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船只微气泡减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582148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8 01: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船只微气泡减阻装置,包括船体(1),在所述船体(1)的下端连接有耦合梁(2),在所述耦合梁(2)的下端面设有微孔毛细管(3);在该船体(1)内设有空气仓(4),在所述空气仓(4)的上端连接有出气管(5),在所述微孔毛细管(3)上对应出气管(5)的出气位置处各设有一个微气孔组;在该空气仓(4)的下端连通有进气管(6),所述进气管(6)与空气仓(4)的连通处设有挡水板(41),该进气管(6)斜向下伸出船体(1)。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置进气管、耦合梁和微孔毛细管,在航行过程中实现自适应航速的微气泡溢出过程,既降低了船只与水体间的摩阻力,又能提高船只行驶的安全性,结构简单紧凑,应用便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船只微气泡减阻装置
本技术涉及减阻装置
,特别涉及一种船只微气泡减阻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的船只动力系统都是由发动机带动螺旋桨来推动的,船只本身和水之间存在摩擦力,使得船的行驶阻力较大,而已在使用的气泵式船舶浸水表面微气泡减阻技术,但气泵的功率恒定,不能按照船舶航行的状态和需要即时进行微气泡供给量的调整,设置的气泵和供气控制系统,还增加了船舶建造成本的同时也要增加系统维护。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既能调整减阻微气泡的供给量,降低船只与水体间的摩阻力,又能提高船只行驶安全性的船只微气泡减阻装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船只微气泡减阻装置,包括船体,在所述船体的下端连接有耦合梁,在所述耦合梁的下端面设有微孔毛细管;在该船体内设有空气仓,在所述空气仓的上端连接有至少一个出气管,至少一个所述出气管均与微孔毛细管连通,在所述微孔毛细管上对应出气管的出气位置处各设有一个圆形的微气孔组;在该空气仓的下端连通有进气管,所述进气管与空气仓的连通处设有挡水板,该进气管斜向下伸出船体,该伸出端水平弯折伸向船体的前端。采用以上结构,当船只高速航行时,船体底部会有部分或全部离开水面,但在重力作用下,船体依旧会间隔地回到水面,正是由于船体与水波之间这样剧烈的耦合作用,形成船体的颠簸和振荡,影响人们乘坐的舒适性,设置耦合梁,一方面是增加了船体在竖直方向的高度,即在高速航行的条件下,船体的下端始终保持着一定的吃水深度,防止船体离开水面后在气流影响下发生翻转的情况,提高船只的航行安全性;而另一方面,经过船体的空气以船速的相对速度经进气管,与空气同时进入的水滴或杂物则被挡水板挡住,只有空气进入空气仓,并顺势进入出气管,出气管连通微孔毛细管,空气再通过微孔毛细管管壁上的微气孔沿着耦合梁的下沿逐渐均匀喷布,在行驶方向上,给耦合梁和水体之间形成一个隔离层,使得耦合梁在水面下移动的过程中,与水体之间的摩阻力,在所形成微气泡圆弧面形状的影响下而大幅度降低,结构简单紧凑,整个过程是个航速自适应的微气泡溢出过程,应用便捷,适用范围广。为了便于挡住杂物,作为优选,在所述挡水板上排布有至少两个通孔,每个所述通孔上均固定有筛网。为了在高速时进一步提高气流速度,以便于生成微气泡,作为优选,至少两个所述通孔均为下大上小的喇叭口形状,在每个通孔的下端孔口处各固设有一个筛网。为了提高气流的使用效率,作为优选,在所述空气仓的上端连接有八个出气管,在所述微孔毛细管的管壁上,对应每个出气管连通处的相向侧各设有一个微气孔组,所述微气孔组包括均匀排布的若干个微气孔,每个所述微气孔的直径范围是0.1~0.5mm,该微气孔排布的密度值范围为80~100个/cm2。为了在高速时,适时减小船只与水体之间的阻力,作为优选,所述耦合梁的左、右两端的截面为上宽下窄的台阶状结构,两端的台阶状结构为对称设置。为了防止在进气时流入太多的水,作为优选,在所述船体上设有静态吃水线,所述进气管伸出端的水平位置高于静态吃水线。有益效果:本技术设置进气管、耦合梁和微孔毛细管,在航行过程中实现自适应航速的微气泡溢出过程,既降低了船只与水体间的摩阻力,又能提高船只行驶的安全性,结构简单紧凑,应用便捷。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A处放大图。图3为图1的左视图。图4为图3的B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由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技术由船体1等组成,在所述船体1的下端连接有耦合梁2,所述耦合梁2的左、右两端的截面为上宽下窄的台阶状结构,两端的台阶状结构为对称设置;在所述耦合梁2的下端面设有微孔毛细管3。在该船体1内设有空气仓4,在所述空气仓4的上端连接有八个出气管5,在所述微孔毛细管3的管壁上,对应每个出气管5连通处的相向侧各设有一个微气孔组,所述微气孔组包括均匀排布的若干个微气孔31,每个所述微气孔31的直径范围是0.1~0.5mm,该微气孔31排布的密度值范围为80~100个/cm2;在该空气仓4的下端连通有进气管6,所述进气管6与空气仓4的连通处设有挡水板41,在所述挡水板41上设有至少两个通孔,每个通孔均为下大上小的喇叭口形状,在每个通孔的下端孔口处各固设有一个筛网411。该进气管6斜向下伸出船体1,该伸出端水平弯折伸向船体1的前端;在所述船体1上设有静态吃水线7,所述进气管6伸出端的水平位置高于静态吃水线7。本技术的使用方法如下:如图1到图4所示,当船只高速航行时,船体1底部会有部分或全部离开水面,但在重力作用下,船体1依旧会间隔地回到水面,正是由于船体1与水波之间这样剧烈的耦合作用,形成船体的颠簸和振荡,影响人们乘坐的舒适性,设置耦合梁2,一方面是增加了船体1在竖直方向的高度,即在高速航行的条件下,船体1的下端始终保持着一定的吃水深度,防止船体1离开水面后在气流影响下发生翻转的情况,同时减弱船体1与水波之间的耦合作用,提高船只的航行安全性和舒适性。另一方面,船体1有吃水深度始终伴随有水对船体1的阻力,为了降低水的阻力,在船体1上设置进气管6,经过船体1的空气以船速的相对速度经水平向前伸出的弯折段进入进气管6,由于进气管6是斜向下设置的,与空气同时进入的水滴或杂物在重力作用下不会迅速到达挡水板41位置,只有空气经挡水板41上若干个通孔进入空气仓4,由于通孔都是下大上小的喇叭状结构,经过的空气流动截面积减小,流速增大,并顺势快速进入八个出气管5;在持续的高速行驶过程中,进入的水滴或杂物会逐渐靠近挡水板41,但始终会被挡水板41上的筛网411挡住,依然不会进入空气仓4。八个出气管5均连通微孔毛细管3,进入的空气再通过微孔毛细管3管壁上的微气孔组喷出,每个微气孔组包括均匀排布的若干个微气孔31,每个所述微气孔31的直径范围是0.1~0.5mm,优选为0.5mm,该微气孔31排布的密度值范围为80~100个/cm2,优选为85个/cm2,这样,在行驶方向上,以300km/h的速度行驶为例,微气孔31喷出的微气泡顺着耦合梁2下端面散出,并顺着耦合梁2的外侧壁,接连经过耦合梁2上的台阶面,能使耦合梁2的下沿,以及左、右两端的台阶状结构与水体之间,都形成一个隔离层,使得耦合梁2在水面下移动的过程中,与水体之间的摩阻力在所形成微气泡圆弧面形状的影响下而大幅度降低。而在正常速度的行驶过程中,微气孔31喷出的微气泡以及耦合梁2的设置,也不影响船只的正常使用;若在三体或多体船上使用,进气口6应尽量设置在主船体与副船体之间,以便获取主船体与副船体之间形成的漩涡式流动空气,也能减少部分阻力,结构简单紧凑,整个过程是个航速自适应的微气泡溢出过程,应用便捷,适用范围广。本实施例中,挡水板41的通孔数量、出气管5的数量以及微气孔31的数量,以满足使用效率的设计为准,图示数量不具有唯一性。本技术未描述部分与现有技术一致,在此不做赘述。以上仅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均同理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船只微气泡减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船体(1),在所述船体(1)的下端连接有耦合梁(2),在所述耦合梁(2)的下端面设有微孔毛细管(3);在该船体(1)内设有空气仓(4),在所述空气仓(4)的上端连接有至少一个出气管(5),至少一个所述出气管(5)均与微孔毛细管(3)连通,在所述微孔毛细管(3)上对应出气管(5)的出气位置处各设有一个圆形的微气孔组;在该空气仓(4)的下端连通有进气管(6),所述进气管(6)与空气仓(4)的连通处设有挡水板(41),该进气管(6)斜向下伸出船体(1),该伸出端水平弯折伸向船体(1)的前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船只微气泡减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船体(1),在所述船体(1)的下端连接有耦合梁(2),在所述耦合梁(2)的下端面设有微孔毛细管(3);在该船体(1)内设有空气仓(4),在所述空气仓(4)的上端连接有至少一个出气管(5),至少一个所述出气管(5)均与微孔毛细管(3)连通,在所述微孔毛细管(3)上对应出气管(5)的出气位置处各设有一个圆形的微气孔组;在该空气仓(4)的下端连通有进气管(6),所述进气管(6)与空气仓(4)的连通处设有挡水板(41),该进气管(6)斜向下伸出船体(1),该伸出端水平弯折伸向船体(1)的前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船只微气泡减阻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挡水板(41)上排布有至少两个通孔,每个所述通孔上均固定有筛网(41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船只微气泡减阻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龚明渊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市航蝠船舶节能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