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污泥压滤系统及污泥处理装置,属于环保设备领域,包括碱槽、加药系统、絮凝反应池、中心沉淀池和压滤设备,碱槽的输出端和加药系统的输出端分别与絮凝反应池的输入端连接,絮凝反应池内设置有星形翼片絮凝设备,絮凝反应池的输出端与中心沉淀池连通,中心沉淀池的直径沿中心沉淀池的顶部朝向中心沉淀池的底部的方向逐渐减小,中心沉淀池的输出端位于中心沉淀池的底部,中心沉淀池的输出端与压滤设备的输入端连通。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污泥压滤系统处理过后的污泥便于运输和消纳,不易腐败,恶臭大大降低,可以杀灭大部分的蛔虫卵、病原菌和病毒,大大提高污泥的卫生指标,同时,其热量也能被利用起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污泥压滤系统及污泥处理装置
本技术涉及环保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污泥压滤系统及污泥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污泥是污水处理后的产物,是一种由有机残片、细菌菌体、无机颗粒、胶体等组成的极其复杂的非均质体。污泥的主要特性是含水率高(可高达99%以上),有机物含量高,容易腐化发臭,并且颗粒较细,比重较小,呈胶状液态。它是介于液体和固体之间的浓稠物,可以用泵运输,但它很难通过沉降进行固液分离,直接排放对环境的污染极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污泥压滤系统,以改善污泥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污泥处理装置置,以改善污泥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基于上述的第一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污泥压滤系统,包括碱槽、加药系统、絮凝反应池、中心沉淀池和压滤设备,所述碱槽的输出端和所述加药系统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絮凝反应池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絮凝反应池内设置有星形翼片絮凝设备,所述絮凝反应池的输出端与所述中心沉淀池连通,所述中心沉淀池的直径沿所述中心沉淀池的顶部朝向所述中心沉淀池的底部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中心沉淀池的输出端位于所述中心沉淀池的底部,所述中心沉淀池的输出端与所述压滤设备的输入端连通。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中心沉淀池内设置有V形斜板沉淀设备,所述V形斜板沉淀设备内设置有两个斜板,所述斜板与所述中心沉淀池的底部倾斜设置。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斜板与所述中心沉淀池的底壁夹角为60度。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中心沉淀池采用乙丙共聚材料制成。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加药系统包括混凝剂投加设备和助凝剂投加设备,所述碱槽、所述混凝剂投加设备和所述助凝剂投加设备分别利用计量泵与所述絮凝反应池连接。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絮凝反应池的输入端还安装有直列式混合器,废水通过所述直列式混合器进入所述絮凝反应池,所述直列式混合器位于所述混凝剂投加设备和所述絮凝反应池之间。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混凝剂采用固体PAC,设计投加量60~120mg/L,浓度为10%;所述助凝剂采用固体PAM,设计最大投加量100mg/L,储液浓度为3%。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絮凝反应池上设置有三个入口,分别为第一入口、第二入口和第三入口,所述第一入口、所述第二入口和所述第三入口沿所述絮凝反应池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所述助凝剂投加设备与所述第一入口连通,所述混凝剂投加设备与所述第二入口连通,所述碱槽与所述第三入口连通。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压滤设备为板框压滤机,所述板框压滤机包括由滤框、滤布和滤板组成的过滤部件与对所述过滤部件进行压紧的机架部件,所述机架部件设置有止推板,所述止推板上分别设置有进料孔、进洗涤液孔、滤液排出集液孔和洗涤液排出集液孔。基于上述的第二目的,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污泥处理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污泥压滤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实现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的污泥压滤系统,包括四个处理或处置阶段。第一阶段为污泥浓缩,主要目的是使污泥初步减容,缩小后续处理构筑物的容积或设备容量;第二阶段为污泥消化,使污泥中的有机物分解;第三阶段为污泥脱水,使污泥进一步减容;第四阶段为污泥处置,采用某种途径将最终的污泥予以消纳。以上各阶段产生的清液或滤液中仍含有大量的污染物质,因而应送回到污水处理系统中加以处理,经本技术提供的污泥压滤系统处理过后的污泥便于运输和消纳,不易腐败,恶臭大大降低,可以杀灭大部分的蛔虫卵、病原菌和病毒,大大提高污泥的卫生指标,同时,其热量也能被利用起来。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实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污泥压滤系统的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絮凝反应池在第一视角的示意图;图3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絮凝反应池在第二视角的示意图;图4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中心沉淀池的示意图。图中:101-碱槽;102-混凝剂投加设备;103-助凝剂投加设备;104-絮凝反应池;105-中心沉淀池;106-压滤设备;107-计量泵;108-星形翼片絮凝设备;109-第一入口;110-第二入口;111-第三入口;112-V形斜板沉淀设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子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上面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了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上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实施例1参照图1至图4,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污泥压滤系统,包括碱槽101、加药系统、絮凝反应池104、中心沉淀池105和压滤设备106,碱槽101的输出端和加药系统的输出端分别与絮凝反应池104的输入端连接,絮凝反应池104内设置有星形翼片絮凝设备108,絮凝反应池104的输出端与中心沉淀池105连通,中心沉淀池105的直径沿中心沉淀池105的顶部朝向中心沉淀池105的底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污泥压滤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碱槽、加药系统、絮凝反应池、中心沉淀池和压滤设备,所述碱槽的输出端和所述加药系统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絮凝反应池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絮凝反应池内设置有星形翼片絮凝设备,所述絮凝反应池的输出端与所述中心沉淀池连通,所述中心沉淀池的直径沿所述中心沉淀池的顶部朝向所述中心沉淀池的底部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中心沉淀池的输出端位于所述中心沉淀池的底部,所述中心沉淀池的输出端与所述压滤设备的输入端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污泥压滤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碱槽、加药系统、絮凝反应池、中心沉淀池和压滤设备,所述碱槽的输出端和所述加药系统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絮凝反应池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絮凝反应池内设置有星形翼片絮凝设备,所述絮凝反应池的输出端与所述中心沉淀池连通,所述中心沉淀池的直径沿所述中心沉淀池的顶部朝向所述中心沉淀池的底部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中心沉淀池的输出端位于所述中心沉淀池的底部,所述中心沉淀池的输出端与所述压滤设备的输入端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压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沉淀池内设置有V形斜板沉淀设备,所述V形斜板沉淀设备内设置有两个斜板,所述斜板与所述中心沉淀池的底部倾斜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污泥压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板与所述中心沉淀池的底壁夹角为60度。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污泥压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沉淀池采用乙丙共聚材料制成。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压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药系统包括混凝剂投加设备和助凝剂投加设备,所述碱槽、所述混凝剂投加设备和所述助凝剂投加设备分别利用计量泵与所述絮凝反应池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污泥压滤系统,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东风,许文杰,姚杨,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大雨水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