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束加工全自动智能线材屏蔽金属层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475392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17 07: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线束加工全自动智能线材屏蔽金属层装置,包括大拉机,大拉机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有固定筒,固定筒的上表面左侧固定连接有PLC控制器,固定筒的上表面右侧固定连接有电池,固定筒的外环面左侧固定套接有固定环,固定环的外环面固定套接有收线筒,收线筒的内侧顶面固定连接有制动筒,制动筒的内环面转动插接有第二转杆,第二转杆的表面中部固定套接有收线轴,收线筒的内侧底面固定连接有电机,电机的输出端与第二转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通过给固定筒加装阻尼筒、阻尼叶、内线圈、外线圈和铁削,实现了阻尼筒可以将第二转杆和收线轴制动的效果,达到了防止收线轴回转折断铜丝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线束加工全自动智能线材屏蔽金属层装置
本技术涉及线束加工装置
,具体为一种线束加工全自动智能线材屏蔽金属层装置。
技术介绍
在制作线束的过程中,需要先用拉机将铜线拉伸来制作屏蔽金属层,再将拉伸后的铜丝与线材一同压入线束中,在拉机将铜线拉成铜丝后,需要用收线轴将铜丝缠好,一般的加工装置在电机停止工作后,收线轴会发生回转的情况,这样会使铜丝出现折断的情况,折断的铜丝再压进线束中,会使线束中的屏蔽金属层的屏蔽效果变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束加工全自动智能线材屏蔽金属层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线束加工全自动智能线材屏蔽金属层装置,包括大拉机,所述大拉机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有固定筒,所述固定筒的上表面左侧固定连接有PLC控制器,所述固定筒的上表面右侧固定连接有电池,且电池与PLC控制器电连接,所述固定筒的外环面左侧固定套接有固定环,所述固定环的外环面固定套接有收线筒,所述收线筒的内侧顶面固定连接有制动筒,所述制动筒的内环面转动插接有第二转杆,所述第二转杆的表面中部固定套接有收线轴,所述收线筒的内侧底面固定连接有电机,且电机与PLC控制器和电池电连接,所述电机的输出端与第二转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制动筒的内腔顶面固定连接有阻尼筒,且第二转杆的上端贯穿阻尼筒的下表面延伸至内部,所述阻尼筒的内环面固定插接有内线圈,所述阻尼筒的内腔填充有铁削,所述第二转杆的表面上部固定套接有阻尼叶,且阻尼叶位于阻尼筒的内部,所述第二转杆的表面上部固定套接有线圈轴,且线圈轴位于阻尼筒的下部,所述线圈轴的表面套接有外线圈,且外线圈与PLC控制器电连接。优选的,所述固定筒的内环面上下端均固定连接有支杆,两个所述支杆的前侧面均转动连接有第一转杆,两个所述第一转杆的表面均固定套接有压线轴。优选的,所述固定筒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防尘罩,且PLC控制器和电池均位于防尘罩的内部。优选的,所述阻尼叶为三个。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给固定筒加装阻尼筒、阻尼叶、内线圈、外线圈和铁削,实现了阻尼筒可以将第二转杆和收线轴制动的效果,达到了防止收线轴回转折断铜丝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阻尼筒结构示意图。图中:1-大拉机;2-PLC控制器;3-固定筒;4-支杆;5-第一转杆;6-压线轴;7-固定环;8-收线筒;9-制动筒;901-阻尼筒;902-内线圈;903-铁削;904-阻尼叶;905-线圈轴;906-外线圈;10-第二转杆;11-收线轴;12-电机;13-电池;14-防尘罩。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2,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线束加工全自动智能线材屏蔽金属层装置,包括大拉机1,大拉机1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有固定筒3,固定筒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PLC控制器2,固定筒3的上表面右侧固定连接有电池14,且电池14与PLC控制器2电连接,固定筒3的外环面左侧固定套接有固定环7,固定环7的外环面固定套接有收线筒8,收线筒8的内侧顶面固定连接有制动筒9,制动筒9的内环面转动插接有第二转杆10,第二转杆10的表面中部固定套接有收线轴11,收线筒8的内侧底面固定连接有电机12,且电机12与PLC控制器2和电池13电连接,电机12的输出端与第二转杆10的下表面固定连接;制动筒9的内腔顶面固定连接有阻尼筒901,且第二转杆10的上端贯穿阻尼筒901的下表面延伸至内部,阻尼筒901的内环面固定插接有内线圈902,阻尼筒901的内腔填充有铁削903,第二转杆10的表面上部固定套接有阻尼叶904,且阻尼叶904位于阻尼筒901的内部,第二转杆10的表面上部固定套接有线圈轴905,且线圈轴905位于阻尼筒901的下部,线圈轴905的表面套接有外线圈906,且外线圈906与PLC控制器2电连接。电池13给外线圈906通电,通电后的外线圈906与铁质的第二转杆10形成电磁铁,使第二转杆10和阻尼叶904同时带有磁性并吸附铁削903,原本松散的铁削903被吸附后,附着在阻尼叶904和第二转杆10上,将原本阻尼叶904与内线圈902之间的缝隙被铁削903塞住,增大了内线圈902与阻尼叶904之间的摩擦力,使第二转杆10不能再转动。具体而言,为了使铜丝在大拉机1内输出以后,能将铜丝压直,固定筒3的内环面上下端均固定连接有支杆4,两个支杆4的前侧面均转动连接有第一转杆5,两个第一转杆5的表面均固定套接有压线轴6。具体而言,为了防止灰尘侵害电池13和PLC控制器2,固定筒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防尘罩14,且PLC控制器2和电池13均位于防尘罩14的内部。具体而言,为了增大阻尼筒901与阻尼叶904之间的摩擦力,阻尼叶904为三个。工作原理:本技术为一种线束加工全自动智能线材屏蔽金属层装置,工人用手将大拉机1中的铜丝穿过两个压线轴6的中间,并将铜丝的头缠绕在收线轴11上一段,PLC控制器2控制电机12工作,电机12带动第二转杆10转动,第二转杆10带动收线轴11转动将铜丝缠绕在收线轴11上,铜丝经过压线轴6,并带动压线轴6在第一转杆5上转动,将铜线压直,当电机12停止工作后,PLC控制器2给外线圈906通电,通电的外线圈906与第二转杆10形成电磁铁,使第二转杆10带磁性,带磁性的第二转杆10将铁削903吸附在阻尼叶904上,使铁削903塞进内线圈902和阻尼叶904的缝隙中,使第二转杆10不能在阻尼筒901中转动,达到给收线轴11制动的效果,使收线轴11不能回转,以避免折断铜丝。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线束加工全自动智能线材屏蔽金属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大拉机,所述大拉机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有固定筒,所述固定筒的上表面左侧固定连接有PLC控制器,所述固定筒的上表面右侧固定连接有电池,且电池与PLC控制器电连接,所述固定筒的外环面左侧固定套接有固定环,所述固定环的外环面固定套接有收线筒,所述收线筒的内侧顶面固定连接有制动筒,所述制动筒的内环面转动插接有第二转杆,所述第二转杆的表面中部固定套接有收线轴,所述收线筒的内侧底面固定连接有电机,且电机与PLC控制器和电池电连接,所述电机的输出端与第二转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制动筒的内腔顶面固定连接有阻尼筒,且第二转杆的上端贯穿阻尼筒的下表面延伸至内部,所述阻尼筒的内环面固定插接有内线圈,所述阻尼筒的内腔填充有铁削,所述第二转杆的表面上部固定套接有阻尼叶,且阻尼叶位于阻尼筒的内部,所述第二转杆的表面上部固定套接有线圈轴,且线圈轴位于阻尼筒的下部,所述线圈轴的表面套接有外线圈,且外线圈与PLC控制器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线束加工全自动智能线材屏蔽金属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大拉机,所述大拉机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有固定筒,所述固定筒的上表面左侧固定连接有PLC控制器,所述固定筒的上表面右侧固定连接有电池,且电池与PLC控制器电连接,所述固定筒的外环面左侧固定套接有固定环,所述固定环的外环面固定套接有收线筒,所述收线筒的内侧顶面固定连接有制动筒,所述制动筒的内环面转动插接有第二转杆,所述第二转杆的表面中部固定套接有收线轴,所述收线筒的内侧底面固定连接有电机,且电机与PLC控制器和电池电连接,所述电机的输出端与第二转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制动筒的内腔顶面固定连接有阻尼筒,且第二转杆的上端贯穿阻尼筒的下表面延伸至内部,所述阻尼筒的内环面固定插接有内线圈,所述阻尼筒的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林娜
申请(专利权)人:郯城鸿锐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