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育性稳定的淡叶色水稻两系不育系选育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9489588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0 20:5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抗病、育性稳定的淡叶色水稻两系不育系的选育方法,包括以下依次进行的步骤:(1)温汤去雄法杂交;(2)初筛获得淡叶色水稻单株;(3)品种筛选。该发明专利技术克服了现有两系不育系具有育性不稳定、抗稻瘟病性不佳的缺点,依次通过优选的抗稻瘟病性筛选、育性筛选和米质筛选,具有选育出的水稻品种能同时具备易去杂、抗稻瘟病、育性稳定、米质佳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抗病、育性稳定的淡叶色水稻两系不育系选育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抗病、育性稳定的淡叶色水稻两系不育系选育方法,应用在优良水稻品种培育领域。
技术介绍
中国稻种历史最久远。我国水稻育种经历了三次革命:20世纪60年代的矮秆育种,使我国水稻产量提高了30%;20世纪70年代培育成功的三系杂交水稻又比矮秆水稻产量提高了20%;而20世纪90年代专利技术的两系杂交水稻使得我国杂交稻的稻产量、质量又有了新的提高,成功达到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的三期育种目标,实现了超级杂交稻超高产、米质优、抗性强的有机结合。“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也因此获得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该两系杂交稻的推广需要其母本两系不育系的支撑。而两系不育系具有光温敏特性,其育性转换受温度和光照的影响,其繁殖、制种易受环境的影响。同时,目前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两系不育系的稻瘟病抗性均不理想,如2015年超级稻两优0293受稻瘟病影响,在安徽出现大面积绝收情况。两系的繁殖、制种纯度及稻瘟病抗性均关系着两系杂交稻的成功推广与否。因此,培育出一种育性稳定、抗稻瘟病、米质优异的抗病、育性稳定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抗病、育性稳定的淡叶色水稻两系不育系选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依次进行的步骤,(1)温汤去雄法杂交:以ES411为母本P1,RGD‑7S为父本P2,采用温汤去雄法杂交获得水稻植株;(2)初筛获得淡叶色水稻单株:将前一步骤获得的水稻植株的种子浸种催芽后播种,以母本P1品种回交后,套袋自交,收获种子进行种植后,选择其中淡叶色的水稻单株再次进行套袋自交,之后收获种子进行种植,接着选择淡叶色、谷粒呈长粒、剑叶短且挺直、株高不超过90cm的水稻单株,收获该水稻植株的种子;(3)品种筛选:所述品种筛选包含以下依次进行的步骤:①抗病性筛选:将前一步骤获得的水稻植株的种子在稻瘟病重发区按株系播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病、育性稳定的淡叶色水稻两系不育系选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依次进行的步骤,(1)温汤去雄法杂交:以ES411为母本P1,RGD-7S为父本P2,采用温汤去雄法杂交获得水稻植株;(2)初筛获得淡叶色水稻单株:将前一步骤获得的水稻植株的种子浸种催芽后播种,以母本P1品种回交后,套袋自交,收获种子进行种植后,选择其中淡叶色的水稻单株再次进行套袋自交,之后收获种子进行种植,接着选择淡叶色、谷粒呈长粒、剑叶短且挺直、株高不超过90cm的水稻单株,收获该水稻植株的种子;(3)品种筛选:所述品种筛选包含以下依次进行的步骤:①抗病性筛选:将前一步骤获得的水稻植株的种子在稻瘟病重发区按株系播种,进行稻瘟病自然诱发鉴定,以父本P2品种为对照,淘汰感病株系,筛选出抗稻瘟病且淡叶色的水稻株系,进行套袋自交,获得抗稻瘟病且淡叶色的水稻植株;②育性筛选:将前一步骤获得的抗稻瘟病且淡叶色的水稻植株套袋自交,并按株系于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田块种植并于水稻育性转换敏感期进行冷水窜灌,之后进行育性鉴定,通过镜检选择转育起点温度低于23.8℃的育性稳定的水稻单株,割蔸再生,套袋自交,获得育性稳定的水稻植株;③米质筛选:将前一步骤获得的育性稳定的水稻植株套袋自交,收获种子并播种该种子,获得多个水稻株系,将每个株系的种子种植成一个群体,对其分别进行群体隔离自交与群体内混收,分别获得每个群体的种子,通过米质分析筛选淘汰掉品质达不到国标3级优质稻米标准的群体,获得米质优异的群体即水稻混收株系;上述步骤①-③的筛选完成后或者完成后再循环重复进行至少1轮筛选后,获得抗病、育性稳定的淡叶色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鹏涂诗航董瑞霞王洪飞陈春霞张水金游晴如郑家团黄庭旭郑菲艳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