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福田专利>正文

自动伞具的弹性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4900 阅读:3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自动伞具的弹性件,包括多个弹性系数和圈数不同,且彼此螺纹方向呈相反方向的开伞弹簧,相互套置于伞具中杆的中、下巢间,由于弹簧长度及圈数可调整,开伞弹簧可在伞具弹张时,释放少量位能,使伞骨平顺地往上向外张开,开伞的动作与弹开的动作不再是猛然张开,并保留更多的位能供伞具张开后,用以支撑伞骨及伞面,伞具收折也变得更安全省力。(*该技术在200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自动伞具的弹性件。一般的伞具(请参阅附图说明图13、14、15),其开伞弹簧21,置于中杆1的中、下巢42、43之间,并永远保持受压缩状态,当伞具张开时,中、下巢42、43之间距离为最长,当伞具收折时,中、下巢之间距离为最短,也就是说伞具在张开时,其开伞弹簧21受压缩量为最小(参阅图16中B),所储存位能最小,而在伞具收折时,开伞弹簧受压缩量为最大(参阅图16中C),其所储存位能为最大,这期间位能差量,是由开伞弹簧释放出供伞骨弹张时所需的动能,而伞具在弹张之后,其开伞弹簧蓄贮存最小位能,须足以支撑伞骨及伞面50。一般伞具设计者,对开伞弹簧的设计有要求,在伞具张开时,其所蓄存压缩位能足以支撑伞骨及伞面,使其以能正常使用为原则,而依虎克定律F=KX的原则,参考图16所示,(其中A为未受压状态的开伞弹簧),开伞弹簧在伞具上受两段式压缩,一为伞具张开时的最小压缩量X1(参见图16中B),一为伞具收折时最大压缩量X2(参见图16中C),由于弹簧弹性系数K为定值,因此,业者都要求F1=KX1的值须以足够应付外来压力为原则,忽略了这最大位能值与最小位能值间的变量关系,且受限于中下巢之间距离及弹簧可压缩量(参见图16中D),为弹簧压缩极限,超过此值,弹簧便会疲劳或断折),业者都会采用具有较高弹性系数的弹簧(较K大值),使其能在有限压缩量下,储存较多位能,但此种设计,有如下缺点1.材料的发展已达极限,而为能达到较高弹性系数值,便造成了弹簧线径(d)加粗(参见图4、16),为配合伞具中杆1及其中、下巢42、41的有限空间,粗线经(d)的弹簧其圈径(D),更受到严格的限制,较大线径无法绕成小圈径弹簧,否则在绕折时,即会断裂,如此,弹簧弹性系数的增加非常有限,再有,在相同的长度、圈数下,线径较大的高弹性系数弹簧,其单位圈数的线径反而大于小线径的弹簧,因此其可受压缩量反而较小,而相对地其所能储存的位能量也较少,更易使伞具受风压作用支撑力不足。2.高弹性系数值的开伞弹簧,在伞具张开、收折时,因中、下巢行程位移量变化而产生的位能差相当大,远超过伞骨弹张时所需动能,因此常可发现伞具撑开时产生相当的冲力与震动,而业者为改善此种缺点,则在中、上巢间设一减震弹簧20来吸收此过量位能(参见图14、15),由于开伞力过猛过强,在伞具弹张时,可能会伤及他人眼脸,也由于弹张力相当的猛烈,收伞时使用者也必须使用更大的力量来压缩开伞弹簧,方能顺利的收伞,这也是高弹性系数弹簧在设计上无法避免不安全因素。由以上的说明可知目前伞具的开伞弹簧,受限于材料及设计上种种无法克服的缺点,常有导致开伞力过猛,而支撑伞具及伞面的力却不足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伞具的弹性件。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即提供一种自动伞具的弹性件,其在中杆体上的中巢、下巢间设置开伞弹簧使其接受中、下巢的压缩力,蓄存相当位能,以供开伞时推动伞骨及支撑张开的伞骨及伞面,并在由内外管体构成的中杆体中,在其外管体内,内管体上侧也置入中杆弹簧,可压缩储存大量位能,使伞具在开启瞬间,可释放出足够的位能,用以推动内外管体,使其达到开伞的定位点,开伞弹簧由两圈径不等且螺纹方向相反的弹簧相互嵌套,并置于中杆体的中、下巢之间,而中杆弹簧也可以两螺纹方向相反的弹簧相互嵌套而置入外管体内。以下是结合附图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其中图1为本技术弹性件用于双折伞具的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弹性件用于双折伞具弹张后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弹性件用于双折伞具收折后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弹性件在相同圈径下不同线径体的对照图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弹性件用于单折伞具时的弹张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弹性件用于多折伞具时的弹张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弹性件将开伞弹簧设于中杆体上、中巢实施例的弹张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弹性件将开伞弹簧设于中杆体上、中巢实施例的收折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弹性件将开伞弹簧置于外管体内的实施例的弹张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弹性件将开伞弹簧置于外管体内的实施例的收折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弹性件将开伞弹簧置于外管体内的单折伞实施例;图12为本技术弹性件将开伞弹簧置于外管体内的多折伞实施例;图13为现有技术中双折伞具的结构图;图14为现有技术中双折伞具弹张后的示意图;图15为现有技术中双折伞具收折后的示意图;图16为现有技术中弹簧自由态与压缩态的对照图。请参阅图1、6所示,在本技术自动伞具弹性件的伞骨结构中,中杆1由可相滑动的内管12与外管14相互套合而成,内管12以其下端与伞柄46结合,外管14顶端则有上巢43卡于其上,外管14自上巢43以下,分别套设中巢42及下巢41,此外,在中、下巢之间,有两条螺纹方向相反且线体直径较现有技术伞具弹簧小的开伞弹簧21、22分别套在外管14上,(开伞弹簧的弹性系数小于现有技术开伞弹簧的弹性系数,但其圈数较多且长度则较长),其中开伞弹簧21有较大径距D1,而另一纹路相反的开伞弹簧22其径距D2则略小于开伞弹簧21的内径距,但其内径距仍稍大于外管14的管外径(参见图4中A),因此当两开伞弹簧21、22相互套合在外管14上,并受伞骨施力于中巢及下巢压迫时,两弹簧21、22除可顺畅地在外管14上伸缩外,亦可因其纹路方向设计成相反方向,不致造成两弹簧线体相互嵌卡而使弹簧21、22无法顺畅地受压缩,达不到藉开伞弹簧储存开伞所需位能的目的,此外,在内、外管12、14之间,也可以由两螺纹路方向相反的中杆弹簧31、32分别套置,但此两中杆弹簧31、32的弹性系数和将需大于现有技术伞具中杆弹簧的弹性系数,以利于伞具开启时,能推开内外管体,此外,开伞弹簧21、22与中杆弹簧31、32,在外管14内外,无论何时都为受压状态。请参见图2、3,其分别为伞具收、开状态图,当伞具由撑开状态收折时,由下巢41向下拉动至扣合片48上扣合,此时由于下巢41下移,使下巢41上的连动骨51的前端一并向下移,但副支骨53的前端由于连接在上巢43上,因此不能动,故当副支骨53末端往下移动时,将会与连动骨51配合,带动支骨52的前端往下移,而由于支骨52的前端连接于中巢42上,因此当支骨52的前端往下移时,将会使中巢42也向下位移,并压缩原已呈压缩态的开伞弹簧21、22,使其达到最大的压缩量,而令其储存开伞用的位能,此外,中杆弹簧31、32也因受来自外管14下移(或相对内管12上升)的作用,再被压缩,同时也积存相当的位能,以供开伞时推开内外管。当本技术按压伞柄扣片48时,使其对下巢41失去钳制,使伞具张开,因开伞弹簧21、22已不再受中、下巢42、41拘束,因此其蓄存已久的位能可迅速地释出一部分,并促使中巢42向上移,且连动支骨52的前端向上移,因此促动副支骨53及连接支骨54连动,进而使外主骨55向外弹张,而完成开伞动作,此时中下巢之间距离最远,开伞弹簧21、22受压最为最小,其所储存的位能足以支撑伞骨及伞面,再有,中杆弹簧31、32也会因失去钳制力,而将其储存位能释放出,用以推开内外管12、14达到开伞位置(如图3)。由上所述可知,开伞时所需的动能,是由开伞弹簧21、22受最大压缩量与最小压缩量之间位能差提供,若开伞弹簧在此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动伞具的弹性件,其在中杆体上的中巢、下巢间设置开伞弹簧使其接受中、下巢的压缩力,蓄存相当位能,以供开伞时推动伞骨及支撑张开后的伞骨及伞面,并在由内外管体构成的中杆体中,在其外管体内,内管体上侧也置入中杆弹簧,可压缩储存大量位能,使伞具在开启瞬间,可释放出足够的位能,用以推动内外管体,使其达到开闪的定位点,其特征在于:开伞弹簧由两圈径不等且螺纹方向相反的弹簧相互嵌套,并置于中杆体的中、下巢之间,而中杆弹簧也可以两螺纹方向相反的弹簧相互嵌套而置入外管体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福田
申请(专利权)人:刘福田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