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比例玻纤聚氨酯强制混合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469946 阅读: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17 05:3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大比例玻纤聚氨酯强制混合装置,包括混合釜,所述混合釜的表面一侧设有第一进料口,所述第一进料口下方的混合釜内设有第一引流管,所述第一进料口与第一引流管连通设置,所述第一引流管贯穿且延伸至混合釜的外部,所述混合釜外部的第一引流管顶端设有第一电机,本大比例玻纤聚氨酯强制混合装置,通过第一引流架和第二引流架的转动对需要混合的原料进行加速,然后使得原料撞击在导流架上,落入到混合仓内,然后随着混合仓进行旋转,从而进行混合作业,原料撞击在旋转的导流架,从而使得原料形状较小,而且由于导流架一直处于转动状态,从而使得原料能够较为快速的进行分散,从而使得混合较为均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比例玻纤聚氨酯强制混合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混合装置
,具体为一种大比例玻纤聚氨酯强制混合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对玻纤增强聚氨酯的深入研究,发现复合材料的性能随着玻纤比例的增加其韧性、冲击强度、拉伸强度和剪切强度均呈级数倍增加,这给人们对其应用前景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是,快速反应的聚氨酯混合料与大比例玻纤均匀快速连续混合问题是阻碍生产大比例玻纤增强聚氨酯复合材料产业化生产的难题,比如目前超过40%玻纤比例的增强聚氨酯复合材料生产重型坦克仓贮底板的生产还停留在人工混合方式,并且是在调整聚氨酯化学配方,减缓反应速度、延长反应时间的状态下完成的,生产效率太低,申请号201621305193.2公开了一种大比例玻纤聚氨酯强制混合装置,包括电机、传动装置、圆筒状混合室,搅拌器,圆筒状混合室的上部设有聚氨酯混合料注入口和玻纤注入口,下端有出料口,虽然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改进,但是在对原料进行混合时还是采用了搅拌的方法,混合的方法较为单一,使得混合的均匀度得不到保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大比例玻纤聚氨酯强制混合装置,采用撞击的方法使得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大比例玻纤聚氨酯强制混合装置,包括混合釜(1),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釜(1)的表面一侧设有第一进料口(2),所述第一进料口(2)下方的混合釜(1)内设有第一引流管(3),所述第一进料口(2)与第一引流管(3)连通设置,所述第一引流管(3)贯穿且延伸至混合釜(1)的外部,所述混合釜(1)外部的第一引流管(3)顶端设有第一电机(4),所述第一电机(4)的输出轴设在第一引流管(3)内部,所述第一电机(4)的输出轴上设有第一引流架(5),所述混合釜(1)的表面另一侧设有第二进料口(6),所述第二进料口(6)下方的混合釜(1)内设有第二引流管(7),所述第二进料口(6)与第二引流管(7)连通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比例玻纤聚氨酯强制混合装置,包括混合釜(1),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釜(1)的表面一侧设有第一进料口(2),所述第一进料口(2)下方的混合釜(1)内设有第一引流管(3),所述第一进料口(2)与第一引流管(3)连通设置,所述第一引流管(3)贯穿且延伸至混合釜(1)的外部,所述混合釜(1)外部的第一引流管(3)顶端设有第一电机(4),所述第一电机(4)的输出轴设在第一引流管(3)内部,所述第一电机(4)的输出轴上设有第一引流架(5),所述混合釜(1)的表面另一侧设有第二进料口(6),所述第二进料口(6)下方的混合釜(1)内设有第二引流管(7),所述第二进料口(6)与第二引流管(7)连通设置,所述第二引流管(7)贯穿且延伸至混合釜(1)的外部,所述混合釜(1)外部的第二引流管(7)顶端设有第二电机(8),所述第二电机(8)的输出轴设在第二引流管(7)的内部,所述第二电机(8)的输出轴上设有第二引流架(9),所述第一电机(4)与第二电机(8)之间的混合釜(1)表面设有第三电机(10),所述第三电机(10)的输出轴贯穿且延伸至混合釜(1)的内腔并连接有混合仓(11),所述混合仓(11)上对应第一引流管(3)和第二引流管(7)的底端位置处设有开口,所述混合仓(11)的内部与第一引流管(3)的延长线交接的位置处设有导流架(12),所述导流架(12)的槽内设置为内凹型结构,所述混合仓(11)的底端设有出料孔(13),所述混合釜(1)的底端设有排料管(14),所述混合釜(1)的侧面设有控制开关组(15),所述控制开关组(15)的输出端电连接第一电机(4)、第二电机(8)和第三电机(10)的输入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比例玻纤聚氨酯强制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电机(10)两端的混合釜(1)表面上均设有安装管(16),所述安装管(16)与混合釜(1)的内腔连通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大比例玻纤聚氨酯强制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管(16)的内腔顶端设有第一电动伸缩杆(17),所述第一电动伸缩杆(17)的贯穿且延伸至混合釜(1)的内腔并连接有刮环(18),所述刮环(18)与混合釜(1)的内壁相切设置,所述第一电动伸缩杆(1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欢
申请(专利权)人:马鞍山久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