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459871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17 02: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旨公开了一种管箱。所述管箱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内设有水汽隔离筒,该水汽隔离筒将管箱的内腔分为水室和汽室两个区域;所述管箱的水室上设有进水口,该管箱的汽室上设有出汽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管箱方便冷却管的进水和出汽,从而提高了反应效率,避免了催化剂失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管箱
本技术涉及一种管箱,属于等温反应器的结构设计领域;等温反应器主要应用于无机化工、有机化工、环境保护工程中,尤其适合在恒温低温下进行CO与水蒸汽反应变换成CO2与H2的工艺。
技术介绍
煤气、天然气转化气、焦炉气转化气、电石炉尾气、高炉煤气、转炉煤气等,这些气体均含有大量的CO,例如电石尾气中的CO含量为80%左右,粉煤气化炉煤气中CO含量为~65%,水煤浆煤气CO含量为~45%,CO可变换是制H2的有效途径,其反应方程式为:CO+H2O(汽)CO2+H2+Q变换反应为可逆放热反应,必须有催化剂和过量的H2O(水蒸气)才能使反应向生成H2方向进行,其中Q=9590cal/mol。高CO变换多用钴钼系催化剂,其使用温度范围为200℃~470℃。因CO变换是强放热反应,放出的热量使催化剂床层升温,一旦温度超过催化剂使用温度,易导致催化剂粉化、烧结、失活。由方程式计算每反应1%CO(干基),温升5℃~6℃;煤气中CO含量越高,即变换CO越多,温升越高。例如:煤气100(mol,干基),CO65%,水气比R=1.1,变换后CO为13%(mol,干基),放出热:52×9590=498680Kcal/h;比热容Cp:9.01kcal/kmol.℃;反应后物料:208kmol/h;498680=208×9.01×△t=266.1℃若反应前温度245℃,则反应后温度为:266.1+245=511.1℃。此温度(511.1℃)高于催化剂使用最高温度,会严重影响催化剂的活性,导致转换效率降低。因此,如何控制反应过程的温度,使之不超过催化剂允许的最高使用温度,同时又要控制水气比,使之补加水蒸气减少,还要在水蒸气减少之后,抑制甲烷化反应。合理控制反应温度是变换反应安全稳定高效运行的关键。传统的控制温度方法为:分段绝热反应--升温--移热降温模式,这种模式对于高CO%煤气变换有诸多缺点,如设备台数多,流程长,第一段易超温,催化剂易老化粉化。现代变换反应热降温方法是:相变移热等温法。即在反应器催化剂床层中埋设许多水管,水吸收反应热汽化为水蒸气,汽化潜热很大,汽化温度恒定,因此反应催化剂床层保持等温状态。现有的水管式相变移热变换反应器,有双套管式,单管式,其中比较优秀的是双套管式(或称剌刀式)反应器,如申请人之前申请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CN201610652865.5,水管在受热后,能自由升缩,安全可靠,检修周期长达六至七年。这种反应器能够按CO反应机理,反应始端反应速度快,需要催化剂量少,反应放热多,需要换热面积大,布管多而密。反应未端反应速度慢,需要催化剂量多,反应放热少,需要换热面积小,布管少有而稀。检修周期长达六至七年,加上反应温度在恒温低温,每炉催化剂使用寿命长达六至七年,但不足之处是内管只有导流作用,非传热面积,因此消耗材料多,反应器沉重,且大型装置运输受限,投资多。单管式反应器,一般上下两端管口与集气、分气环管或筒体相焊接,不能按反应要求稀、密度布管,相接角焊难度较大,质量难以控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管箱,该管箱通过设置水汽隔离筒将管箱的内腔分为水室和汽室两个区域,方便冷却管的进水和出汽,从而可以提高反应效率,同时避免催化剂失活。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管箱,包括箱体;其结构特点是,所述箱体内设有水汽隔离筒,该水汽隔离筒将管箱的内腔分为水室和汽室两个区域;所述管箱的水室上设有进水口,该管箱的汽室上设有出汽口。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还可以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优化,以下为优化后形成的技术方案:优选地,所述水汽隔离筒的内侧区域为与进水口连通的水室,外侧区域为汽室;所述水室上的进水口与U形水汽管的一端连通,该U形水汽管的另一端与汽室的出汽口连通。当未反应气进入催化剂筒的内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反应,反应时进入U形水汽管内的水在反应热的作用下逐渐汽化,汽化后的蒸汽U形水汽管的另一端溢出,从而使高CO变换反应处低温等温达到任一变换率,且反应气流动阻力极低,避免了催化剂失活,提高了催化剂的使用寿命。反应后的气体汇集在中心集气管内,再从反应气出口排出。所述汽室内设有与进水口连通的水环夹套;所述U形水汽管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的U形水汽管的一端与水环夹套连通,该第一部分的U形水汽管的另一端与汽室连通,第二部分的U形水汽管的一端与水室连通,第二部分的U形水汽管的另一端与汽室连通。这样通过水环夹套和水室两路进水,蒸汽均从汽室溢出,从而可以根据反应热的大小布置U形水汽管。作为一种具体的布置形式,所述U形水汽管分为两组,其中一组为第一U形水汽管,另一组为第二U形水汽管;其中第一U形水汽管布置在催化剂筒的中心区域,第二U形水汽管周向设置在第一U形水汽管的外侧;所述第一U形水汽管的进水端与所述水环夹套连通,第二U形水汽管的进水端与所述水室连通,所述第一U形水汽管的出汽端和第二U形水汽管的出汽端均与所述汽室连通。由此,第一U形水汽管主要负责反应后期对反应放热的传递,第二U形水汽管主要负责反应前期对反应放热的传递,从而保证反应热被快速导出,避免催化剂失活。为了方便从管箱内向反应器内加料,所述箱体的底部设有中心加料口。所述水汽隔离筒包括至少两块可同轴心相对转动的弧形板,其中相邻两块弧形板中,一块弧形板的内半径不小于另一块弧形板的外半径,且在两块弧形板的连接处设有密封元件;所述水汽隔离筒包括工作状态和检修状态,其中:工作状态为至少两块弧形板转动形成整体为圆筒形的结构,检修状态为至少两块弧形板同轴心转动叠合在一起。由此,需要检修时,将弧形板同轴心转动使之叠合在一起,从而可以对内部进行检修,需要工作时,再将弧形板同轴心转动并固定形成圆筒形的结构。为了方便实现弧形板同轴心转动,所述水汽隔离筒的顶端与内筒或管箱的顶部内壁之间设有密封环,该水汽隔离筒的底端与管箱的底部内壁之间设有环形滑道。优选所述弧形板的顶端面上开有凹弧面,该弧形板的底端面具有凸球面,所述环形滑道上设有与所述凸球面配合的凹弧面环形槽。优选地,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水汽隔离筒包括两块半圆形的弧形板。由此,两块半圆形的弧形板在工作状态时相对设置而形成整体式筒状结构,在检修状态时叠合在一起。优选地,所述箱体整体为圆柱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管箱替代管板或管环,布管更多,相对重量轻。2、管箱a/b两半圆筒组成的水汽隔离筒,检修人员可进入管箱,移动a半边使之与另b半边重贴,检查及修理底部管板及其半边筒体管口焊缝。同样办法可检修另半边筒体管口焊缝。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反应器的整体结构原理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管箱的立面示意图;图3是图2的某一横截面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中支撑网架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在管箱上布管的原理图;图6是图5的四分之一扇面的局部放大图;图7是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隔离筒的立面示意图;图8是图7的纵剖面示意图;图9是图7中的某一横截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为叙述方便,下文中如出现“上”、“下”、“左”、“右”字样,仅表示与附图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管箱,包括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内设有水汽隔离筒(19),该水汽隔离筒(19)将管箱(18)的内腔分为水室和汽室两个区域;所述管箱(18)的水室上设有进水口,该管箱(18)的汽室上设有出汽口;所述水汽隔离筒(19)的内侧区域为与进水口连通的水室(5),外侧区域为汽室;所述水室上的进水口与U形水汽管的一端连通,该U形水汽管的另一端与汽室的出汽口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箱,包括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内设有水汽隔离筒(19),该水汽隔离筒(19)将管箱(18)的内腔分为水室和汽室两个区域;所述管箱(18)的水室上设有进水口,该管箱(18)的汽室上设有出汽口;所述水汽隔离筒(19)的内侧区域为与进水口连通的水室(5),外侧区域为汽室;所述水室上的进水口与U形水汽管的一端连通,该U形水汽管的另一端与汽室的出汽口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汽室内设有与进水口连通的水环夹套(4);所述U形水汽管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的U形水汽管的一端与水环夹套(4)连通,该第一部分的U形水汽管的另一端与汽室连通,第二部分的U形水汽管的一端与水室(5)连通,第二部分的U形水汽管的另一端与汽室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箱,其特征在于,所述U形水汽管分为两组,其中一组为第一U形水汽管(9),另一组为第二U形水汽管(10);其中第一U形水汽管(9)布置在催化剂筒(14)的中心区域,第二U形水汽管(10)周向设置在第一U形水汽管(9)的外侧;所述第一U形水汽管(9)的进水端与所述水环夹套(4)连通,第二U形水汽管(10)的进水端与所述水室(5)连通,所述第一U形水汽管(9)的出汽端和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定中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安淳高新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