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带式移动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450229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16 23:02
一种移动机构,包括固定地设置的可操作地相互连接和同步地运动以在工作面上移动的第一履带和第二履带,其中所述第一履带和所述第二履带配置成共同形成曲折形且优选为闪电形的接触/作用底面部分或底部轮廓,以适应和紧贴不同的工作面或可在具有不同斜度的楼梯、崎岖路面及全地形地面上任意移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履带式移动机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履带式机械移动机构,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具有爬楼梯功能并能够安全平稳地上落多层角度不一的楼梯、上落斜坡、跨越障碍物、行驶于崎岖山野道路又同时灵活行驶于平滑路面,而且体积细小,可于狭小楼梯弯角转弯的履带式机械移动机构。
技术介绍
现时有多种机械组合设计和专利技术,都希望能够帮助人类行驶或跨越不同而常见的道路和障碍。如室内的平滑路面、户外的油泊路、街道上的障碍物、崎岖的山野路,甚至是角度不一的楼梯等。但这类机械组合,在设计上全都存在着某程度上的问题,令其专利技术无法一一通过以上的道路和障碍,例如:本专利技术人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号ZL201210110973.1公开了一种履带爬楼轮椅,其专利技术利用专利「二段式履带设计」,可以攀爬角度不一的楼梯,当到达梯顶时,二段式设计会将下坠的力量卸去,使轮椅能够安全到达梯顶。但在设计上忽略了在路面上使用时的表现,因为该专利技术采用了全履带式设计,当在平滑路面上行驶时,履带会与路面产生相当的摩擦力,甚至会对路面造成破坏,相当不灵活。当行驶崎岖道路时,亦会因为其有如坦克车般的履带设计,当越过凸起物之时,亦会有突然下坠的危险。(如图1a)本专利技术人的另一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号201510555652.6公开了一种履带式移动机构,其专利技术利用大小轮子结合的「水滴式履带设计」,可以攀爬角度不一的楼梯、灵活地行驶平滑的路面,亦能安全地行驶崎岖道路及跨越障碍物。但正因为其功能太多,座椅需要经常升降或前后摆动、前臂又经常要伸前或缩后,复杂的结构造成操控困难和体积较大,旋转半径亦因此而大大增加(如图1b)。当遇到狭窄的楼梯和弯角时,移动机构便会无法行驶。现有技术的以履带来爬梯的移动机构仍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履带只能抓着楼梯的「梯角」(如图1c)。虽然现有些专利技术,尽量将履带伸延来增加履带与梯角的抓着点,但履带始终只能抓着梯级的「角」而已,只要有人从后稍为大力推撞,移动机构很容易会翻倒。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缺点和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闪电式履带结构」(图2a),利用两组不同形状的履带结构,固定地组合成闪电形状,实现了完美的攀梯、越野和平路滑行,而且体积和旋转半径极细小的「履带式机械移动机构」(图2b)。这机械结构主要由3个部份组合而成,包括:履带移动机构、万向轮移动机构和承托机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移动机构,包括固定地设置的可操作地相互连接和同步地运动以在工作面上移动的第一履带和第二履带,其中:所述第一履带包括相对于所述工作面以可配置的第一角度倾斜地延伸的第一接触/作用底面部分;所述第一接触/作用底面部分与所述工作面的接触大致为单点接触或面接触以及两者之间的第一接触点配置成所述移动机构的第一支点;所述第二履带包括分别相对于所述工作面以可配置的第二角度和可配置的第三角度倾斜地延伸的第二接触/作用底面部分和第三接触/作用底面部分,所述第二接触/作用底面部分和第三接触/作用底面部分相交以共同形成大致成V形延伸的接触/作用底面部分;所述接触/作用底面部分与所述工作面的接触大致为单点接触或面接触以及两者之间的第二接触点或接触面配置成所述移动机构的第二支点;所述第一履带和所述第二履带配置成共同形成曲折形且优选为闪电形的接触/作用底面部分或底部轮廓,以适应和紧贴不同的工作面或可在具有不同斜度的楼梯、崎岖路面及全地形地面上任意移动。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移动机构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履带和所述第二履带共同形成的底部轮廓和所述第一支点和第二支点形成大致三角形的空间,以适应和便于跨越在移动期间遭遇的所述工作面的凸起部分,相对于平直型的底部轮廓,可降低移动机构急跌的可能性。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三角形空间的高度大致为所述第一履带或所述第二履带的高度的60°%-180%且优选为120°%,以适应和便于跨越在移动期间遭遇的所述工作面的凸起部分,相对于平直型的底部轮廓,可降低移动机构急跌的可能性。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触/作用底面部分的长度约为所述第二接触/作用底面部分的长度的2倍;和/或所述第一接触/作用底面部分的长度约为所述第三接触/作用底面部分的长度的1.5倍,所述长度或所述长度比有助于形成要求的底部轮廓以适应和紧贴不同的工作面,相对于平直型的底部轮廓,其可降低移动机构在跨越凸起物后发生急跌的可能性。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履带和/或所述第二履带的构型、所述第一角度、所述第二角度、和/或所述第三角度配置成有助于在所述第一支点和第二支点其中的至少一支点处于或支承于所述工作面的尖端部分或角部时,使另一支点可处于或支承于所述工作面的平坦部分或在所述工作面附近的另一平面之上,由此使所述移动机构的稳定度和安全性大大地提高。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楼梯上移动时,所述第一履带和所述第二履带配置成使构成闪电形底面部分的所述第一支点和第二支点其中的至少一支点总是与一个梯级的提供较大支承力的梯级平面相抵,以便在另一支点处于和支承于另一个梯级的提供较小支承力的梯级角之上时,所述梯级面作用为所述移动机构的主支承面以防止翻倒,由此使所述移动机构的操作的稳定度和安全性大大地提高。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角度、所述第二角度和/或所述第三角度可相对于预定使用区域中的楼梯的预估或实测的斜度范围、崎岖路面的预估或法定的崎岖度来相应地配置;和/或所述第一角度为25°-30°,优选为26°;和/或所述第二角度为35°-40°,优选为36°;所述第三角度为125°-130°,优选为126°,所述角度或所述角度范围有助于形成要求的底部轮廓以适应和紧贴不同的工作面和楼梯,相对于平直型的底部轮廓,其可降低移动机构在跨越凸起物后和爬梯过程期间发生急跌的可能性。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履带为大致长型的履带;和/或所述第二履带为大致三角型的履带;所述第一履带和所述第二履带配置成同轴地驱动,以提高传动比和效率。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至少一万向轮,所述万向轮配置成与所述第一履带和/或所述第二履带可操作地连接,所述万向轮配置成以独立于所述第一履带和所述第二履带的方式来可转动地在备用位置和工作位置之间切换,在所述工作位置时,所述万向轮朝向所述工作面的方向枢转直至与所述工作面相抵以及进一步提升与之可操作地连接的所述第一履带或所述第二履带,使所述第一履带或所述第二履带与所述工作面相分离,所述万向轮与所述工作面的接触大致为线接触以及两者之间的第三接触点配置成所述移动机构的第三支点以取替所述第一支点或所述第二支点,并从而使所述移动机构由双履带结构转变成单履带加万向轮结构;而在所述备用位置时,所述万向轮朝向远离所述工作面的方向枢转直至与所述工作面分离以及进一步使与之可操作地连接的所述第一履带或所述第二履带下降直至与所述工作面相抵,所述第三支点由所述第一支点或所述第二支点取替,并从而使所述移动机构由单履带加万向轮结构转变成双履带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工作位置时,所述万向轮的中线相对于所述工作面倾斜地延伸以及与所述第一履带或所述第二履带的长度方向大致正交;和/或在所述备用位置时,所述万向轮的中线相对于所述工作面倾斜地延伸以及与所述第一履带或所述第二履带的长度方向大致平行,所述万向轮的所述配置、所述位置和切换方式有助于降低移动机构的空间需求和使其适应和紧贴不同的工作面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移动机构,包括固定地设置的可操作地相互连接和同步地运动以在工作面上移动的第一履带和第二履带,其中:所述第一履带包括相对于所述工作面以可配置的第一角度倾斜地延伸的第一接触/作用底面部分;所述第一接触/作用底面部分与所述工作面的接触为单点接触或面接触以及两者之间的第一接触点配置成所述移动机构的第一支点;所述第二履带包括分别相对于所述工作面以可配置的第二角度和可配置的第三角度倾斜地延伸的第二接触/作用底面部分和第三接触/作用底面部分,所述第二接触/作用底面部分和第三接触/作用底面部分相交以共同形成成V形延伸的接触/作用底面部分;所述接触/作用底面部分与所述工作面的接触为单点接触或面接触以及两者之间的第二接触点或接触面配置成所述移动机构的第二支点;所述第一履带和所述第二履带配置成共同形成曲折形,以适应和紧贴不同的工作面或可在具有不同斜度的楼梯、崎岖路面及全地形地面上任意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8.02 HK 16109224.1;2017.03.24 HK 17103073.51.一种移动机构,包括固定地设置的可操作地相互连接和同步地运动以在工作面上移动的第一履带和第二履带,其中:所述第一履带包括相对于所述工作面以可配置的第一角度倾斜地延伸的第一接触/作用底面部分;所述第一接触/作用底面部分与所述工作面的接触为单点接触或面接触以及两者之间的第一接触点配置成所述移动机构的第一支点;所述第二履带包括分别相对于所述工作面以可配置的第二角度和可配置的第三角度倾斜地延伸的第二接触/作用底面部分和第三接触/作用底面部分,所述第二接触/作用底面部分和第三接触/作用底面部分相交以共同形成成V形延伸的接触/作用底面部分;所述接触/作用底面部分与所述工作面的接触为单点接触或面接触以及两者之间的第二接触点或接触面配置成所述移动机构的第二支点;所述第一履带和所述第二履带配置成共同形成曲折形,以适应和紧贴不同的工作面或可在具有不同斜度的楼梯、崎岖路面及全地形地面上任意移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履带和所述第二履带共同形成的底部轮廓和所述第一支点和第二支点形成三角形的空间,以适应和便于跨越在移动期间遭遇的所述工作面的凸起部分。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履带和所述第二履带共同形成的底部轮廓和所述第一支点和第二支点形成三角形的空间,所述三角形空间的高度为所述第一履带或所述第二履带的高度的60°%-180%,以适应和便于跨越在移动期间遭遇的所述工作面的凸起部分。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作用底面部分的长度为所述第二接触/作用底面部分的长度的2倍;和/或所述第一接触/作用底面部分的长度为所述第三接触/作用底面部分的长度的1.5倍。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履带和/或所述第二履带的构型、所述第一角度、所述第二角度、和/或所述第三角度配置成有助于在所述第一支点和第二支点其中的至少一支点处于或支承于所述工作面的尖端部分或角部时,使另一支点可处于或支承于所述工作面的平坦部分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少麟陈丽冰
申请(专利权)人:必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香港,8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