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使用鱼种控制浮萍暴发生长的生态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9572553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7 23: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使用鱼种控制浮萍暴发生长的生态系统,所述系统包括浮式网箱和草食性鱼苗,在浮萍分布区放置浮式网箱,草食性鱼苗放置在网箱内,所述网箱包括网布(1)、框架(2)、浮子(3)和锚石(4),网布(1)设置在框架(2)的四周和底部,以防止鱼苗的逃逸,浮子(3)设置在框架(2)顶部,以保证所述网箱浮在水中,锚石(4)通过线缆连接在框架的底部,以用于固定所述网箱。利用草食性鱼类在鱼种时期以浮萍为适口饵料的特性,通过鱼苗种类配置、鱼苗规格和数量的设计,达到有效控制浮萍暴发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使用鱼种控制浮萍暴发生长的生态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使用鱼种控制浮萍暴发生长的生态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浮萍治理主要以物理打捞为主,已发表的文献中还可查到施用除草剂、放养草食性鱼类、施用生物源除草活性物质、水动力条件改善法等方法。物理打捞包括人工打捞和机械打捞两种,人工打捞是通过网或耙将浮萍从水体中捞出移送到陆地予以清除,机械打捞则是运用机械设备进行浮萍的收集、捞除。除草剂目前可用的主要有活性氟啶酮Fluridone(SonarTM)、敌草快Diquat(RewardTM)等,敌草快浓度配方为每升水240g敌草快阳离子。张亚辉研究了草鱼(Ctenopharyngodonidella)、团头鲂(Megalobramaamblycephala)对小浮萍(Lemnaminor)的摄食能力,但未提出如何利用鱼类对浮萍的摄食能力进行浮萍控制。卿晓霞以红领巾水库为研究对象,通过试验确定抑制浮萍生长的水流流速为0.13m/s以上的水流流速,设置潜水循环泵人为强化水流流动对抑制浮萍生长的作用显著。物理打捞是一种快速直接的后期处理方法,但清除不彻底,治理效果短暂,短期内残留浮萍会再次暴发;化学除草剂具有高强度的除草性能,但大多数除草剂的作用机理单一,存在抗性风险,并且化学除草剂的残留毒害可能对其他生物存在潜在风险;放养草食性鱼类是控制浮萍种群数量的有效措施,但掌握适宜的放养量和种类是生物控制的关键,鱼类种群达不到控制浮萍的有效生物量则无法遏制浮萍的泛滥,鱼类数量太大则会干扰水体中原有生物群落结构,造成水生植物的衰退甚至消失;生物源除草活性物质具有低毒安全性、药效专一性等特点,但生物源除草活性物质的提取、鉴定目前仍处于研究阶段,市场上尚缺乏商品化产品,无法大规模正式使用;水流循环控制技术在水量、电力等方面要求较高,实施难度较大。从已有的技术来看,目前对浮萍暴发的控制缺乏系统的、有效的、生态安全的治理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利用草食性鱼类在鱼种时期以浮萍为适口饵料的特性,通过鱼苗种类配置、鱼苗规格和数量的设计,达到有效控制浮萍暴发的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控制浮萍暴发生长的生态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测量浮萍分布区的生物量;(2)在浮萍分布区放置浮式网箱;(3)在所述网箱中投放草食性鱼类;(4)当所述网箱范围内水面浮萍基本清除后,捕获所述网箱内的鱼类并移除所述网箱。其中,步骤(1)中测量浮萍分布区的生物量包括浮萍盖度测量和浮萍生物量测量。优选,浮萍盖度测量的方法为:在浮萍覆盖区域内部直线行船,记为一条样线,记录样线长度和位置,估算并记录样线单侧50m内所有出现的浮萍斑块的盖度、面积和GPS点位,优选每个浮萍群丛至少设置3条样线。优选,浮萍生物量测量具体方法为:在各浮萍斑块中随机设置5-10个样方,使用采样装置采集浮萍样品,测量采集的浮萍样品的鲜重,根据单个斑块的盖度和分布区总盖度换算成该分布区的生物量,单位:g/m2。优选,生物量计算方法为:(浮萍样品鲜重总数÷样方总面积)×斑块的盖度×分布区总盖度。其中,所述网箱为敞口浮式网箱,所述网箱包括网布、框架、浮子和锚石,网布设置在框架的四周和底部,以防止鱼类的逃逸,浮子设置在框架顶部,以保证所述网箱浮在水中,锚石通过线缆连接在框架的底部,以用于固定所述网箱。其中,所述网箱截面形状为长方形,若浮萍分布区的水深小于2米,则网箱底部应离水底0.4-0.6m,优选为0.5m;若浮萍分布区水深大于2.5米,则网箱高度设为1.8-2.2米,优选为2m。其中,所述网箱的网布以单层聚乙烯网布为材料,网目为1.3cm-1.7cm,优选为1.5cm,网箱分组安装,一字形串联排列、品字形排列、梅花形排列或八字形排列;网箱总面积应不低于浮萍分布区总盖度的60%。其中,步骤(3)在所述网箱中投放草食性鱼类是在每个网箱内投放草鱼和团头鲂的夏花鱼苗,具体为:(3.1)首先投放草鱼夏花,优选长度规格为大约3cm;(3.2)当草鱼夏花长至长度为6-8cm,优选为大约7cm时,投放团头鲂夏花鱼苗,优选长度规格为大约5cm;草鱼和团头鲂鱼苗的投放数量比例为为4/1~6/1,优选为5:1;(3.2)草鱼和团头鲂长度规格超过13cm后,更换新鱼苗。其中,每个网箱内鱼苗总投放数量由各区域浮萍的生物量决定:当浮萍生物量为70-90g/m2时,每个网箱内投入鱼苗总数为550-720尾,优选为600尾;当浮萍生物量>90g/m2并且≤120g/m2时,每个网箱内投入鱼苗总数为>720尾并且≤1000尾,优选为900尾;当浮萍生物量>120g/m2时,每个网箱内投入鱼苗总数为>1000并且≤1400尾,优选为1250尾。其中,步骤(4)具体为:网箱内浮萍盖度下降至10%以下时,将网箱整体移动至浮萍浓度高的其他区域,重新固定网箱,利用网箱内鱼苗进行浮萍控制。其中,其包括浮式网箱和草食性鱼苗,在浮萍分布区放置浮式网箱,草食性鱼苗放置在网箱内,所述网箱包括网布、框架、浮子和锚石,网布设置在框架的四周和底部,以防止鱼苗的逃逸,浮子设置在框架顶部,以保证所述网箱浮在水中,锚石通过线缆连接在框架的底部,以用于固定所述网箱。优选,当浮萍生物量为70-90g/m2时,网箱内鱼苗总数为550-720尾,优选为600尾;当浮萍生物量>90g/m2并且≤120g/m2时,每个网箱内鱼苗总数为>720尾并且≤1000尾,优选为900尾;当浮萍生物量>120g/m2时,每个网箱内鱼苗总数为>1000并且≤1400尾,优选为1250尾。其中,所述网箱截面形状为长方形,若浮萍分布区的水深小于2米,则网箱底部应离水底0.4-0.6m,优选为0.5m;若浮萍分布区水深大于2.5米,则网箱高度设为1.8-2.2米,优选为2m。优选,所述网箱的网布(1)以单层聚乙烯网布为材料,网目为1.3cm-1.7cm,优选为1.5cm,网箱分组安装,一字形串联排列、品字形排列、梅花形排列或八字形排列;网箱总面积应不低于浮萍分布区总盖度的60%。优选,所述鱼苗为草鱼和团头鲂的夏花鱼苗,网箱内草鱼和团头鲂鱼苗的数量比例为为4/1~6/1,优选为5: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采用浮式网箱养殖食草性鱼苗控制浮萍。(2)根据浮萍生物量决定的鱼苗投放的方法、规格、数量和配置比例。本技术利用食草性鱼类鱼种时期以浮萍为适口饵料的特性,采用浮式网箱高密度放养的方式,既可有效的控制浮萍密度,提升水环境质量,又可在浮萍消除后迅速回捕食草性鱼性,在去除浮萍的同时,保证了原水域的水生动物群落不受影响,是一种安全、有效、生态的方法。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网箱结构示意图;图2是网箱安装剖面图;图3是试验池内浮萍盖度和生物量变化。图中:1—聚乙烯网2—竹木框架3—浮子4—锚石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涉及一种控制浮萍暴发生长的生态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测量浮萍覆盖度和生长状况;(2)在浮萍生长区放置易移动浮式网箱;(3)在网箱中投放适宜的草食性鱼类,关键在于鱼类种类、规格和数量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使用鱼种控制浮萍暴发生长的生态系统,其包括浮式网箱和草食性鱼苗,在浮萍分布区放置浮式网箱,草食性鱼苗放置在网箱内,所述网箱包括网布(1)、框架(2)、浮子(3)和锚石(4),网布(1)设置在框架(2)的四周和底部,以防止鱼苗的逃逸,浮子(3)设置在框架(2)顶部,以保证所述网箱浮在水中,锚石(4)通过线缆连接在框架的底部,以用于固定所述网箱。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使用鱼种控制浮萍暴发生长的生态系统,其包括浮式网箱和草食性鱼苗,在浮萍分布区放置浮式网箱,草食性鱼苗放置在网箱内,所述网箱包括网布(1)、框架(2)、浮子(3)和锚石(4),网布(1)设置在框架(2)的四周和底部,以防止鱼苗的逃逸,浮子(3)设置在框架(2)顶部,以保证所述网箱浮在水中,锚石(4)通过线缆连接在框架的底部,以用于固定所述网箱。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箱截面形状为长方形,若浮萍分布区的水深小于2米,则网箱底部应离水底0.4-0.6m;若浮萍分布区水深大于2.5米,则网箱高度设为1.8-2.2米。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态系统,其特征在于,若浮萍分布区的水深小于2米,则网箱底部应离水底0.5m;若浮萍分布区水深大于2.5米,则网箱高度设为2m。4.根据权利要求1-3之一所述的生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箱的网布(1)以单层聚乙烯网布为材料,网目为1.3cm-1.7cm。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生态系统,其特征在于,网目为1.5cm。6.根据权利要求1-3之一所述的生态系统,其特征在于,网箱分组安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晓辉石宇侯燕松程晹张凯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节能环保有限责任公司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京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