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9537989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4 17: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中药组合物,其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透骨草55‑65份、泽兰27‑33份、川乌7‑13份、姜黄55‑65份、防己55‑65份、桂枝55‑65份、乳香27‑33份、羌活55‑65份、独活57‑63份、木瓜57‑63份、三棱55‑65份、莪术55‑65份。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中药组合物制成的中药热奄包热敷时具有温通经络、活血化瘀、行气活络、消肿止痛等作用,并且经过与现代医学基础治疗的配合,能有效改善中风后肢体的肌力和伴随症状,提高中风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了住院天数和发作的次数,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中药
,具体涉及一种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中风又称为“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因其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的特点,中风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影响生存质量的重大疾病,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在欧美国家,中风一直位于人口死亡原因的第三位,也是致残原因的第一位。在我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中风也呈现发病率持续攀升、发病年龄进一步提前的态势,调查显示,城乡合计中风已成为我国第一位死亡原因,也是中国成年人残疾的首要原因。中风很容易使患者出现肢体偏瘫水肿、肢体痉挛及由肢体痉挛导致的上肢肘关节屈曲及下肢膝关节过伸性僵硬或强直,严重可致畸形。中医治疗中风引起的偏瘫伴肢体痉挛、疼痛、水肿等后遗症,具有很大的优势,其治疗方法较多,比如饮食中药、针灸、按摩等,但是饮食中药并不能直达患处,疗效较慢,而且长期饮用对肝有一定的伤害;针灸需要专业的护理人员,成本较高;按摩只能作为一种辅助疗法,疗效较差;因此,需要一种成本低、能直达患处、疗效快、效果好的治疗方法。中药热奄包疗法又称为中药热敷法,为传统中医疗法,其是将加热好的中药包直接置于患者的患病部位或者身体的某一特定位置(如穴位上),通过奄包的热蒸气使局部的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而且通过热蒸气能够促使奄包内中药离子渗透到患者患处,利用其温热达到温经散寒、消肿止痛、活血祛瘀、强筋健骨的目的。但是,现有的中药热奄包在治疗中风后遗症方面疗效较差,对患者肌力改善不明显。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中药组合物,其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透骨草55-65份、泽兰27-33份、川乌7-13份、姜黄55-65份、防己55-65份、桂枝55-65份、乳香27-33份、羌活55-65份、独活57-63份、木瓜57-63份、三棱55-65份、莪术55-65份。上述的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中药组合物,其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透骨草60份、泽兰30份、川乌10份、姜黄60份、防己60份、桂枝60份、乳香30份、羌活60份、独活60份、木瓜60份、三棱60份、莪术60份。上述的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中药组合物,其中,所述泽兰为泽兰叶。上述的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中药组合物,其中,所述川乌为制川乌。上述的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中药组合物,其中,所述姜黄为片姜黄。上述的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上述重量份的原料装入热奄包中,加热20-40分钟,即得。上述中药组合物在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中药热奄包药物的应用。古人对中风病之病因的认识由来以久,历代医家的认识也各不相同,在唐代和宋代之前,主要是“外风”,其立论以“内虚邪中”为主,《灵枢·刺节真邪》篇载:“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此即对中风“内虚邪中”病因的论述。汉代张仲景在《金匾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中载“脉络空虚,贼邪不泻”,也是以“内虚邪中”为立论。金元以后的医家对中风的病因以“内风”立论,认识有了较大的突破,如刘河间提出“心火暴甚”,李东垣力主“正气自虚”,朱丹溪认为“湿痰生热”,张景岳则提出“中风非风”的著名论点,认为中风为阴阳相失,精气不交,故突发昏馈,卒然仆倒。专利技术人认为中风病其病因以积损正衰为主,病位在脑,常涉及心、肝、肾、脾,病机多由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属本虚标实,中风后遗症多属中风之中经络范畴,病情处于恢复期或后遗症期,此期的病机以气虚血瘀、风痰阻络、阴虚血燥等为主,中风后遗症期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及肢体麻木、水肿、强直等症状与气虚血瘀、风痰阻络等关系最为密切,气虚不能行血,痰瘀痹阻经脉,营卫失荣而见肢体麻木、重滞,甚者水肿、强直。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中药组合物的配方中透骨草味辛,性温,有散风除湿、活血止痛之功,《滇南本草》载本品:“治痰火筋骨疼痛,泡酒用之良,其根、梗,洗风寒湿痹,筋骨疼痛,暖筋透骨,熬水洗之。”明确指出本品可以外用熏洗,可以治疗风寒湿痹、筋骨疼痛等症,对中风后遗症的肢体麻木拘挛、水肿疼痛等症,疗效颇佳;乳香味辛、苦,性温,有活血舒筋止痛之良效;木瓜味酸,性温,有舒筋活络之效;川乌、桂枝温经通脉止痛;防已、泽兰利水消肿,并能止痛;羌活、独活祛风除湿、通痹止痛;姜黄、三棱、莪术行气破血止痛之功。诸药配合,共奏活血化瘀、祛湿通经、消肿止痛、舒筋活络之效。将上述重量份的原料装入热奄包中,加热后,对患处热敷具有温通经络、活血化瘀、行气活络、消肿止痛等作用。从现代医学分析,中药热奄包之热力作用,增强了新陈代谢,开启了皮肤毛孔,使药力直达病变所在部位,能有效改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肢体的强直、疼痛、水肿以及关节活动度,进而改善患者的运功功能,提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存质量。临床试验一、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1月至2016年8月收入我科的166例中风病住院患者,住院天数≥14天,年龄<80岁,随机分为观察组84例和对照组82例。观察组中,男44例,女40例,年龄在40-79岁,其中脑梗死病例61例,脑出血23例。对照组中,男52例,女30例;年龄在38-78岁。其中脑梗死病例58例,脑出血24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二、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中医标准及《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的西医标准。三、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护理,并结合常规针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护理基础上加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中药组合物治疗。处方:透骨草60份、泽兰30份、川乌10份、姜黄60份、防己60份、桂枝60份、乳香30份、羌活60份、独活60份、木瓜60份、三棱60份、莪术60份;制备和使用方法:将上述重量份的原料装入热奄包中,在90℃下加热30min,暴露热敷部位,用杀菌毛巾包裹中药热奄包,敷于病患部位25min,盖上治疗巾,每天操作1次,14天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采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中药组合物制成的中药热奄包的使用注意事项: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热敷部位皮肤的颜色、温度、有无水泡等,并询问患者的主观感受,如局部温度过高,应及时调整热敷部位,或者暂时拿掉热奄包,避免形成烫伤,如发现有红、肿、痒或红色皮疹等过敏反应,必须立即涂抹抗过敏药膏或口服抗过敏药物,对于已经出现烫伤或有严重过敏的患者,应停止中药热奄包的治疗。四、疗效观察1、观察指标观察指标是主要针对肌力改善的评估,具体评定标准如下:痊愈:肢体功能恢复,肌力达4级以上,肢体水肿、麻木、疼痛、强直症状消失;显效:肢体功能较前明显恢复,肢体水肿、麻木、疼痛、强直症状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无效:肢体功能及水肿、麻木、疼痛、强直症状无明显变化。2、统计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透骨草55‑65份、泽兰27‑33份、川乌7‑13份、姜黄55‑65份、防己55‑65份、桂枝55‑65份、乳香27‑33份、羌活55‑65份、独活57‑63份、木瓜57‑63份、三棱55‑65份、莪术55‑65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透骨草55-65份、泽兰27-33份、川乌7-13份、姜黄55-65份、防己55-65份、桂枝55-65份、乳香27-33份、羌活55-65份、独活57-63份、木瓜57-63份、三棱55-65份、莪术55-65份。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透骨草60份、泽兰30份、川乌10份、姜黄60份、防己60份、桂枝60份、乳香30份、羌活60份、独活60份、木瓜60份、三棱6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耿建领余亚明崔占举李会鸽王琬璐张秀娟宋慧敏孙平平刘途谷秋菊亢晓娟孔丹丹张爱新祁珮涵宋一梦张鸿鸽陈蓓蕾
申请(专利权)人:禹州市中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