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杨树染菌组培苗的培养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9534060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4 14: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杨树染菌组培苗的培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杨树染菌组培苗的基部浸入生根激素水溶液中进行浸泡处理;(2)将经过生根激素浸泡处理的组培苗移栽至发芽装置中使其生根;(3)将已生根的组培苗移栽至炼苗装置中进行炼苗移栽。该方法利用实验过程中染菌的组培苗代替生根组培苗,直接在发芽装置中进行生根,有效提高染菌苗的利用率。在节约材料和培养基成本的同时,还能够缩短炼苗的时间。这方法可以有效缩短苗木培育的生长周期,节约成本,提高苗木繁殖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杨树染菌组培苗的培养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杨树繁育
,具体涉及一种杨树染菌组培苗的培养方法。
技术介绍
杨树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在我国分布广泛。无论是肥沃的土地还是贫瘠的山地,均能很好的生长。杨树具有很高的经济使用价值和环保价值,其主干通直、材质细密、生长快,是纸浆材原料林的重要树种之一,也是优良水源涵养林和主要防护林带的造林树种之一。目前我国已经使用组织培养的方法对杨树进行繁育。即取组培苗作为瓶外生根的材料,然后将组培苗扦插在含有生根激素的发芽盒中,待生根完成后进行炼苗移栽。在组织培养生产过程中,组培苗的利用和炼苗过程与出苗量和生产进度直接相关,而生产进度又关乎生产的收益效应。然而在组培过程中,由于操作和环境中的微生物等原因,难免产生染菌苗。组培苗一旦被细菌或真菌污染,再转移到发芽盒中就难以生根。为避免染菌范围扩大,现有的处理方法是将染菌苗丢弃,相当于将这部分组培苗浪费了。为了提高组培苗的成活概率,如果能够找到一种使染菌组培苗也能生根的方法,则可以降低组培苗的损失,提高杨树繁育效率。鉴于此,特提出本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杨树染菌组培苗的培养方法。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杨树染菌组培苗的培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杨树染菌组培苗的基部浸入生根激素水溶液中进行浸泡处理;(2)将经过生根激素浸泡处理的组培苗移栽至发芽装置中使其生根;(3)将已生根的组培苗移栽至炼苗装置中进行炼苗移栽。优选地,步骤(1)中,所述生根激素水溶液中含有100mg/LIBA+20mg/LNAA。优选地,步骤(1)中,所述浸泡处理的时间为3~10秒,优选为5秒。优选地,步骤(2)中,所述发芽装置中含有蛭石和水。优选地,步骤(2)中,将组培苗移栽至所述发芽装置中的前两天,控制环境温度为15~20℃,环境湿度为30%~40%;从第三天开始,控制环境温度为15℃,环境湿度为25%~30%。优选地,步骤(2)中,组培苗在所述发芽盒中生长10~12天,待根长度≥5cm即可进行移栽。优选地,步骤(3)中,所述炼苗装置中含有蛭石、草炭和水,所述蛭石与草炭的质量比为2:3。优选地,步骤(3)中,所述炼苗装置包括塑料棚。优选地,步骤(3)中,将已生根的组培苗移栽至炼苗装置中的前5天,控制环境温度为26~30℃,环境湿度为70%~80%;从第6天开始逐渐揭开塑料棚,即可得到杨树幼苗。优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在步骤(3)之后,将杨树幼苗移栽到土壤中的步骤。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针对杨树染菌组培苗进行生根的培养方法。该方法利用实验过程中染菌的组培苗代替生根组培苗,直接在发芽装置中进行生根,有效提高染菌苗的利用率。在节约材料和培养基成本的同时,还能够缩短炼苗的时间。这方法可以有效缩短苗木培育的生长周期,节约成本,提高苗木繁殖效率。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专利技术所保护的范围。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涉及一种杨树染菌组培苗的培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杨树染菌组培苗的基部浸入生根激素水溶液中进行浸泡处理;(2)将经过生根激素浸泡处理的组培苗移栽至发芽装置中使其生根;(3)将已生根的组培苗移栽至炼苗装置中进行炼苗移栽。本专利技术中,“组培”是指植物组织培养。具体说来,是指在无菌的情况下,将植物体内的某一部分器官或组织,如茎尖、芽尖、形成层、根尖、胚芽和茎的髓组织等从植物体上分离下来,放在适宜培养基上培养,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分化,最后长成完整植株的方法。本专利技术中,“染菌”是指组培苗部分或全部被细菌或霉菌污染,出现变质的现象。本专利技术中,“染菌组培苗”是指部分或全部被细菌或霉菌污染,甚至因此发生变质的无根组培苗。本专利技术中,“组培苗”是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得到的杨树树苗,与扦插苗,种子苗等相对应。本专利技术中,“炼苗”是指在适当控制温度、湿度、气体交换等条件下,使已生根的组培苗逐步适应大气环境的过程。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步骤(1)中,将杨树染菌组培苗的基部浸入生根激素水溶液中进行浸泡处理之前,需要对染菌组培苗进行处理。具体的处理方法为:选取增殖20~25天,高度为3~5cm的染菌组培苗,将丛生苗剪成长度为2.5~4cm的单株,并剪去最下端叶片。处理完成后放在清水中备用。另外还需要用蒸馏水洗去组培苗表面的霉菌污染物,如果霉菌侵入较深则需要切除,但要避免损伤绿色组织。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步骤(1)使用的生根激素水溶液中含有100mg/LIBA+20mg/LNAA。其中,IBA为吲哚丁酸,对植物抽枝或芽、苗等的顶部芽端形成有促进作用,也可以将其替换为吲哚乙酸。NAA为萘乙酸,为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促进作物的新陈代谢和光合作用。如果不使用NAA,则会降低植株生根和生长的速度。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步骤(1)中,浸泡处理的时间为3~10秒,优选为5秒。具体的处理方法为:清除染菌组培苗表面的培养基后,将组培苗基部在生根激素水溶液中蘸取5秒。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步骤(2)中的发芽装置为发芽盒。发芽盒规格为19cm*12cm*5cm,在其上下表面各有9个直径为1cm的小孔,用于透气和排水。由于本实验选择的实验材料为染菌苗,需要较好的控制实验过程中的湿度,因此选择透水性较好的蛭石作为基质。蛭石是一种天然、无机,无毒的矿物质,能够有效地促进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幼苗的稳定发育。长时间提供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分及营养,并能保持根阳光温度的稳定。蛭石可使作物从生长初期就能获得充足的水分及矿物质,促进植物较快生长,增加产量。具体的处理方法为:将蛭石置于121℃的灭菌锅中灭菌20min,待蛭石降至常温后放入发芽盒内。装入基质时,需要在发芽盒底部铺上滤纸,防止在浇水过程中蛭石流出;同时蛭石装入高度距离发芽盒边缘3cm左右,防止浇水时蛭石溢出。蛭石装入完成后,向发芽盒内浇足水备用。由于在组培苗的培育过程中,环境湿度高达70%~80%,因此组培苗易被霉菌和细菌侵入,产生染菌苗。在较高的温度和湿度下,染菌苗会快速腐败,因此需要控制环境温度和湿度。为了使染菌苗移栽至发芽装置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在步骤(2)中,将经过生根激素浸泡处理的组培苗移栽至发芽装置中的前两天,需要控制环境温度为15~20℃,环境湿度为30%~40%。待染菌苗适应发芽装置内的环境后,从第三天开始,每天揭盖通风两小时,并控制环境温度为15℃,环境湿度为25%~30%。待组培苗在发芽装置中生长10~12天,根生长长度达到5cm左右时,即可进行移栽。具体的处理方法为:将生根组培苗带着土球移栽至炼苗装置中。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炼苗装置为育苗杯。育苗杯要求提前浇透水,且没有积水。将组培苗移栽至育苗杯后放入塑料棚内。由于移栽后的组培苗会高速生长,所以需要基质中含有较多的养分,因此炼苗装置中的基质选择蛭石和草炭。优选蛭石与草炭的质量比为2:3,能够满足苗的生长需要,同时降低单一使用蛭石的成本。另外,由于刚移栽的苗木的叶片还比较脆弱,在室外比较容易被风吹干,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杨树染菌组培苗的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将杨树染菌组培苗的基部浸入生根激素水溶液中进行浸泡处理;(2)将经过生根激素浸泡处理的组培苗移栽至发芽装置中使其生根;(3)将已生根的组培苗移栽至炼苗装置中进行炼苗移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杨树染菌组培苗的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将杨树染菌组培苗的基部浸入生根激素水溶液中进行浸泡处理;(2)将经过生根激素浸泡处理的组培苗移栽至发芽装置中使其生根;(3)将已生根的组培苗移栽至炼苗装置中进行炼苗移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生根激素水溶液中含有100mg/LIBA+20mg/LNAA。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浸泡处理的时间为3~10秒,优选为5秒。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发芽装置中含有蛭石和水。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将组培苗移栽至所述发芽装置中的前两天,控制环境温度为15~20℃,环境湿度为30%~4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牛新月田菊
申请(专利权)人:内蒙古和盛生态育林有限公司内蒙古和盛生态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内蒙古,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