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耐蚀耐火建筑结构钢用690MPa级气体保护焊丝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434734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14 12:40
一种抗震耐蚀耐火建筑结构钢用690MPa级气体保护焊丝,属于焊接材料技术领域。该焊丝化学元素质量百分比含量为:C:0.02‑0.14%,Si:0.41‑1.00%,Cr:0‑0.70%,Ni:1.00‑3.50%,Cu:0.20‑0.90%,Mn:1.20‑2.20%,Mo:0.60‑1.00%,Ti:0‑0.12%,V:0‑0.10%,Mg:0‑0.10%;余量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优点在于,焊丝进行气体保护焊接后,所形成的焊缝金属的屈服强度为469‑592Mpa,抗拉强度而为538‑661Mpa,延伸率A为18‑22%。焊缝金属高温屈服强度为463‑535MPa;并且具有高的低温冲击韧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抗震耐蚀耐火建筑结构钢用690MPa级气体保护焊丝
本专利技术属于焊接材料
,特别是涉及一种抗震耐蚀耐火建筑结构钢用690MPa级气体保护焊丝。
技术介绍
随着钢铁材料成本下降以及技术逐渐成熟,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设计采用钢结构框架。我国的建筑钢结构也获得了迅速的发展。钢结构作为建筑的重要结构形式,成为建筑发展的方向。特别是近年来中国的超高层建筑快速增多,建筑火灾及其逃生成为了一项重大挑战,是钢结构建筑必需解决的问题。常规钢结构存在耐火极限低,在火灾时易软化而失去基本的承载能力。测试结果表明,火灾现场的温度很快就可达500-1100℃。普通建筑用钢在350℃以上高温时,其屈服强度迅速下降至室温屈服强度的2/3以下。可见,钢材在高温状态下其强度就会降低,甚至失去承载能力,致使建筑物倒塌而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不能满足钢结构高层建筑的设计要求。由此,建筑用耐火钢在近年来得到发展。耐火钢具有较好的高温强度,一般是在常温下承载,在遇到火灾600℃左右下保持(3-4h)后,其强度不低于室温强度的2/3,以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属于高强度低合金结构用钢。690MPa钢由于其高强度,可应用在建筑钢结构关键部位和重要承重结构中。此外,建筑用耐火钢除了具有良好的高温强度外,还必须具备普通建筑结构用钢的良好的韧性、焊接性和抗震性、加工成型性等等。由于在建筑钢结构施工中,对于钢构件的组合连接大规模使用焊接技术,因此需要根据建筑用耐火钢的合金元素含量和力学性能,匹配相应的焊接材料。在钢结构建筑现场施工和大型钢结构预制件制造中,气体保护焊因其在焊接效率、焊缝质量等方面的优越性被广泛使用。其力学性能,特别是高温性能也同样需要达到建筑用耐火钢的性能,即在遇到火灾600℃左右下保持(3-4)后,其强度不低于室温强度的2/3,以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震耐蚀耐火建筑结构钢用690MPa级气体保护焊丝。采用该焊丝焊接形成的焊缝金属兼具有较高的室温强度和高温强度,同时还具有良好的抗裂性能、较好的焊接性能以及优良的塑韧性。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焊丝化学元素质量百分比含量为:C:0.02-0.14%,Si:0.41-1.00%,Cr:0-0.70%,Ni:1.00-3.50%,Cu:0.20-0.90%,Mn:1.20-2.20%,Mo:0.60-1.00%,Ti:0-0.12%,V:0-0.10%,Mg:0-0.10%;余量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本技术方案中不可避免的杂质除了P与S元素之外,还包括Al、O和H等元素。作为不可避免的杂质元素,P与S均对焊缝金属的塑韧性能有害,这些杂质元素的含量应当越低越好。因此,其含量要严格控制,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中可以将Al+S+P+O+N控制在≤0.15%。本专利技术各化学元素的限定理由分别叙述如下:Mo:用于提高焊缝金属室温和高温强度。Mo是硬化元素,也是中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可有效提高合金强度。此外,Mo可推迟先共析铁素体的转变,并强烈抑制珠光体转变,促进针状铁素体形成。Mo含量在0-1.1%之间变化时,焊缝组织为针状铁素体、先共析铁素体和侧板条铁素体,韧性和强度同时增加,但也促进了M-A组元和贝氏体形成,同时强屈比和延伸率下降。本专利技术控制Mo含量为0.6-1.00wt.%。V:用于提高焊缝金属室温和高温强度。可以提高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使得材料的相变温度降低,以细化奥氏体晶粒,增加奥氏体晶界,从而促进铁素体和贝氏体形核,达到细化二次组织,改善组织形态及亚结构的作用。V在高温下有较强的析出强化作用,可以提高高温强度。在本专利技术所述焊丝中,需要控制V含量为0-0.1wt.%。Cu:用于提高焊缝金属室温和高温强度。随着铜含量的增加,焊缝金属的强度因固溶强化的作用而逐渐增加。在高温下主要起到析出强化作用。同时添加一定的Cu元素可以有效地防止氢脆的发生,对于高强焊丝钢来说是很重要的有益作用。因此,本专利技术中的Cu的质量百分比含量设定为0.2-0.9%wt.%。Mg:用于提高高输入焊接条件下焊缝金属的韧性。同时,Mg还可以减小夹杂物与钢液润湿角,达到夹杂物细化的作用。由此,在本专利技术中Mg含量为0-0.08wt.%。C:焊缝金属强度保障的重要因素,随C含量的增加,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升高,但过高的C含量将促进高碳马氏体形成,严重危害焊缝金属韧性降低和抗裂性能。因此,本专利技术在保障强度、韧性和抗裂性能的前提下,将C含量控制为0.02-0.14wt.%。Si:在焊接过程能保障焊缝金属充分脱氧,避免其他氧化物夹杂形成。此外Si还可以增加焊缝金属的强度,但当焊缝金属中Si含量大于0.6%时会严重影响焊缝金属韧性。为此,本专利技术控制焊丝中Si含量在0.41-1.00wt.%。Cr:Cr元素具有有效提高焊缝金属的耐蚀性的作用。同时,Cr可以提高焊缝金属的淬透性,从而提高其强度。一定含量的Cr元素可以起到细化铁素体晶粒的作用,从而增加焊缝金属二次组织的强韧性。但是含量过高的Cr会降低焊缝金属的韧性,也会增加焊缝金属冷裂纹敏感性。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中的Cr含量控制为0-0.7wt.%。Ni:一方面能保障焊缝金属的强度,另一方面能提高焊缝金属低温韧性。Ni可无限固溶于γ-Fe中,是扩大γ相区的元素,添加Ni能促进针状铁素体的形成,提高焊缝金属韧性。本专利技术将Ni含量定为0.1-3.5wt.%。Mn:具有良好的脱氧和脱硫作用,同时也是保证强度的主要合金元素之一,其强化作用仅次于C元素。添加Mn元素能有效降低相变温度。但过高的Mn含量将导致淬透性大幅提升,马氏体含量增加,不利于低温韧性和抗裂性能。因此,本专利技术将焊丝中的Mn含量控制为1.2-2.2wt.%。Ti:脱氧元素且与N有很强的亲和力。Ti与奥氏体中N反应生成TiN颗粒,可作为针状铁素体的形核核心,能有效阻止晶粒长大,提高焊缝金属低温韧性。本专利技术将Ti含量控制为0-0.12wt.%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本专利技术焊丝制备采用行业内通用的常规生产制造工艺,没有特定要求。采用适当比例的原材料经冶炼获得所需的目标合金成分,浇铸成钢锭,并经锻造、热轧、拔丝、表面处理、缠轴、包装等工序,得到成品焊丝。采用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焊丝进行气体保护焊接后,所形成的焊缝金属的屈服强度为469-592Mpa,抗拉强度而为538-661Mpa,延伸率A为18-22%。焊缝金属高温屈服强度为463-535MPa。并且具有高的低温冲击韧性。因此,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焊丝能够广泛地应用于690MPa级及以上的超高强度钢材的气体保护焊接。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埋弧焊丝,然而该解释和说明并不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构成不当限定。表1显示了本案实施例中的焊丝的化学成分质量百分配比。表1焊丝的化学成分(wt.%)余量FeCSiMnCrMoNiCuTiVMg10.0611.760.160.981.010.5400.460.0920.120.651.500.650.712.480.210.120.33030.10.521.350.450.863.050.670.090.550.0440.140.751.200.380.801.970.890.0300.0750.02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抗震耐蚀耐火建筑结构钢用690MPa级气体保护焊丝,其特征在于,化学元素质量百分比含量为:C:0.02‑0.14%,Si:0.41‑1.00%,Cr:0‑0.70%,Ni:1.00‑3.50%,Cu:0.20‑0.90%,Mn:1.20‑2.20%,Mo:0.60‑1.00%,Ti:0‑0.12%,V:0‑0.10%,Mg:0‑0.10%;余量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震耐蚀耐火建筑结构钢用690MPa级气体保护焊丝,其特征在于,化学元素质量百分比含量为:C:0.02-0.14%,Si:0.41-1.00%,Cr:0-0.70%,Ni:1.00-3.50%,Cu:0.20-0.90%,Mn:1.20-2.20%,Mo:0.60-1.00%,Ti:0-0.12%,V:0-0.10%,Mg: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云宋亮田志凌马成勇赵琳肖红军齐彦昌安同邦
申请(专利权)人:钢铁研究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