和第二拱肋5,每个拱肋仅悬吊一半桥长的荷载,拱肋的受力并不关于跨中对称,因此其合理拱轴线(桥面荷载产生的压力线)关于跨中也是不对称的,因此拱肋的拱轴线的设置并不会使拱肋中产生较大弯矩,拱肋的受力仍以受压为主,受力合理,另外,拱肋突破了常规的线形,具有较好的美学效果。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第一拱肋4还包括用于将第一弧形部4-1与第一拱桥基础1相连接的第一短支脚部4-2和用于将第一弧形部4-1与第二拱桥基础2相连接的第一长支脚部4-3;所述第二拱肋5还包括用于将第二弧形部5-1与第一拱桥基础1相连接的第二长支脚部5-3和用于将第二弧形部5-1与第二拱桥基础2相连接的第二短支脚部5-2,所述第一短支脚部4-2的下端和第二长支脚部5-3的下端相互靠拢,所述第一长支脚部4-3的下端和第二短支脚部5-2的下端相互靠拢,所述第一弧形部4-1和第二弧形部5-1相互远离。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短支脚部4-2穿过拱桥主梁3并与第一拱桥基础1相连接,所述第二短支脚部5-2穿过拱桥主梁3并与第二拱桥基础2相连接。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第一吊索6布设在第一弧形部4-1与拱桥主梁3之间以及第一短支脚部4-2与拱桥主梁3之间;所述第二吊索7布设在第二弧形部5-1与拱桥主梁3之间以及第二短支脚部5-2与拱桥主梁3之间。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吊索6的下端和第二吊索7的下端均位于拱桥主梁3的轴线3a处。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所述第一拱肋4和第二拱肋5通过横撑杆10相连接。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横撑杆10,其能够有效的提高第一拱肋4和第二拱肋5的稳定性。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所述拱桥主梁3的一端通过第一支座8连接在第一拱桥基础1上,所述拱桥主梁3的另一端通过第二支座9连接在第二拱桥基础2上。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技术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换,均仍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拱肋纵向非对称的拱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拱桥基础(1);第二拱桥基础(2);拱桥主梁(3),设置在所述第一拱桥基础(1)和第二拱桥基础(2)之间;第一拱肋(4),设置在拱桥主梁(3)上方,且位于所述拱桥主梁(3)的轴线(3a)的一侧;第二拱肋(5),设置在拱桥主梁(3)上方,且位于所述拱桥主梁(3)的轴线(3a)的另一侧;所述第一拱肋(4)顶部的第一弧形部(4‑1)和第二拱肋(5)顶部的第二弧形部(5‑1)在拱桥主梁(3)的纵向上相错开,所述第一拱肋(4)通过第一吊索(6)与拱桥主梁(3)相连接,所述第二拱肋(5)通过第二吊索(7)与拱桥主梁(3)相连接,所述第一拱肋(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拱桥基础(1)和第二拱桥基础(2)相连接,所述第二拱肋(5)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拱桥基础(1)和第二拱桥基础(2)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拱肋纵向非对称的拱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拱桥基础(1);第二拱桥基础(2);拱桥主梁(3),设置在所述第一拱桥基础(1)和第二拱桥基础(2)之间;第一拱肋(4),设置在拱桥主梁(3)上方,且位于所述拱桥主梁(3)的轴线(3a)的一侧;第二拱肋(5),设置在拱桥主梁(3)上方,且位于所述拱桥主梁(3)的轴线(3a)的另一侧;所述第一拱肋(4)顶部的第一弧形部(4-1)和第二拱肋(5)顶部的第二弧形部(5-1)在拱桥主梁(3)的纵向上相错开,所述第一拱肋(4)通过第一吊索(6)与拱桥主梁(3)相连接,所述第二拱肋(5)通过第二吊索(7)与拱桥主梁(3)相连接,所述第一拱肋(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拱桥基础(1)和第二拱桥基础(2)相连接,所述第二拱肋(5)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拱桥基础(1)和第二拱桥基础(2)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拱肋纵向非对称的拱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拱肋(4)还包括用于将第一弧形部(4-1)与第一拱桥基础(1)相连接的第一短支脚部(4-2)和用于将第一弧形部(4-1)与第二拱桥基础(2)相连接的第一长支脚部(4-3);所述第二拱肋(5)还包括用于将第二弧形部(5-1)与第一拱桥基础(1)相连接的第二长支脚部(5-3)和用于将第二弧形部(5-1)与第二拱桥基础(2)相连接的第二短支脚部(5-2),所述第一短支脚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秀兰张鹏姜守芳郝伟
申请(专利权)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