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井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481007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17 10:3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溜井结构。该溜井结构包括:主溜井;分支溜井,所述分支溜井的下端与所述主溜井相连,所述分支溜井相对竖直方向倾斜延伸;缓冲平台,所述缓冲平台设在所述主溜井和/或所述分支溜井的内壁上;缓冲件,所述缓冲件为细长条状,所述缓冲件挡设在所述分支溜井内或者所述缓冲平台内。该溜井结构通过设置缓冲件和缓冲平台,能有效地降低矿(废)石的溜放速度,减小矿(废)石的冲击能量,进而降低甚至避免其对主溜井结构的冲击磨损,达到保护溜井结构的目的,该溜井结构仅仅从结构设计上做了改进,成本低,技术要求低,劳动作业强度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溜井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地下矿山溜矿系统,具体地,本专利技术涉及溜井结构。
技术介绍
溜井是指连接两个或几个阶段作为溜放矿岩的垂直或倾斜的井筒或巷道。溜井也可以说是天井。溜井用在矿山开采中。由于矿山大多开采中段多,矿石运送频繁,为提高运送效率节约成本,会在上下中段之间由上至下打通一个类似井的管道,由上至下溜放矿石。溜井一方面可以提高运送效率,另一方面,利用高度,可以起到一定的破碎矿石作用。溜井断面一般为圆形、方形或矩形、马蹄形等。鉴于溜井的功能,在矿(废)石的溜放过程中,溜井受到矿(废)石的冲击磨损在所难免。近年来,针对溜井受矿(废)石的冲击而破坏的问题,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案,但目前性价比都很低,综合效益差。目前众多解决方案均没有从降低矿(废)石的冲击能量上解决问题,矿(废)石溜放过程的冲击能量没有被有利吸收,完全靠加强井壁支护,即“硬碰硬”的方式,最终冲击能量仍转移到溜井井壁结构上,一旦井壁的支护体破坏,最终仍造成井壁结构被冲击破坏。因而,溜井的结构仍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矿山现有的溜井结构,在矿(废)石不断的冲击磨损下,主溜井与分支溜井交叉处的主溜井结构往往会遭受严重的破坏,轻者主溜井直径局部变大,重者出现主溜井井壁垮塌破坏,严重影响矿山的安全生产。基于上述问题的发现,专利技术人开发了一种溜井结构,通过设置缓冲件和缓冲平台,能有效地降低矿(废)石的溜放速度,减小矿(废)石的冲击能量,进而降低甚至避免其对主溜井结构的冲击磨损,达到保护溜井结构的目的,上述溜井结构仅仅从结构设计上做了改进,成本低,技术要求低,劳动作业强度低。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溜井结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溜井结构包括:主溜井;分支溜井,所述分支溜井的下端与所述主溜井相连,所述分支溜井相对竖直方向倾斜延伸;缓冲平台,所述缓冲平台设在所述主溜井和/或所述分支溜井的内壁上;缓冲件,所述缓冲件为细长条状,所述缓冲件挡设在所述分支溜井内或者所述缓冲平台内。溜井结构通过设置缓冲件和缓冲平台,能有效地降低矿(废)石的溜放速度,减小矿(废)石的冲击能量,进而降低甚至避免其对主溜井结构的冲击磨损,达到保护溜井结构的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溜井结构仅仅从结构设计上做了改进,成本低,技术要求低,劳动作业强度低。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上述溜井结构还可以进一步包括如下附加技术特征至少之一: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缓冲件悬挂在所述分支溜井内或者所述缓冲平台内,所述缓冲件除连接点外均与所述分支溜井和所述缓冲平台的内壁间隔开。需要说明的是,连接点是缓冲件连接在溜井内壁上的固定点。缓冲件除连接点外均与分支溜井和缓冲平台的内壁间隔开,能够使得矿(废)石在滚动过程中一定会与缓冲件相遇,有效地降低矿(废)石的溜放速度,减小矿(废)石的冲击能量,进而降低甚至避免其对主溜井结构的冲击磨损,达到保护溜井结构的目的。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缓冲件的固定方式没有特别限制,只要能满足缓冲件固定在分支溜井内或缓冲平台内即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缓冲件通过固定件悬挂在所述分支溜井内或者所述缓冲平台内。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所述固定件包括选自锚杆、钢梁以及锚索的至少之一。由此,缓冲件可以更好地固定在分支溜井内或缓冲平台内。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缓冲件只要能满足矿(废)石相撞击,减缓矿(废)石的滚动速度,但是不会造成矿(废)石滚动停止即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所述缓冲件为链条。链环、链条这种物质,与矿(废)石,相撞能有效地降低矿(废)石的溜放速度,减小矿(废)石的冲击能量。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所述缓冲件为钢筋。钢(筋)棒这种物质,与矿(废)石,相撞能有效地降低矿(废)石的溜放速度,减小矿(废)石的冲击能量。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缓冲件为多条,多条所述缓冲件沿所述分支溜井的延伸方向设置。在分支溜井的延伸方向上设置多条缓冲件,矿(废)石在沿着分支溜井滚动的过程中,能多次和缓冲件相撞,更加有效降低矿(废)石的溜放速度,更大程度减小矿(废)石的冲击能量。需要说明的是,多条缓冲件的设置方式不受特别限制,只要满足能与矿(废)石相碰撞,但是不会使得矿(废)石在分支溜井内或缓冲平台内停止不动即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所述多条缓冲件成多排多列型设置,所述多排多列可以是直线型,也可以是曲线型。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所述多条缓冲件成梅花形设置。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缓冲平台的型式只要能满足降低矿(废)石的滚动速度,但是不会造成矿(废)石停止在缓冲平台内不滚动即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所述缓冲平台包括:第一缓冲平台,所述第一缓冲平台设在所述分支溜井和所述主溜井的连接处。在分支溜井下口设置第一缓冲平台,能让矿(废)石在即将进入主溜井内,撞击主溜井内壁前,通过第一缓冲平台,降低矿(废)石的溜放速度,减小矿(废)石的冲击能量。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所述缓冲平台包括:第二缓冲平台,所述第二缓冲平台设在所述主溜井的内壁上,且正对所述分支溜井。从分支溜井中滚下的矿(废)石会直接砸向主溜井内壁,造成该处主溜井直径变大,井壁围岩大面积垮塌,而在正对着分支溜井的地方设置一个缓冲平台,会降低矿(废)石的溜放速度,减小矿(废)石的冲击能量。根据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缓冲平台还包括:第三缓冲平台,所述第三缓冲平台设在所述主溜井的内壁上,且位于所述第二缓冲平台的下方。在第二缓冲平台的下方设置第三缓冲平台,可以使得矿(废)石在主溜井内下落的过程中进一步降低下落的速度,进一步减小矿(废)石的冲击能量,进而使得矿(废)石下落到主溜井下部的原矿仓中的冲击能量也进一步减小。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第三缓冲平台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三缓冲平台形成两个竖排,其中一排位于所述分支溜井的下方,另一排位于所述第二缓冲平台的下方。矿(废)石以抛物线的轨迹下落,因而缓冲平台的分布需要满足矿(废)石是运动轨迹。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所述缓冲平台成竖向交错设置。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缓冲平台上设有保护体。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所述保护体为粉矿、碎石、黏土、木屑、橡胶等质地不硬的物质。在缓冲平台上设置保护体,可以进一步降低矿(废)石的速度,进一步减小矿(废)石的冲击能量,并且可以减低缓冲平台自身的磨损程度。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溜井的结构剖面图主视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溜井的结构剖面图俯视图;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缓冲件部分样式(链条)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缓冲件部分样式(钢筋)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溜井结构剖面图主视图(含固定件);图6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溜井结构剖面图主视图(含第三缓冲平台);以及图7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溜井结构剖面图主视图(含保护体)。附图标记:主溜井1,分支溜井2,缓冲平台3,缓冲件4,固定件5,保护体6,其中,为了方便表述,将缓冲平台3分别表示为第一缓冲平台31,第二缓冲平台32,第三缓冲平台33。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溜井结构包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溜井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溜井;分支溜井,所述分支溜井的下端与所述主溜井相连,所述分支溜井相对竖直方向倾斜延伸;缓冲平台,所述缓冲平台设在所述主溜井和/或所述分支溜井的内壁上;缓冲件,所述缓冲件为细长条状,所述缓冲件挡设在所述分支溜井内或者所述缓冲平台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溜井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溜井;分支溜井,所述分支溜井的下端与所述主溜井相连,所述分支溜井相对竖直方向倾斜延伸;缓冲平台,所述缓冲平台设在所述主溜井和/或所述分支溜井的内壁上;缓冲件,所述缓冲件为细长条状,所述缓冲件挡设在所述分支溜井内或者所述缓冲平台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溜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件悬挂在所述分支溜井内或者所述缓冲平台内,所述缓冲件除连接点外均与所述分支溜井和所述缓冲平台的内壁间隔开。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溜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件通过固定件悬挂在所述分支溜井内或者所述缓冲平台内;任选地,所述固定件包括选自锚杆、钢梁以及锚索的至少之一。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溜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件为链条;任选地,所述缓冲件为钢筋。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溜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相参安建英王建中崔传杰王鹏飞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