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区桩基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9504910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1 04:1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岩溶区桩基施工方法,易于施工,同时施工方便,有效降低施工成本,大大提高工程质量。其包括如下步骤:在指定位置采用振动锤插打外护筒,通过导向设施控制垂直度,穿过软塑层,进入硬塑层;利用旋挖钻扩大孔至最上层溶洞顶基岩1.0米;在外护筒内采用钻机反复冲击造浆开钻,终孔后及时进行清孔,形成孔道,对孔道的内壁进行夯实;下放内护筒,在内护筒周围均布多根注浆管,采用水平尺严格控制各节护筒的垂直度,采用定位钢筋与成孔检测仪避免护筒偏斜;内护筒与扩大孔间隙填筑碎石,利用内护筒外侧预留的四根PVC管压浆固结;用冲击钻经多次抛填挤压钻进至桩底标高,灌浆成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岩溶区桩基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桩基施工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岩溶区桩基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岩溶区桩基施工,溶洞数量多、分布广,桩长范围大,桩基入土层多样,桩径多样。根据对勘探数据的分析研究,工程施工难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裂隙漏浆。岩溶地段桩基施工时,因溶洞的存在,在成孔过程中容易漏浆,这将给成孔施工带来一系列的质量安全隐患,所以如何控制成孔过程中漏浆问题,降低对成孔的影响是岩溶地段桩基施工中的一个难点。2、坍孔。在成孔过程中,一旦发生漏浆,孔内水头下降,很容易引起坍孔,如何及时处理使其不发生坍孔,保证桩孔顺利成孔是岩溶地段桩基施工中的又一个难点。3、缩径。桩基穿过的地层下覆盖层较厚,且绝大多数为黏性土、粘土、粉砂,成孔时如控制不好钻进速度,桩孔容易出现缩径,严重时将影响钢筋笼下放。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岩溶区桩基施工漏浆、坍孔、缩径等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岩溶区桩基施工方法,易于施工,同时施工方便,有效降低施工成本,大大提高工程质量。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岩溶区桩基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在指定位置采用振动锤插打外护筒,通过导向设施控制垂直度,穿过软塑层,进入硬塑层;步骤2:利用旋挖钻扩大孔至最上层溶洞顶基岩1.0米;步骤3:在外护筒内采用钻机反复冲击造浆开钻,终孔后及时进行清孔,形成孔道,对孔道的内壁进行夯实;步骤4:下放内护筒,在内护筒周围均布多根注浆管,采用水平尺严格控制各节护筒的垂直度,采用定位钢筋与成孔检测仪避免护筒偏斜;步骤5:内护筒与扩大孔间隙采用人工填筑2-4cm碎石,利用内护筒外侧预留的四根PVC管压浆固结,压浆固结前内护筒里回填不小于10m的黏土,并采用锤头压实。步骤6:用冲击钻经多次抛填挤压钻进至桩底标高,灌浆成桩。上述的岩溶区桩基施工方法基础上,在指定位置设置外护筒,外护筒内径D=d+70cm,d为设计桩径,埋滞深度根据地表情况及软塑层情况,一般控制在15m。上述的岩溶区桩基施工方法基础上,埋设外护筒后,再利用旋挖钻进行扩大成孔,扩大冲孔直径D”=d+50cm,d为设计桩径。上述的岩溶区桩基施工方法基础上,采用履带吊将内护筒分节吊放至扩大孔内,每节长度为10~15米,内护筒的内径D′=d+20cm,d为设计桩径,护筒周围均布四根PVC注浆管,在护筒外侧每隔2m沿护筒周均匀布置6个定位钢筋,定位间距50cm,采用φ12mm钢筋焊接,并随时用成孔检测仪检测护筒的垂直度。上述的岩溶区桩基施工方法基础上,外护筒和内护筒的壁厚δ=12-18mm,厚度根据孔深及孔径具体确定,外护筒和内护筒采用钢板在加工厂用机械集中卷制加工制作,焊缝全部为双面坡口。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1、在施工进度方面,护筒方案用时较短,处理效果较好,可以节约工程投入,具有较好的经济效果;2、可利用现场机械和人员进行施工,有利于大面积开展作业面,且施工工艺比较成熟可靠,容易操作,缩短施工周期。3、护筒方案中的护筒和碎石压浆固结砼可提高桩基承载力及海洋环境下的桩基防腐能力,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图1为步骤1中埋设外护筒后的示意图;图2为步骤2中扩大孔后的示意图;图3为步骤4中内护筒与注浆管俯视示意图;图4为步骤4中下放内护筒与注浆管后的示意图;图5为步骤5中填充碎石与压浆固结后的示意图;图6为灌浆成桩后的示意图。附图标记:1、软塑层;2、硬塑层;3、岩溶区;4、外护筒;5、碎石;6、内护筒;7、注浆管;8、扩大孔;9、桩;10、黏土。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一种岩溶区桩基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在指定位置采用振动锤插打外护筒4,通过导向设施控制垂直度,穿过软塑层1,进入硬塑层2;步骤2:利用旋挖钻扩大孔8至最上层溶洞顶基岩1.0米;步骤3:在外护筒4内采用钻机反复冲击造浆开钻,终孔后及时进行清孔,形成孔道,对孔道的内壁进行夯实;步骤4:下放内护筒6,在内护筒6周围均布多根注浆管7,采用水平尺严格控制各节护筒的垂直度,采用定位钢筋与成孔检测仪避免护筒偏斜;步骤5:内护筒6与扩大孔8间隙采用人工填筑2-4cm碎石5,利用内护筒6外侧预留的四根PVC管压浆固结,压浆固结前内护筒6里回填不小于10m的黏土10,并采用锤头压实,此方案可以保证与内护筒6形成桩孔支撑体系,确保在溶洞岩层顶层击穿后,防止急速漏浆,造成上层不稳定,出现塌孔现象;步骤6:用冲击钻经多次抛填挤压钻进至桩底标高,灌浆成桩9。本实施例中,在指定位置设置外护筒4,外护筒4内径D=d+70cm,d为设计桩径,埋滞深度根据地表情况及软塑层1情况,一般控制在15m。本实施例中,埋设外护筒4后,再利用旋挖钻进行扩大成孔,扩大冲孔直径D”=d+50cm,d为设计桩径。本实施例中,采用履带吊将内护筒6分节吊放至扩大孔8内,每节长度为10~15米,内护筒6的内径D′=d+20cm,d为设计桩径,护筒周围均布四根PVC注浆管7,在护筒外侧每隔2m沿护筒周均匀布置6个定位钢筋,定位间距50cm,采用φ12mm钢筋焊接,并随时用成孔检测仪检测护筒的垂直度,在两节内护筒6焊接过程中,下部护筒用垫铁调平(用吊车调节),用水平尺检测达到水平要求后,在外部卡具范围内将上部护筒初步就位,接口对齐,用经纬仪测量垂直度,如垂直度超规范要求,则接口部位采用垫铁调平,然后将两节护筒点焊,初步稳定后,再进行满焊,在焊缝冷却后,进行护筒的下放施工,上述工序循环进行。本实施例中,外护筒4和内护筒6的壁厚δ=12-18mm,厚度根据孔深及孔径具体确定,外护筒4和内护筒6采用钢板在加工厂用机械集中卷制加工制作,焊缝全部为双面坡口。本专利技术通过采用双护筒处理方案,对薄弱地层有效支护,即使遇到溶洞,泥浆骤然大量损失后,护筒周围薄弱地层不会坍塌,经多次抛填黏土、片石,反复钻进成孔后,将溶洞位置充填密实,确保桩基钻进成孔。对于中型溶洞:先对溶洞顶部成孔,再跟进钢护筒至溶洞顶基岩,然后用小冲程凿穿溶洞顶板,若钻进过程中泥浆损失,应及时补充泥浆,并多次抛填片石、黏土块、水泥或砼充填挤实后再钻进成孔。对于溶洞高度较大,或糖葫芦串珠状的溶洞,先采用中型溶洞方法治理,如效果不明显,必要时可采用多层钢护筒递进的方法钻进。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岩溶区桩基施工方法,其特征是: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在指定位置采用振动锤插打外护筒,通过导向设施控制垂直度,穿过软塑层,进入硬塑层;步骤2:利用旋挖钻扩大孔至最上层溶洞顶基岩1.0米;步骤3:在外护筒内采用钻机反复冲击造浆开钻,终孔后及时进行清孔,形成孔道,对孔道的内壁进行夯实;步骤4:下放内护筒,在内护筒周围均布多根注浆管,采用水平尺严格控制各节护筒的垂直度,采用定位钢筋与成孔检测仪避免护筒偏斜;步骤5:内护筒与扩大孔间隙采用人工填筑2‑4cm碎石,利用内护筒外侧预留的四根PVC管压浆固结,压浆固结前内护筒里回填不小于10m的黏土,并采用锤头压实;步骤6:用冲击钻经多次抛填挤压钻进至桩底标高,灌浆成桩。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岩溶区桩基施工方法,其特征是: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在指定位置采用振动锤插打外护筒,通过导向设施控制垂直度,穿过软塑层,进入硬塑层;步骤2:利用旋挖钻扩大孔至最上层溶洞顶基岩1.0米;步骤3:在外护筒内采用钻机反复冲击造浆开钻,终孔后及时进行清孔,形成孔道,对孔道的内壁进行夯实;步骤4:下放内护筒,在内护筒周围均布多根注浆管,采用水平尺严格控制各节护筒的垂直度,采用定位钢筋与成孔检测仪避免护筒偏斜;步骤5:内护筒与扩大孔间隙采用人工填筑2-4cm碎石,利用内护筒外侧预留的四根PVC管压浆固结,压浆固结前内护筒里回填不小于10m的黏土,并采用锤头压实;步骤6:用冲击钻经多次抛填挤压钻进至桩底标高,灌浆成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岩溶区桩基施工方法,其特征是:在指定位置设置外护筒,外护筒内径D=d+70cm,d...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光桥王培森侯亚辉胡文军付光辉杨广军王春晖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省路桥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省公路桥梁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