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弯曲吸收空间的辊隙宽度改善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461706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17 02: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利用弯曲吸收空间的辊隙宽度改善辊,该辊由辊内部的变形容纳空间来吸收由于在辊的边缘施加的压力所导致的轴或管的变形,由此防止辊隙宽度的变化,该辊由包括上部辊及下部辊的一双辊构成,其特征在于,上述上部辊及下部辊各自由传递旋转动力的轴(S)和包围上述轴的管(20)构成,在上述上部辊的管的两端部的内部形成有在加压时吸收轴的变形的变形容纳空间(10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利用弯曲吸收空间的辊隙宽度改善辊
本技术涉及利用弯曲吸收空间的辊隙宽度(nipwidth)改善辊,更具体地,涉及如下的辊:具备能够吸收辊的变形的调节单元,以防止在加压时压力集中在辊的两侧边缘,并由辊隙宽度的变化而生产不合格品。
技术介绍
通常,在制纸或膜工序中使用多个高负荷辊。一双辊啮合而旋转时所发生的辊隙宽度的变化对产品的不合格率和生产性产生影响。关于辊隙宽度的变化,尽管受到辊本身的真圆度及直线度的影响,但由于是因辊隙压力而打破结构平衡所产生的。因膜的厚度不均而导致如下的诸多问题:因在辊的两侧边缘对辊进行加压的压力机而压力集中到边缘,由此发生膜随着从中央靠近边缘逐渐变薄的隆起(crown)现象,或者发生膜的两边缘的平坦度受到抑制的边缘波(edgewave)或形状不良(buildup)及膜切断时卷起的卷曲(curl)现象等。以往的技术中公开了在辊的内部形成加强轮和加强管而防止辊的弯曲的技术,但存在无法将通过加压单元的加压而集中在两端部的压力有效地分散或无法防止压力集中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如下的辊:由辊的内部的变形容纳空间来吸收由于在上部辊的边缘施加的压力所导致的轴或管的变形,由此防止辊隙宽度的变化。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本技术的辊隙宽度变化防止用辊是包括上部辊及下部辊的一双辊,其特征在于,上述上部辊及下部辊各自由传递旋转动力的轴和包围上述轴的管构成,上述上部辊在管的两端部的内部形成有变形容纳空间,上述变形容纳空间在加压时吸收轴的变形。特征在于,上述变形容纳空间利用锥形叶片而形成,上述锥形叶片的外周面的直径随着靠近边缘侧逐渐变小,上述变形容纳空间形成在锥形叶片与管之间。特征在于,还包括弹性盖,上述弹性盖形成在上述管的外周面而吸收压力。本技术的辊隙宽度变化防止用辊能够通过调节单元而自主地吸收或改变所施加的压力,从而能够解决对膜加压时所发生的厚度不良。另外,在辊的外部形成弹性盖,由弹性盖来吸收一定范围以下的压力不均衡,从而能够防止隆起现象等,并能够防止由较强的压力导致的辊表面的破损或轧制的膜的破损。本技术可使用于需要对厚度进行精密的控制的纸、偏光膜这样的膜的拉伸、洗涤、晾干、压制、涂覆、印刷工序。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上部辊的截面图。图2是表示本技术的上部辊和下部辊的作用状态的截面图。图3是本技术的上部辊的分解截面图。图4是本技术的上部辊的分解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为了解决在加压时压力集中到辊的两侧边缘而膜随着从中央靠近边缘逐渐变薄的隆起现象、或者膜的两边缘的平坦度受到抑制的边缘波或形状不良及膜切断时卷起的卷曲现象等因膜的厚度不均而导致的诸多问题,在上部辊的内部包括吸收变形的调节单元。调节单元可以是通过插入于管20的内部的锥形叶片10而形成的变形容纳空间100等。图1是本技术的上部辊的截面图,上部辊包括:圆筒状的管20;内管,其包括贯穿管20的内部而传递旋转动力的轴S;及多个锥形叶片10,它们等间隔地焊接固定到内管的外周面而在加压时吸收轴S的变形。图2是表示上部辊和下部辊的作用状态的截面图,下部辊通过链条等来接收动力而进行旋转,上部辊通过压力机的加压而与下部辊接触,并接收从下部辊传递的动力来进行啮合旋转。上部辊形成有吸收轴S的变形的变形容纳空间100,在锥形叶片10中直径随着朝向外侧而变窄来形成锥形,该锥形叶片10等间隔地焊接固定到内管的外周面,轴S贯穿锥形叶片10的内部而被固定。另外,锥形叶片10具备隔开规定间隔而包围内管的形状,外周面形成随着靠近边缘侧而半径减小的锥形,以使内周面的较窄地形成锥形的一侧彼此相对的方式进行焊接,并使管20热缩而进行固定。当由液压缸等压力机来对上部辊的轴S的两侧加压时,通过来自膜的反作用力,轴S弯曲为拱形。通过这样的弯曲,辊隙宽度的边缘变小,中央部变宽,所制造的膜上发生中央部分厚的隆起现象,但在本技术中通过锥形叶片,具备向边缘侧形成得较宽的轴变形容纳空间100,由此吸收轴S的变形,因此不会发生辊本身的弯曲。下部辊是不具备变形容纳空间的一般的平坦状态的辊。由本申请人研发的均具备变形容纳空间的上下部辊的情况下,上下辊的轴不是恒定而导致破坏平衡的问题,因此本技术仅在上部辊形成变形容纳空间,下部辊执行固定轴的作用,由此解决了问题。图4是上部辊的分解立体图,辊包括管20、锥形叶片10、加强凸缘40、在管20的内周面与轴S之间以放射状形成的多个加强翼50、凸缘31、压力弹性垫32、管凸台33及收尾凸缘34。调节压力弹性垫的弹性和厚度来可调节变形容纳空间。本技术提供一种通过提高抗弯强度而即便长度变长也不会弯曲的高负荷辊,在内管与管20之间,多个加强翼50在长度方向上连续地设置为放射状。在本技术中,“高负荷”表示,不仅耐受辊本身的重量,而且还耐受较大的负荷(既包括张力,又包括压力)的高强度。高负荷辊通过马达等驱动单元而旋转,因此在辊过重的情况下,不仅对将其旋转的驱动装置施加过度的负荷,并且在辊的制造上需要诸多材料。因此,优选为尽量轻,而为了制造得较轻,需要使用轻金属或制造为细且薄,而在进行这样的制造的情况下,抗弯强度变弱,当将辊形成为较长时,则出现中间部分被弯曲的问题。本技术为了提供轻且抗弯强度优异的高负荷辊,如上述地制造成由内管和管20构成的双重管,由此制造成中空的状态,从而实现轻量化,并为了加强抗弯强度,在两个管之间设置了加强翼50。为了减轻重量,由中空的管来构成内管,在外表面处多个加强翼50等间隔地在长度方向上连续设置为放射状。关于将上述加强翼50固定到内管的外表面的方法,可进行各种变形而实施,但可通过焊接来实现一体化,在加强翼与内管接触的面上以一定间隔仅焊接一部分或将所相接的整个部分焊接。管20作为以包围将加强翼一体化的内管的外表面的方式设置的中空的管,内面紧贴在朝向加强翼50的外侧的端部。在高负荷辊的长度变长的情况下,需要加大用于加热管20的加热炉,当在热压过程中压入的另一端部被冷却时,压入工序有可能失败。在这样的情况下,将管20分割为2个以上,将分割的管20从内管的两端插入而组装到内管的外部,然后将形成于彼此相对的端部的外表面的焊接倾斜面焊接而彼此连接。对焊接部分研磨而将表面修整,从而保持与其他部分的管20相同的表面粗度。弹性盖60形成为包围管20的外周面的形态,将在加压时来自膜的反作用力吸收到弹性盖60的压力界限为止。优选为,将加压时所产生的反作用力吸收到弹性盖60的压力界限为止之后,再由容纳上述轴S或管20的变形的变形容纳空间100来追加吸收。另外,弹性盖60优选由缓冲感和冲击吸收性优异的橡胶(NBR)材料形成,但不限于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辊隙宽度变化防止用辊,其是包括上部辊及下部辊的一双辊,其特征在于,上述上部辊及下部辊各自由传递旋转动力的轴和包围上述轴的管构成,上述上部辊在管的两端部的内部形成有变形容纳空间,上述变形容纳空间在加压时吸收轴的变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辊隙宽度变化防止用辊,其是包括上部辊及下部辊的一双辊,其特征在于,上述上部辊及下部辊各自由传递旋转动力的轴和包围上述轴的管构成,上述上部辊在管的两端部的内部形成有变形容纳空间,上述变形容纳空间在加压时吸收轴的变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辊隙宽度变化防止用辊,其特征在于,上述变形容纳空间利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钟祐李燽浩
申请(专利权)人:东城产业罗尔株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