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病害隧道装配式处治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9445820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14 16:2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运营病害隧道装配式处治施工方法,应用在隧道工程病害处治领域,在传统装配式衬砌结构施工作业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运营病害隧道类型多样、程度不一的特性,以及隧道运营对时效性、安全性的要求,结合病害处治对象识别、处治范围选取、装配衬砌设计、衬砌管片生产、配套机具选用、现场施工方案等工序,提出运营病害隧道装配式衬砌结构处治施工方法。此病害处治方法具有质量可靠、快速稳定、适用性强、加速作业速度快、机械化程度高、交通干扰小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运营病害隧道装配式处治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隧道工程病害处治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运营病害隧道装配式处治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公路工程不断深入,大量隧道由新建转向运营,随着隧道服役时间的增加,设计、施工缺陷逐渐显现,公路隧道病害广泛发生。开裂、渗水、掉块等病害的出现,轻则损害视觉观瞻,分散驾驶人员注意力,重则引发安全事故,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针对病害现状,发现后如何快速处治,一直为研究热点。工程应用中,换拱、喷浆、贴钢带、三衬等处治措施较为常见,但也存在一定问题,换拱时间长且中断交通,喷浆、贴钢带、加固强度有限,表面视觉破坏明显,三衬易造成侵限。随着装配衬砌结构在盾构隧道中广泛应用与验证,其具有处治时效快、效果佳、运营干扰少、人力要求低等优势明显,必将成为公路隧道病害处治的重要方法。既有装配式衬砌技术主要用于新建盾构隧道,公路工程新建阶段也有一定尝试,装配式衬砌结构在运营病害加固处治领域几乎空白,经验累积少,未形成配套施工方法,虽有部分学者提出运营隧道钢波纹板加固思路,但钢波纹板与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结构在产品类型、结构尺寸、连接方式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钢波纹板的有关思路在装配式衬砌结构中不能适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运营病害隧道装配式处治施工方法,在传统装配式衬砌结构施工作业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运营病害隧道类型多样、程度不一的特性,以及隧道运营对时效性、安全性的要求,结合病害处治对象识别、处治范围选取、装配衬砌设计、衬砌管片生产、配套机具选用、现场施工方案等工序,提出运营病害隧道装配式衬砌结构处治施工方法。此病害处治方法具有质量可靠、快速稳定、适用性强、加速作业速度快、机械化程度高、交通干扰小等优点。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运营病害隧道装配式处治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病害处治对象识别;S1-1:结合病害表现形式,初步判断隧道病害类型为裂缝、渗漏水、掉块、冻胀,腐蚀老化中的哪一类;S1-2:结合病害区段地勘资料、设计参数、施工记录、监测数据、定检历史与检测结果,对比判断出的病害类型产生原因的理论研究结果,确认对象隧道病害产生原因;S1-3:结合现场原衬砌结构病害情况,根据《公路隧道养护技术规范进行》(JTGH12-2015)附录B获取,初步判定为0~3中哪一状态值;S1-4:结合数值模拟、实验研究、综合分级的病害关联分级方法,结合隧道具体围岩等级、病害类型、病害程度、分布规律信息,对根据《公路隧道养护技术规范进行》得出的状态值进行修定;状态值为0时,无需加固;状态值为1时,不破除原衬砌结构,对原衬砌结构进行修补;状态值为2时,破除原衬砌结构厚度的1/3~1/2的深度后进行修补;状态值为3时,破除原衬砌结构厚度的1/2~拆除原衬砌结构;S1-6针对确定的隧道病害等级和病害加固需求,进行装配式衬砌结构加固;S2:病害处治范围选取;S2-1:结合隧道衬砌厚度为30~70cm中哪一种;混凝土标号为C30、C35、C40、C45中哪一种;混凝土类型为素混凝土、钢筋混凝土中哪一种;是否有仰拱机构;曲线参数为三心圆、五心圆中哪一种;富余净空为0~20cm中哪一种;确定采用换拱加固或套拱加固;S2-2:若采用换拱加固,则需结合病害分布部位在拱顶、拱腰、边墙、全断面中的哪些位置,判定是局部病害还是全断面破坏,进而确定是局部换拱还是全断面换拱;S2-2-1:采用局部换拱时,换拱范围应与衬砌管片尺寸对应;S2-2-3:采用全断面换拱时,加固范围应不小于隧道病害前后5m;S2-3:若采用套拱加固,同样加固范围应不小于隧道病害前后5m;S3:装配衬砌设计;结合加固部位/区段衬砌内轮廓设计参数确定管片轮廓目标曲线,选定管片划分方式、装配形式、环向曲线参数、纵向宽度、管片厚度、混凝土等级;S4:衬砌管片生产;若病害处治里程较短,管片需求量不大,则选用可变形柔性预制模具,通过调整预制模具曲线参数实现一模多用,从而减小模具生产带来的高成本;若病害处治需求量大,则选用定制生产模具,从而保证装配衬砌结构大批量生产的产品质量;S5:配套机具选用;采用可自动行走、伸缩、自动运载衬砌管片、且下部可正常通车的施工作业台车;S6:现场施工作业;通过货车将衬砌管片及施工作业台车运送至待施工作业段;施工作业台车按断面条件伸缩至合适大小;然后通过卸载机将衬砌管片放置于施工作业台车的自动运送机构上,运送至隧道环向待加固部位,完成加固作业。优选的,S5配套机具选用时,若病害处治里程较长,结合加固作业时效要求选用多个施工作业台车。优选的,S6现场施工作业过程中,所有操作均应在施工作业台车保护区域完成,禁止操作人员进入台车外隧道界限范围,并避免作业器具掉入运行路面。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以病害隧道为对象,结合处治对象识别、处治范围选取、装配衬砌设计、衬砌管片生产、配套机具选用、现场施工作业工序,具有针对性高、适用性强、处治作业速度快、机械化程度高、交通干扰小、施工作业安全等优点。附图说明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附图进行说明:图1为可变形柔性预制模具结构示意图;图2为施工作业台车结构示意图。附图中标记如下:可变形柔性预制模具1、施工作业台车2、自动运送机构21。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一种运营病害隧道装配式处治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病害处治对象识别;S1-1:结合病害表现形式,初步判断隧道病害类型为裂缝、渗漏水、掉块、冻胀,腐蚀老化中的哪一类;S1-2:结合病害区段地勘资料、设计参数、施工记录、监测数据、定检历史与检测结果,对比判断出的病害类型产生原因的理论研究结果,确认对象隧道病害产生原因;S1-3:结合现场原衬砌结构病害情况,根据《公路隧道养护技术规范进行》(JTGH12-2015)附录B获取,初步判定为0~3中哪一状态值;S1-4:结合数值模拟、实验研究、综合分级的病害关联分级方法,结合隧道具体围岩等级、病害类型、病害程度、分布规律信息,对根据《公路隧道养护技术规范进行》得出的状态值进行修定;状态值为0时,无需加固;状态值为1时,不破除原衬砌结构,对原衬砌结构进行修补;状态值为2时,破除原衬砌结构厚度的1/3~1/2的深度后进行修补;状态值为3时,破除原衬砌结构厚度的1/2~拆除原衬砌结构;S1-6针对确定的隧道病害等级和病害加固需求,进行装配式衬砌结构加固;此步骤有助于提高装配式结构加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避免盲目加固的时间和经济损失;S2:病害处治范围选取;S2-1:结合隧道衬砌厚度为30~70cm中哪一种;混凝土标号为C30、C35、C40、C45中哪一种;混凝土类型为素混凝土、钢筋混凝土中哪一种;是否有仰拱机构;曲线参数为三心圆、五心圆中哪一种;富余净空为0~20cm中哪一种;确定采用换拱加固或套拱加固;S2-2:若采用换拱加固,则需结合病害分布部位在拱顶、拱腰、边墙、全断面中的哪些位置,判定是局部病害还是全断面破坏,进而确定是局部换拱还是全断面换拱;S2-2-1:采用局部换拱时,换拱范围应与衬砌管片尺寸对应;S2-2-3:采用全断面换拱时,加固范围应不小于隧道病害前后5m;S2-3:若采用套拱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运营病害隧道装配式处治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病害处治对象识别;S1‑1:结合病害表现形式,初步判断隧道病害类型为裂缝、渗漏水、掉块、冻胀,腐蚀老化中的哪一类;S1‑2:结合病害区段地勘资料、设计参数、施工记录、监测数据、定检历史与检测结果,对比判断出的病害类型产生原因的理论研究结果,确认对象隧道病害产生原因;S1‑3:结合现场原衬砌结构病害情况,根据《公路隧道养护技术规范进行》(JTG H12‑2015)附录B获取,初步判定为0~3中哪一状态值;S1‑4:结合数值模拟、实验研究、综合分级的病害关联分级方法,结合隧道具体围岩等级、病害类型、病害程度、分布规律信息,对根据《公路隧道养护技术规范进行》得出的状态值进行修定;状态值为0时,无需加固;状态值为1时,不破除原衬砌结构,对原衬砌结构进行修补;状态值为2时,破除原衬砌结构厚度的1/3~1/2的深度后进行修补;状态值为3时,破除原衬砌结构厚度的1/2~拆除原衬砌结构;S1‑6针对确定的隧道病害等级和病害加固需求,进行装配式衬砌结构加固;S2:病害处治范围选取;S2‑1:结合隧道衬砌厚度为30~70cm中哪一种;混凝土标号为C30、C35、C40、C45中哪一种;混凝土类型为素混凝土、钢筋混凝土中哪一种;是否有仰拱机构;曲线参数为三心圆、五心圆中哪一种;富余净空为0~20cm中哪一种;确定采用换拱加固或套拱加固;S2‑2:若采用换拱加固,则需结合病害分布部位在拱顶、拱腰、边墙、全断面中的哪些位置,判定是局部病害还是全断面破坏,进而确定是局部换拱还是全断面换拱;S2‑2‑1:采用局部换拱时,换拱范围应与衬砌管片尺寸对应;S2‑2‑3:采用全断面换拱时,加固范围应不小于隧道病害前后5m;S2‑3:若采用套拱加固,同样加固范围应不小于隧道病害前后5m;S3:装配衬砌设计;结合加固部位/区段衬砌内轮廓设计参数确定管片轮廓目标曲线,选定管片划分方式、装配形式、环向曲线参数、纵向宽度、管片厚度、混凝土等级;S4:衬砌管片生产;若病害处治里程较短,管片需求量不大,则选用可变形柔性预制模具,通过调整预制模具曲线参数实现一模多用,从而减小模具生产带来的高成本;若病害处治需求量大,则选用定制生产模具,从而保证装配衬砌结构大批量生产的产品质量;S5:配套机具选用;采用可自动行走、伸缩、自动运载衬砌管片、且下部可正常通车的施工作业台车;S6:现场施工作业;通过货车将衬砌管片及施工作业台车运送至待施工作业段;施工作业台车按断面条件伸缩至合适大小;然后通过卸载机将衬砌管片放置于施工作业台车的自动运送机构上,运送至隧道环向待加固部位,完成加固作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运营病害隧道装配式处治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病害处治对象识别;S1-1:结合病害表现形式,初步判断隧道病害类型为裂缝、渗漏水、掉块、冻胀,腐蚀老化中的哪一类;S1-2:结合病害区段地勘资料、设计参数、施工记录、监测数据、定检历史与检测结果,对比判断出的病害类型产生原因的理论研究结果,确认对象隧道病害产生原因;S1-3:结合现场原衬砌结构病害情况,根据《公路隧道养护技术规范进行》(JTGH12-2015)附录B获取,初步判定为0~3中哪一状态值;S1-4:结合数值模拟、实验研究、综合分级的病害关联分级方法,结合隧道具体围岩等级、病害类型、病害程度、分布规律信息,对根据《公路隧道养护技术规范进行》得出的状态值进行修定;状态值为0时,无需加固;状态值为1时,不破除原衬砌结构,对原衬砌结构进行修补;状态值为2时,破除原衬砌结构厚度的1/3~1/2的深度后进行修补;状态值为3时,破除原衬砌结构厚度的1/2~拆除原衬砌结构;S1-6针对确定的隧道病害等级和病害加固需求,进行装配式衬砌结构加固;S2:病害处治范围选取;S2-1:结合隧道衬砌厚度为30~70cm中哪一种;混凝土标号为C30、C35、C40、C45中哪一种;混凝土类型为素混凝土、钢筋混凝土中哪一种;是否有仰拱机构;曲线参数为三心圆、五心圆中哪一种;富余净空为0~20cm中哪一种;确定采用换拱加固或套拱加固;S2-2:若采用换拱加固,则需结合病害分布部位在拱顶、拱腰、边墙、全断面中的哪些位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浩江星宏刘永华李科胡学兵郭鸿雁刘秋卓李文锋
申请(专利权)人: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