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控的浮动式斜板沉淀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574943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7 23: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控的浮动式斜板沉淀池,具体由进水口、布水区、布水花墙、布水孔、沉淀区、出水口、梯形支撑、污泥斗、液位控制装置、浮动式斜板装置和污泥管组成;进水口设置在布水区外侧,布水区通过布水花墙的布水孔与沉淀区连通,沉淀区外侧的上部设置出水口,沉淀区中部两侧设置梯形支撑、沉淀区下部设置若干污泥斗,出水口的内侧设置液位控制装置,梯形支撑上部设置浮动式斜板装置,污泥斗底部设置污泥管。可控浮动式斜板沉淀池具有适应性强、控制方式灵活、运行维护简单、能耗低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控的浮动式斜板沉淀池
本技术涉及水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可控的浮动式斜板沉淀池。
技术介绍
斜板沉淀池在污水处理行业是较为常见的沉淀方式,斜板沉淀池采用浅层沉降原理:通过增加沉淀池的水平投影面积、缩短颗粒沉降距离、提高了分散性颗粒的沉降效果,虽然这一技术解决了污泥从水中沉降的问题,但沉降在斜板表面的污泥却很难完全滑落至集泥区,因此斜板表面积泥、沉淀池浮泥的现象依然存在,斜板沉淀池的整体沉降效果并不理想。已有专利(CN205007655U)通过在斜板内用穿孔曝气方式,破坏了污泥在斜板表面的附着能力,虽然该技术短期内降低了人工清理强度,但由于在高浓度污泥环境下,穿孔曝气管极容易堵塞,反而给后期清理工作增加了难度,故该专利可行性不强;还有专利(CN106861251A)通过翻转斜板的方式,改变污泥的受力方向,使污泥在重力作用下从斜板表面自然脱落,虽然该技术比穿孔曝气更具可行性,但斜板的翻转角度为固定值,难以根据运行情况灵活调整斜板的倾斜角度,故该专利也存在对悬浮物变化的适应性的问题;另外,也有专利(ZL200920090571.3)通过电机驱动方式改变和控制斜板旋转角度,但所有该技术虽然提高了对污水适应性,但斜板无论如何翻转,所有的倾斜角度相同,由于存在布水差异性,相邻的斜板之间过水流量也不一样,难以把各斜板分别控制在合适的倾斜角度,加上该专利能耗和投资相对较高,从经济性角度分析也并不是最佳的选择。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有必要专利技术更为简单可行的斜板沉淀池,该沉淀池必须具备适应性强、控制方式灵活、运行维护简单、能耗低等优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控的浮动式斜板沉淀池,该沉淀池具有适应性强、控制方式灵活、运行维护简单、能耗低等优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技术方案为:具体由进水口(0)、布水区(1)、布水花墙(2)、布水孔(2-1)、沉淀区(3)、出水口(3-1)、梯形支撑(3-2)、污泥斗(3-3)、液位控制装置(4)、浮动式斜板装置(5)、污泥管(6)组成。进水口(0)设置在布水区(1)外侧,布水区(1)通过布水花墙(2)的布水孔(2-1)与沉淀区(3)连通,沉淀区(3)外侧的上部设置出水口(3-1),沉淀区(3)中部两侧设置梯形支撑(3-2)、沉淀区(3)下部设置若干污泥斗(3-3),出水口(3-1)的内侧设置液位控制装置(4),梯形支撑(3-2)上部设置浮动式斜板装置(5),污泥斗(3-3)底部设置污泥管(6)。其中,浮动式斜板装置(5)由外部框架(5-1)、固定轴(5-2)、空心转动装置(5-3)、斜板(5-4)、牵引拉杆(5-5)、牵引绳(5-6)、空心浮球(5-7)、紧固装置(5-8)组成。外部框架(5-1)内设置若干固定轴(5-2),斜板(5-4)底部的空心转动装置(5-3)套在固定轴(5-2)上,斜板(5-4)上部的牵引拉杆(5-5)通过牵引绳(5-6)穿过在空心浮球(5-7)顶部,并固定在紧固装置(5-8)上。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斜板正常放置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斜板垂直放置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斜板翻转放置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斜板任意放置结构示意图。图5、图6为浮动式斜板装置结构示意图。图中,0-进水口、1-布水区、2-布水花墙、2-1-布水孔、3-沉淀区、3-1-出水口、3-2-梯形支撑、3-3-污泥斗、4-液位控制装置、5-浮动式斜板装置、5-1-外部框架、5-2-固定轴、5-3-空心转动装置、5-4-斜板、5-5-牵引拉杆、5-6-牵引绳、5-7-空心浮球、5-8-紧固装置、6-污泥管。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对本技术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全面的描述。如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适用于人工湿地的双向布水器,具体由进水口(0)、布水区(1)、布水花墙(2)、布水孔(2-1)、沉淀区(3)、出水口(3-1)、梯形支撑(3-2)、污泥斗(3-3)、液位控制装置(4)、浮动式斜板装置(5)、污泥管(6)组成。进水口(0)设置在布水区(1)外侧,布水区(1)通过布水花墙(2)的布水孔(2-1)与沉淀区(3)连通,沉淀区(3)外侧的上部设置出水口(3-1),沉淀区(3)中部两侧设置梯形支撑(3-2)、沉淀区(3)下部设置若干污泥斗(3-3),出水口(3-1)的内侧设置液位控制装置(4),梯形支撑(3-2)上部设置浮动式斜板装置(5),污泥斗(3-3)底部设置污泥管(6)。其中,浮动式斜板装置(5)由外部框架(5-1)、固定轴(5-2)、空心转动装置(5-3)、斜板(5-4)、牵引拉杆(5-5)、牵引绳(5-6)、空心浮球(5-7)、紧固装置(5-8)组成。外部框架(5-1)内设置若干固定轴(5-2),斜板(5-4)底部的空心转动装置(5-3)套在固定轴(5-2)上,斜板(5-4)上部的牵引拉杆(5-5)通过牵引绳(5-6)穿过在空心浮球(5-7)顶部,并固定在紧固装置(5-8)上。本技术工作过程及原理如下:正常运行时,含有悬浮物的污水从进水口(0)进入布水区(1),经过布水花墙(2)的布水孔(2-1)均匀的流至沉淀区(3),部分悬浮物沉淀至污泥斗(3-3),部分含悬浮物污水再经过浮动式斜板装置(5)的斜板(5-4)发生沉淀,沉淀后的污水流向出水口(3-1)至后端污水处理系统,污泥斗(3-3)内的污泥通过经污泥管(7)抽送至污泥处理系统。当出水悬浮物较高或较低时,可通过液位控制装置(4)灵活控制沉淀区(3)液位,让空心浮球(5-7)通过牵引绳(5-6)拉动牵引拉杆(5-5),将斜板(5-4)倾斜角度板维持适当的范围,增加或减小斜板(5-4)水平投影面积;也可根据沉淀区布水方式,通过紧固装置(5-8)调整牵引绳(5-6)的长度,缩短或延长斜板(5-4)之间的颗粒沉降距离,使各个不同斜板(5-4)保持各自调整最佳的倾斜角度。当需清理沉淀池斜板(5-4)上的沉淀污泥,可以通过可通过液位控制装置(4)灵活控制沉淀区(3)液位,让空心浮球(5-7)通过牵引绳(5-6)拉动牵引拉杆(5-5),将斜板(5-4)维持垂直或翻转的状态,停止一段时间,待斜板(5-4)表面污泥完成脱落沉淀后,即可恢复使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控的浮动式斜板沉淀池,包括进水口(0)、布水区(1)、布水花墙(2)、布水孔(2‑1)、沉淀区(3)、液位控制装置(4)、浮动式斜板装置(5)和污泥管(6),其特征在于:进水口(0)设置在布水区(1)外侧,布水区(1)通过布水花墙(2)的布水孔(2‑1)与沉淀区(3)连通,沉淀区(3)外侧的上部设置出水口(3‑1),沉淀区(3)中部两侧设置梯形支撑(3‑2)、沉淀区(3)下部设置若干污泥斗(3‑3),沉淀区(3)中部两侧设置梯形支撑(3‑2),梯形支撑(3‑2)上部设置浮动式斜板装置(5),出水口(3‑1)的内侧或外侧设置液位控制装置(4),浮动式斜板装置(5)由外部框架(5‑1)、固定轴(5‑2)、空心转动装置(5‑3)、斜板(5‑4)、牵引拉杆(5‑5)、牵引绳(5‑6)、空心浮球(5‑7)、紧固装置(5‑8)组成,外部框架(5‑1)内设置若干固定轴(5‑2),斜板(5‑4)底部的空心转动装置(5‑3)套在固定轴(5‑2)上,斜板(5‑4)上部的牵引拉杆(5‑5)通过牵引绳(5‑6)穿过在空心浮球(5‑7)顶部,并固定在紧固装置(5‑8)上,空心转动装置(5‑3)与牵引拉杆(5‑5)之间可以由一块斜板(5‑4)或多块斜板组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控的浮动式斜板沉淀池,包括进水口(0)、布水区(1)、布水花墙(2)、布水孔(2-1)、沉淀区(3)、液位控制装置(4)、浮动式斜板装置(5)和污泥管(6),其特征在于:进水口(0)设置在布水区(1)外侧,布水区(1)通过布水花墙(2)的布水孔(2-1)与沉淀区(3)连通,沉淀区(3)外侧的上部设置出水口(3-1),沉淀区(3)中部两侧设置梯形支撑(3-2)、沉淀区(3)下部设置若干污泥斗(3-3),沉淀区(3)中部两侧设置梯形支撑(3-2),梯形支撑(3-2)上部设置浮动式斜板装置(5),出水口(3-1)的内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波徐国钢喻海龙朱兆华刘洪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万信达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万信达生态研究开发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