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块及连接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567962 阅读: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5 02: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及连接座。连接座包括一底座、多个卡脚以及多个连接脚。多个卡脚分别自底座朝远离底座的一第一方向伸出并共同围成一容置空间;其中,每一卡脚于朝向容置空间的内壁具有一卡合部。多个连接脚分别自底座朝第一方向伸出,并围绕容置空间且与多个卡脚穿插设置;其中,每一连接脚具有远离底座的一端部朝远离容置空间的方向翻折,每一连接脚并于背向容置空间的外壁具有一抵触部。卡合部较连接脚朝向容置空间的一内壁面更伸入容置空间;抵触部较卡脚背向容置空间的一外壁面更向外突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背光模块及连接座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背光模块及连接座,尤其是涉及一种直下式背光模块及其所包含的连接座。
技术介绍
在现行的显示装置背光模块中,通常具有一或多片的扩散板或其他光学膜片,以对光场进行调整。然为了将光学膜片顶撑于光源上方,甚至在光源及光学膜片之间间隔出混光的空间,则通常需加设支撑件以支撑光学膜片。以较常见的设计而言,上述支撑件的底端具有卡勾结构,当支撑件的底端穿过基板的设置孔时可以卡勾卡止于基板,由此固定支撑件于基板上。支撑件进行组装于基板上时,通常是以治具夹持组装,以避免人员作业伤害。然而,因卡勾结构的组装机制复杂,时常导致卡勾结构在底部断裂,因而须在基板背面制造开孔以检查组装情形,造成面板背部在组装好背光模块之后有漏光现象。基于上述,公知技术中,背光模块的支撑件组装结构仍有改善的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及其连接座,利用该连接座将支撑件固定于基板上,且连接座与支撑件之间可轻易组装与拆卸,解决现有技术中支撑件易断裂的问题,并可缩短工艺时间。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其中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连接座,包含底座、多个卡脚以及多个连接脚。多个卡脚分别自底座朝远离底座的第一方向伸出并共同围成容置空间;其中,每一卡脚于朝向容置空间的内壁面上形成有卡合部。多个连接脚分别自底座朝第一方向伸出,并围绕容置空间且与卡脚穿插设置;其中,每一连接脚具有远离底座的端部,连接脚的端部朝远离容置空间的方向翻折,每一连接脚并于背向容置空间的外壁面上形成有抵触部。每一卡合部较每一连接脚朝向容置空间的内壁面更伸入容置空间;每一抵触部较每一卡脚背向容置空间的外壁面更向外突出。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另一技术方案提供一背光模块,包含基板、连接座以及支撑件。基板具有承载面,承载面上形成有组装孔,组装孔具有一孔壁。连接座中,底座容纳于组装孔中,且连接脚的端部与承载面连接;抵触部与孔壁抵触,而每一卡脚的外壁面与孔壁间隔有一距离。支撑件包含柱本体以及至少一卡槽。柱本体具有相对的组合端及支撑端。至少一卡槽形成于柱本体靠近组合端的位置。组合端容纳于容置空间,且卡合部与卡槽相卡合。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及
技术实现思路
,请参阅以下有关本专利技术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提供的附图仅用于提供参考与说明,并非用来对本专利技术加以限制。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座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座沿图1中剖线A的侧面剖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座沿图1中剖线B的侧面剖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座的立体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座沿图4中剖线M的侧面剖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爆炸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支撑件的侧视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背光模块沿图6中剖线M的局部侧面剖视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背光模块沿图6中剖线N的局部侧面剖视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连接座的立体示意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连接座沿图9中剖线X的侧面剖视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连接座沿图9中剖线Y的侧面剖视图。图13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背光模块沿图9中剖线X的局部侧面剖视图。图14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背光模块沿图9中剖线Y的局部侧面剖视图。附图标记如下:背光模块Z连接座1容置空间R底座11卡脚12卡脚内壁面1201卡合部121卡脚端部122拉勾123本体12A控制部12B卡脚外壁面1202连接脚13连接脚内壁面1301连接脚外壁面1302抵触部131连接脚端部132基板2组装孔H1承载面201孔壁202反光层3穿孔H2支撑件4柱本体41支撑端4101组合端4102凸缘42导孔H3卡槽G第一方向D1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施例并配合图1至图9以说明本专利技术所公开的背光模块及其连接座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了解本专利技术的优点与效果。然而,以下所公开的内容并非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在不悖离本专利技术构思精神的原则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以其他不同实施例实现本专利技术。另外,需事先声明的是,本专利技术的附图仅为示意说明,并非依实际尺寸的描绘。此外,虽本文中可能使用第一、第二、第三等用语来描述各种元件,但多个元件不应受多个用语的限制。这些用语主要是用以区分元件。第一实施例以下配合图1至图3说明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连接座1,其中,图1为依据本专利技术本实施例的连接座1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实施例的连接座1沿图1中剖线A的侧面剖视图,图3为本实施例的连接座1沿图1中剖线B的侧面剖视图。请参阅图1,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一连接座1,其包括底座11、多个卡脚12以及多个连接脚13。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底座11大致形成为平板状,且卡脚12与连接脚13的数目分别为四个,每一卡脚12与每一连接脚13的一端分别对应连接于底座11的侧边。然而,本专利技术不以限于上述。举例而言,在其他实施例中,卡脚12与连接脚13的数目可依实际设计考虑而增减,而底座11可为边数与卡脚12及连接脚13数目之和相对应的多边形或圆形。进一步而言,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卡脚12及连接脚13是以一个卡脚12与一个连接脚13相邻的方式交错设置,然而,本专利技术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例如为一个卡脚12与两个连接脚13交错设置,交错排列的方式可视连接座1实际应用时的应力考虑而设计。此外,如图所示,相邻的卡脚12及连接脚13间夹有一间隙,由此,卡脚12与连接脚13可独立相对于底座11作动而减少与相邻卡脚12或连接脚13的连动。复请参阅图1,每一卡脚12连接于底座11的边缘,且分别自该底座11沿第一方向D1远离底座11伸出,其中,每一卡脚12共同围成容置空间R。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D1大致垂直于底座11,也就是说,卡脚12延伸方向大致垂直于底座11。然而,本专利技术不以此为限,在实际应用中,卡脚12与底座11之间的夹角可依实际应用考虑而设计。举例而言,当承载于容置空间R的物体具有倾斜的侧表面,卡脚12可配合该侧表面而倾斜地朝向容置空间R或远离容置空间R延伸。复请参阅图1,每一连接脚13连接于底座11的边缘,并分别自该底座11沿第一方向D1伸出而共同围绕容置空间R。同样地,由于第一方向D1大致垂直于底座11,因此连接脚13延伸方向大致垂直于底座11。然而,本专利技术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脚13与底座11之间的夹角可依实际应用需求而设计。举例而言,当在一变化实施例中,连接座1贯穿于一曲率较大的基板,则连接脚13可配合该基板以一倾斜角度朝向容置空间R或远离容置空间R而延伸出底座11。请配合参阅图1及图2,其中,图2为本实施例的连接座1沿图1中剖线A的侧面剖视图。每一卡脚12在其面向容置空间R的内壁面1201上形成一卡合部121。本实施例的卡合部121是由卡脚12朝容置空间R弯折后再反向折以形成。然而,本专利技术卡合部121的实施样态不限于本实施例。每一卡脚12远离底座11的一端部122朝远离容置空间R的方向翻折。实际应用中,卡合部121用以止挡位于容置空间R的物体,以防止该物体沿第一方向D1退出容置空间R。翻折的端部122较佳可用以连接在基板上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连接座,包含:一底座;多个卡脚,分别自该底座朝远离该底座的一第一方向伸出并共同围成一容置空间;其中,每一该卡脚于其朝向该容置空间的一内壁面上形成一卡合部;以及多个连接脚,分别自该底座朝该第一方向伸出,并围绕该容置空间且与多个所述卡脚穿插设置;其中,每一该连接脚远离该底座的一端部朝远离该容置空间的方向翻折,每一该连接脚并于背向该容置空间的一外壁面上形成一抵触部;其中,多个所述卡合部较多个所述连接脚朝向该容置空间的一内壁面更伸入该容置空间;多个所述抵触部较多个所述卡脚背向该容置空间的一外壁面更向外突出。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5.11 TW 1071161891.一种连接座,包含:一底座;多个卡脚,分别自该底座朝远离该底座的一第一方向伸出并共同围成一容置空间;其中,每一该卡脚于其朝向该容置空间的一内壁面上形成一卡合部;以及多个连接脚,分别自该底座朝该第一方向伸出,并围绕该容置空间且与多个所述卡脚穿插设置;其中,每一该连接脚远离该底座的一端部朝远离该容置空间的方向翻折,每一该连接脚并于背向该容置空间的一外壁面上形成一抵触部;其中,多个所述卡合部较多个所述连接脚朝向该容置空间的一内壁面更伸入该容置空间;多个所述抵触部较多个所述卡脚背向该容置空间的一外壁面更向外突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座,其中该底座与该第一方向垂直,多个所述卡脚及多个所述连接脚分别连接于该底座的边缘。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座,其中相邻的该卡脚及该连接脚间夹有一间隙。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座,其中该卡合部形成为该卡脚上的凸点。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座,其中该卡脚朝该容置空间弯折后再反向弯折以形成该卡合部。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座,其中该抵触部形成为该连接脚上向外突出的凸点。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座,其中该连接脚的部分朝远离该容置空间的方向延伸后再弯折为朝该第一方向延伸以形成该抵触部。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座,其中该连接脚与该底座连接的位置较该卡脚与该底座连接的位置远离该容置空间的中心。9.如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士杰
申请(专利权)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