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向回转水下航行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567705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5 02:5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全向回转水下航行器,实现对海洋平台基座的全向巡检。融合足式行走技术与浮力姿态调节技术,设计一型兼具仿生蟹灵活稳定和水下滑翔机能耗低、作业时间长特点的两栖机器人。该仿生蟹搭载液压油浮力调节装置和重心调节装置,通过机械足驱动电机旋转使机械足合并组成完整的滑翔翼,在浮力和重心周期变化下实现水下滑翔,不仅具备作业范围广,环境适应能力强,运动模式多样的优点,在近海平台基座巡检的过程中既可以通过爬行近距离多方位观测,又可以通过滑翔模式方便的切换作业地,为近海平台巡检具有重要意义。

An Omnidirectional Rotary Underwater Vehicle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n omnidirectional rotary underwater vehicle, which realizes omnidirectional inspection of offshore platform base. Combining foot walking technology with buoyancy attitude adjustment technology, an amphibious robot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lexible stability of bionic crab and low energy consumption of underwater glider and long working time is designed. The bionic crab is equipped with hydraulic oil buoyancy adjusting device and gravity center adjusting device. By rotating the mechanical foot driving motor, the mechanical foot is combined to form a complete gliding wing. Under the periodic change of buoyancy and gravity center, the bionic crab can glide underwater. It not only has the advantages of wide operating range, strong adaptability to the environment, and diversified movement modes, but also has the advantages of high offshore level. In the course of platform inspection, not only can we observe the platform in many directions by crawling, but also we can change the working place conveniently by gliding mode,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inshore platform inspe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全向回转水下航行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运动学与动力学领域,涉及一种爬行和滑翔按周期进行变化前进的水下行走装置。
技术介绍
传统的遥控水下机器人(ROV)在水中航行,是目前进行近海平台基座巡检的主要工具,但海底地形崎岖不平且环境复杂多变,存在着大量的淤泥、岩石,传统的ROV无法近距离多方位对海底设施进行巡检,由于近海海水能见度低,ROV巡检的准确性不足;在近海浪和流作用剧烈,其运动性能易受影响;近海海底有大量的海洋沉积物和海洋生物,ROV在运动过程中螺旋桨和脐带缆容易被水草等海洋植物缠绕,影响其巡检效果。相比于传统ROV,以多足爬行为主要运动模式的仿生机器蟹具备紧贴地面运动的能力,可以近距离多方位观察海底平台基座裂纹与腐蚀状态,巡检的准确性有很大提高,且仿生机器蟹机体形状扁平,不受浪和流的影响。然而近海平台往往比较分散,间距可达十几甚至几十公里,导致仿生机器蟹作业地点离散,而其自身携带的能量有限,无法支撑仿生机器蟹在作业地点切换过程中爬行所消耗的能量,在切换作业地点时必须借助于母船,增加了作业成本,制约了其在近海平台基座巡检中的应用。目前,水下滑翔机的技术已日趋完善,其驱动系统巧妙地利用了航行时浮力的变化,将航行器的浮力变换转换为前进驱动力,从而降低能耗,实现了水下航行器的长时间水下航行。水下滑翔机的低功耗运动模式为仿生机器蟹转换作业地点困难提供了解决方案。水下滑翔机的滑行运动离不开大翼展滑翔翼,仿生机器蟹可以通过同一套机械结构变形实现步行足与水下滑翔机滑翔翼之间的转换,使仿生机器蟹与水下滑翔机的结合成为可能。将水下滑翔机浮力调节与重心调节技术应用于仿生机器蟹,通过变形实现爬行和滑翔运动模式的切换。本专利技术融合足式行走技术与浮力姿态调节技术,设计一型兼具仿生蟹灵活稳定和水下滑翔机能耗低、作业时间长特点的两栖机器人。该仿生蟹搭载液压油浮力调节装置和重心调节装置,通过机械足驱动电机旋转使机械足合并组成完整的滑翔翼,在浮力和重心周期变化下实现水下滑翔,不仅具备作业范围广,环境适应能力强,运动模式多样的优点,在近海平台基座巡检的过程中既可以通过爬行近距离多方位观测,又可以通过滑翔模式方便的切换作业地点该项目的探索研究对于近海平台巡检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为了达到上述技术方案的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解决或部分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全向回转水下航行器:一种全向回转水下航行器,其特征在于:全向回转水下航行器包括主体、整流罩、首部螺旋桨推进器,尾部螺旋桨推进器,防水电机、步进电机、电池、控制系统;主体包括前部的电机舱、中部的密封舱和尾部的推进舱,前部电机舱后端和推进舱前端都有轴套,主要是利用轴承的连接原理进行传动连接,协同运动,轴套平行于航行器的轴线;前部电机舱利用横滚原理通过后端的轴承带动中轴实现动力协同运动,推进舱后端通过力的运动传动原理带动轴承传输到前端;整流罩位于主体的最前端,整流罩为半椭球形,采用流线型的回转体结构,利用鱼鳍原理,使航行器旋转更加灵活;整流罩中有涵道,整流罩后端有一个轴线方向与航行器轴线平行的轴承,轴承与中部密封舱相连;主体中部的密封舱有电池和控制系统,电池和控制系统放置位置平行于航行器轴线且位于下方,电池和控制系统重心位置位于轴线以下;控制系统是航行器的核心操作系统,控制系统内部中央处理机对信号进行处理与决策,主要通过对由传感器系统采集的测量信号进行处理,并与预先设定的参数推力F,偏角θ进行比较、分析判断,发出相应的控制指令给电机执行直线行驶或者旋转行驶的推力,使航行器具体执行直行还是偏转,航行器直行与偏转轨迹由下述公式进行分析;航行器按预定的轨迹航行,并给控制系统提供何时上浮何时下潜航行、动力系统何时关机等指令,管理和控制整个航行器航行、测量与回收;首部螺旋桨推进器位于整流罩上的涵道中,采用螺旋桨主要是以其吸收给定功率获得最大推力目标提高航行器效率,另一方面以其使用安全和最大限度地实现减振降噪为目标解决空泡和激振问题;首部螺旋桨推进器转轴方向与涵道轴线方向平行;首部螺旋桨推进器中有步进电机,步进电机在主体前部的电机舱内,转轴方向与航行器轴线平行;利用步进电机将电脉冲信号转变为角位移或线位移的开环控制元件原理,首部的螺旋桨推进器可以在360°范围内转向,对航行器施加侧向力,与尾部螺旋桨推进器配合,使航向器能够灵活运动;整流罩通过轴承与步进电机转轴外的轴套串联,使整流罩可以在主体上绕航行器轴线旋转,步进电机转轴穿过轴套和轴承,与整流罩固定;尾部螺旋桨推进器位于主体尾部,螺旋桨推进器的转轴方向与航行器轴线方向平行,尾部螺旋桨推进器主要产生推力作用,不产生偏转运动,尾部可动部分需要存在舵效应,但首部螺旋桨需要进行全向偏转;基于一种空间连杆-万向节的矢量推进装置,该矢量推进器由一个步进电机和防水电机驱动,其中,防水电机主要用来驱动螺旋桨旋转以产生推进力,而步进电机则用来确定螺旋桨的方位,影响着推力的方向,从而有效控制水下航行器的运动;防水电机安装在尾部,螺旋桨通过万向节与尾座连接,防水电机和尾座的连接只传递推力,没有旋转,而步进电机安装在首部,以调整航行器的空间姿态,实现航行器的全向回转;尾部螺旋桨推进器包括防水电机和桨叶,防水电机的转轴和桨叶串联;航行器前进时,尾部螺旋桨推进器转动向前推进,使航行器产生向前直线运动;航行器向前的直线运动计算的第一公式为:第一公式:其中,S代表航行器的直线运动,t代表时间,t>0,t为正实数,F表示对航行器施加的力F>0;以航行器重心为坐标原点建立坐标系,x代表航行器的横坐标,y代表航行器的纵坐标,z代表航行器的高坐标,dx表示航行器横坐标变化元素,dy表示航行器纵坐标变化元素,dz表示航行器高坐标变化元素;S1为航行器在t时的线运动;m为航行器重量,F1为t时尾部螺旋桨推进器对航行器的推力,v0为航行器初始时的速度,x0为航行器初始时在空间中的横坐标位置,y0为航行器初始时在空间中的纵坐标位置,z0为航行器初始时在空间中的高坐标位置;xt为航行器t时在空间中的横坐标位置,yt,为航行器t时在空间中的纵坐标位置,zt为航行器t时在空间中的高坐标位置;通过第一公式可以得出航行器在受到尾部螺旋桨推进器的推力时的沿着直线运动的轨迹;t时航行器所处的位置即由得出的S1表示,进而确定航行器直线运动轨迹,航行器的直线运动决定了航行器在近海距离进行爬行巡视的路线;尾部螺旋桨推进器在航行器向前时,通过对航行器施加平行于前进方向的力使航行器向前进行移动;航行器需要向某个方向偏转时,步进电机旋转带动整流罩涵道内的首部螺旋桨推进器,首部螺旋桨推进器产生推力,且推力方向转动到与航行器需要偏转方向相反的角度,首部螺旋桨推进器转动,产生推力使航行器往需要偏转的方向偏转;航行器旋转运动计算的第二公式为:第二公式:其中,S代表航行器的直线运动,t代表时间,t>0,t为正实数,F表示对航行器施加的力F>0;以航行器重心为坐标原点建立坐标系,x代表航行器的横坐标,y代表航行器的纵坐标,z代表航行器的高坐标,dx表示航行器横坐标变化元素,dy表示航行器纵坐标变化元素,dz表示航行器高坐标变化元素,cos表示余弦函数,θ表示角度,cos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全向回转水下航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全向回转水下航行器包括主体、整流罩、首部螺旋桨推进器,尾部螺旋桨推进器,防水电机、步进电机、电池、控制系统;所述主体包括前部的电机舱、中部的密封舱和尾部的推进舱,所述前部电机舱后端和所述推进舱前端都有轴套,主要是利用轴承的连接原理进行传动连接,协同运动,所述轴套平行于航行器的轴线;所述前部电机舱利用横滚原理通过后端的轴承带动中轴实现动力协同运动,所述推进舱后端通过力的运动传动原理带动轴承传输到前端;所述整流罩位于所述主体的最前端,所述整流罩为半椭球形,采用流线型的回转体结构,利用鱼鳍原理,使所述航行器旋转更加灵活;所述整流罩中有涵道,所述整流罩后端有一个轴线方向与航行器轴线平行的轴承,所述轴承与所述中部密封舱相连;所述主体中部的密封舱有所述电池和所述控制系统,所述电池和所述控制系统放置位置平行于所述航行器轴线且位于下方,所述电池和所述控制系统重心位置位于轴线以下;所述控制系统是航行器的核心操作系统,所述控制系统内部中央处理机对信号进行处理与决策,主要通过对由传感器系统采集的测量信号进行处理,并与预先设定的参数推力F,偏角θ进行比较、分析判断,发出相应的控制指令给所述电机执行直线行驶或者旋转行驶的推力,使所述航行器具体执行直行还是偏转,所述航行器直行与偏转轨迹由下述公式进行分析;所述航行器按预定的轨迹航行,并给控制系统提供何时上浮何时下潜航行、动力系统何时关机等指令,管理和控制整个所述航行器航行、测量与回收;所述首部螺旋桨推进器位于所述整流罩上的涵道中,采用螺旋桨主要是以其吸收给定功率获得最大推力目标提高航行器效率,另一方面以其使用安全和最大限度地实现减振降噪为目标解决空泡和激振问题;所述首部螺旋桨推进器转轴方向与所述涵道轴线方向平行;所述首部螺旋桨推进器中有所述步进电机,所述步进电机在所述主体前部的电机舱内,转轴方向与所述航行器轴线平行;利用所述步进电机将电脉冲信号转变为角位移或线位移的开环控制元件原理,所述首部的螺旋桨推进器可以在360°范围内转向,对所述航行器施加侧向力,与所述尾部螺旋桨推进器配合,使航向器能够灵活运动;所述整流罩通过所述轴承与所述步进电机转轴外的轴套串联,使所述整流罩可以在所述主体上绕所述航行器轴线旋转,所述步进电机转轴穿过轴套和轴承,与所述整流罩固定;所述尾部螺旋桨推进器位于所述主体尾部,所述螺旋桨推进器的转轴方向与所述航行器轴线方向平行,所述尾部螺旋桨推进器主要产生推力作用,不产生偏转运动,尾部可动部分需要存在舵效应,但所述首部螺旋桨需要进行全向偏转;基于一种空间连杆‑万向节的矢量推进装置,该矢量推进器由一个步进电机和防水电机驱动,其中,防水电机主要用来驱动螺旋桨旋转以产生推进力,而步进电机则用来确定螺旋桨的方位,影响着推力的方向,从而有效控制水下航行器的运动;防水电机安装在尾部,螺旋桨通过万向节与尾座连接,防水电机和尾座的连接只传递推力,没有旋转,而步进电机安装在首部,以调整航行器的空间姿态,实现航行器的全向回转;所述尾部螺旋桨推进器包括所述防水电机和桨叶,所述防水电机的转轴和桨叶串联;所述航行器前进时,所述尾部螺旋桨推进器转动向前推进,使所述航行器产生向前直线运动;所述航行器向前的直线运动计算的第一公式为:第一公式:...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向回转水下航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全向回转水下航行器包括主体、整流罩、首部螺旋桨推进器,尾部螺旋桨推进器,防水电机、步进电机、电池、控制系统;所述主体包括前部的电机舱、中部的密封舱和尾部的推进舱,所述前部电机舱后端和所述推进舱前端都有轴套,主要是利用轴承的连接原理进行传动连接,协同运动,所述轴套平行于航行器的轴线;所述前部电机舱利用横滚原理通过后端的轴承带动中轴实现动力协同运动,所述推进舱后端通过力的运动传动原理带动轴承传输到前端;所述整流罩位于所述主体的最前端,所述整流罩为半椭球形,采用流线型的回转体结构,利用鱼鳍原理,使所述航行器旋转更加灵活;所述整流罩中有涵道,所述整流罩后端有一个轴线方向与航行器轴线平行的轴承,所述轴承与所述中部密封舱相连;所述主体中部的密封舱有所述电池和所述控制系统,所述电池和所述控制系统放置位置平行于所述航行器轴线且位于下方,所述电池和所述控制系统重心位置位于轴线以下;所述控制系统是航行器的核心操作系统,所述控制系统内部中央处理机对信号进行处理与决策,主要通过对由传感器系统采集的测量信号进行处理,并与预先设定的参数推力F,偏角θ进行比较、分析判断,发出相应的控制指令给所述电机执行直线行驶或者旋转行驶的推力,使所述航行器具体执行直行还是偏转,所述航行器直行与偏转轨迹由下述公式进行分析;所述航行器按预定的轨迹航行,并给控制系统提供何时上浮何时下潜航行、动力系统何时关机等指令,管理和控制整个所述航行器航行、测量与回收;所述首部螺旋桨推进器位于所述整流罩上的涵道中,采用螺旋桨主要是以其吸收给定功率获得最大推力目标提高航行器效率,另一方面以其使用安全和最大限度地实现减振降噪为目标解决空泡和激振问题;所述首部螺旋桨推进器转轴方向与所述涵道轴线方向平行;所述首部螺旋桨推进器中有所述步进电机,所述步进电机在所述主体前部的电机舱内,转轴方向与所述航行器轴线平行;利用所述步进电机将电脉冲信号转变为角位移或线位移的开环控制元件原理,所述首部的螺旋桨推进器可以在360°范围内转向,对所述航行器施加侧向力,与所述尾部螺旋桨推进器配合,使航向器能够灵活运动;所述整流罩通过所述轴承与所述步进电机转轴外的轴套串联,使所述整流罩可以在所述主体上绕所述航行器轴线旋转,所述步进电机转轴穿过轴套和轴承,与所述整流罩固定;所述尾部螺旋桨推进器位于所述主体尾部,所述螺旋桨推进器的转轴方向与所述航行器轴线方向平行,所述尾部螺旋桨推进器主要产生推力作用,不产生偏转运动,尾部可动部分需要存在舵效应,但所述首部螺旋桨需要进行全向偏转;基于一种空间连杆-万向节的矢量推进装置,该矢量推进器由一个步进电机和防水电机驱动,其中,防水电机主要用来驱动螺旋桨旋转以产生推进力,而步进电机则用来确定螺旋桨的方位,影响着推力的方向,从而有效控制水下航行器的运动;防水电机安装在尾部,螺旋桨通过万向节与尾座连接,防水电机和尾座的连接只传递推力,没有旋转,而步进电机安装在首部,以调整航行器的空间姿态,实现航行器的全向回转;所述尾部螺旋桨推进器包括所述防水电机和桨叶,所述防水电机的转轴和桨叶串联;所述航行器前进时,所述尾部螺旋桨推进器转动向前推进,使所述航行器产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秦洪德刘传奇朱仲本王刚邢森林余相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工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