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生物填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412723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14 01: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生物填料,其结构包括吸附圈、纤维体、支撑块、紧固圈、内培养空管、培养空管、中心绳套、波形软面,吸附圈与纤维体为一体化结构,纤维体与波形软面为一体化结构,纤维体内侧设有紧固圈,内培养空管内侧设有支撑块且设有12个,内培养空管与紧固圈为一体化结构,支撑块与紧固圈为一体化结构,中心绳套为六边形结构并且设于内培养空管内侧,支撑块设于紧固圈内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新型生物填料,在结构上设置了纤维体,且装置中的内软层具有较强的柔软性,然后装置中的模体使用乙丙共聚材料,不会对微生物造成伤害,且底部设有微生物亲和层具有加强微生物对装置的亲和力,加快培养速度,从而加强了装置的实用性。

A new biological filler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new type of biological filler, whose structure includes an adsorption ring, a fiber body, a supporting block, a fastening ring, an inner culture tube, a culture tube, a central rope sleeve, a waveform soft surface, an integrated structure of an adsorption ring and a fiber body, a waveform soft surface and a fastening ring on the inner side of the fiber body. There are 12 supporting blocks on the inside of the inner cultivating empty pipe. The inner cultivating empty pipe and the fastening ring are integrated structure. The supporting block and the fastening ring are integrated structure. The central rope sheath is hexagonal structure and is located on the inside of the inner cultivating empty pipe. The supporting block is located on the inside of the fastening ring. The utility model has a new biological filler, which is arranged on the structure. Fiber body is installed, and the inner soft layer of the device has strong softness. Then the module of the device uses ethylene-propylene copolymer material, which will not cause harm to microorganisms. The affinity layer of microorganisms at the bottom of the device can enhance the affinity of microorganisms to the device and accelerate the cultivation speed, thus enhancing the practicability of the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生物填料
本技术是一种新型生物填料,属于生物填料领域。
技术介绍
生物膜法是使微生物附着在载体表面,污水在流经附着在载体表面微生膜的过程中,通过有机物的吸附、氧向生物膜外侧的扩散以及在膜中所发生的生物氧化等作用,对污染物进行分解。现有技术公开了申请号为:CN201621093967.X的一种新型生物填料,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绳外侧设有紧固层,所述紧固层外侧设有支撑体和纤维体,所述紧固层是由多股绳以同向螺旋旋绕中心绳而成,所述紧固层由10股绳拧成,所述支撑体与紧固层交错成编织交错排列,所述支撑体与纤维体同向,所述支撑体与纤维体条数相同,但是该现有技术在使用时生物填料长期浸泡在水中,容易分解有害物质,对微生物造成影响,导致微生物亲和力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生物填料,以解决现有在在使用时生物填料长期浸泡在水中,容易分解有害物质,对微生物造成影响,导致微生物亲和力降低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新型生物填料,其结构包括吸附圈、纤维体、支撑块、紧固圈、内培养空管、培养空管、中心绳套、波形软面,所述吸附圈与纤维体为一体化结构,所述纤维体与波形软面为一体化结构,所述纤维体内侧设有紧固圈,所述内培养空管内侧设有支撑块且设有12个,所述内培养空管与紧固圈为一体化结构,所述内培养空管设于培养空管内侧,所述支撑块与紧固圈为一体化结构,所述中心绳套为六边形结构并且设于内培养空管内侧,所述支撑块设于紧固圈内侧,所述纤维体包括内软层、弹性层、微生物贴附层、纤维圈、模体、下微生物贴附层、微生物亲和层、下弹性层,所述微生物贴附层设于纤维圈下端,所述弹性层安装于模体内侧,所述内软层与下弹性层在同一中心线上,所述下微生物贴附层设于模体内侧并且与微生物亲和层在同一中心线上,所述模体为长方体结构。进一步地,所述紧固圈与内培养空管为一体化结构,所述中心绳套设于培养空管内侧。进一步地,:所述紧固圈与中心绳套为一体化结构,所述内培养空管设有六个。进一步地,所述紧固圈设有纤维体内侧,所述纤维体通过紧固圈与内培养空管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培养空管设于微生物亲和层下端,所述模体与波形软面为一体化结构。进一步地,所述模体使用优质的乙丙共聚材料,长时间浸泡在废水不会降解,也不会对微生物有毒害作用。进一步地,所述紧固圈使用软性橡胶材质,具有柔软性强且对装置具有支撑不易造成变形的效果。有益效果本技术一种新型生物填料,在结构上设置了纤维体,且装置中的内软层具有较强的柔软性,然后装置中的模体使用乙丙共聚材料,不会对微生物造成伤害,且底部设有微生物亲和层具有加强微生物对装置的亲和力,加快培养速度,从而加强了装置的实用性。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图1为本技术一种新型生物填料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新型生物填料的纤维体剖面结构示意图。图中:吸附圈-1、纤维体-2、支撑块-3、紧固圈-4、内培养空管-5、培养空管-6、中心绳套-7、波形软面-8、内软层-201、弹性层-202、微生物贴附层-203、纤维圈-204、模体-205、下微生物贴附层-206、微生物亲和层-207、下弹性层-208。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请参阅图1、图2,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生物填料技术方案:其结构包括吸附圈1、纤维体2、支撑块3、紧固圈4、内培养空管5、培养空管6、中心绳套7、波形软面8,所述吸附圈1与纤维体2为一体化结构,所述纤维体2与波形软面8为一体化结构,所述纤维体2内侧设有紧固圈4,所述内培养空管5内侧设有支撑块3且设有12个,所述内培养空管5与紧固圈4为一体化结构,所述内培养空管5设于培养空管6内侧,所述支撑块3与紧固圈4为一体化结构,所述中心绳套7为六边形结构并且设于内培养空管5内侧,所述支撑块3设于紧固圈4内侧,所述纤维体2包括内软层201、弹性层202、微生物贴附层203、纤维圈204、模体205、下微生物贴附层206、微生物亲和层207、下弹性层208,所述微生物贴附层203设于纤维圈204下端,所述弹性层202安装于模体205内侧,所述内软层201与下弹性层208在同一中心线上,所述下微生物贴附层206设于模体205内侧并且与微生物亲和层207在同一中心线上,所述模体205为长方体结构,所述紧固圈4与内培养空管5为一体化结构,所述中心绳套7设于培养空管6内侧,:所述紧固圈4与中心绳套7为一体化结构,所述内培养空管5设有六个,所述紧固圈4设有纤维体2内侧,所述纤维体2通过紧固圈4与内培养空管5相连接,所述培养空管6设于微生物亲和层207下端,所述模体205与波形软面8为一体化结构,所述模体205使用优质的乙丙共聚材料,长时间浸泡在废水不会降解,也不会对微生物有毒害作用,所述紧固圈4使用软性橡胶材质,具有柔软性强且对装置具有支撑不易造成变形的效果。本专利所说的模体205立体弹性填料,多孔悬浮球填料且长时间浸泡在废水不会降解,也不会对微生物有毒害作用,所述纤维体204的硝化效率至少为600gTN/m3·d,纤维体的BOD5氧化效率至少为10000gCOD/m3·d在进行使用时装置通过模体205对装置内部材料进行保护,不溶解于水,接着通过微生物亲和层207对微生物进行聚集,然后通过下微生物贴附层206和微生物贴附层203的作用对生物进行贴附培养,接着弹性层202与下弹性层208加强装置的柔软性,且中心绳套7对装置与装置之间进行连接作用。本技术解决了在在使用时生物填料长期浸泡在水中,容易分解有害物质,对微生物造成影响,导致微生物亲和力降低的问题,本技术通过上述部件的互相组合,在结构上设置了纤维体,且装置中的内软层具有较强的柔软性,然后装置中的模体使用乙丙共聚材料,不会对微生物造成伤害,且底部设有微生物亲和层具有加强微生物对装置的亲和力,加快培养速度,从而加强了装置的实用性,具体如下所述:所述纤维体2包括内软层201、弹性层202、微生物贴附层203、纤维圈204、模体205、下微生物贴附层206、微生物亲和层207、下弹性层208,所述微生物贴附层203设于纤维圈204下端,所述弹性层202安装于模体205内侧,所述内软层201与下弹性层208在同一中心线上,所述下微生物贴附层206设于模体205内侧并且与微生物亲和层207在同一中心线上,所述模体205为长方体结构。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生物填料,其特征在于:其结构包括吸附圈(1)、纤维体(2)、支撑块(3)、紧固圈(4)、内培养空管(5)、培养空管(6)、中心绳套(7)、波形软面(8),所述吸附圈(1)与纤维体(2)为一体化结构,所述纤维体(2)与波形软面(8)为一体化结构,所述纤维体(2)内侧设有紧固圈(4),所述内培养空管(5)内侧设有支撑块(3)且设有12个,所述内培养空管(5)与紧固圈(4)为一体化结构,所述内培养空管(5)设于培养空管(6)内侧,所述支撑块(3)与紧固圈(4)为一体化结构,所述中心绳套(7)为六边形结构并且设于内培养空管(5)内侧,所述支撑块(3)设于紧固圈(4)内侧,所述纤维体(2)包括内软层(201)、弹性层(202)、微生物贴附层(203)、纤维圈(204)、模体(205)、下微生物贴附层(206)、微生物亲和层(207)、下弹性层(208),所述微生物贴附层(203)设于纤维圈(204)下端,所述弹性层(202)安装于模体(205)内侧,所述内软层(201)与下弹性层(208)在同一中心线上,所述下微生物贴附层(206)设于模体(205)内侧并且与微生物亲和层(207)在同一中心线上,所述模体(205)为长方体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生物填料,其特征在于:其结构包括吸附圈(1)、纤维体(2)、支撑块(3)、紧固圈(4)、内培养空管(5)、培养空管(6)、中心绳套(7)、波形软面(8),所述吸附圈(1)与纤维体(2)为一体化结构,所述纤维体(2)与波形软面(8)为一体化结构,所述纤维体(2)内侧设有紧固圈(4),所述内培养空管(5)内侧设有支撑块(3)且设有12个,所述内培养空管(5)与紧固圈(4)为一体化结构,所述内培养空管(5)设于培养空管(6)内侧,所述支撑块(3)与紧固圈(4)为一体化结构,所述中心绳套(7)为六边形结构并且设于内培养空管(5)内侧,所述支撑块(3)设于紧固圈(4)内侧,所述纤维体(2)包括内软层(201)、弹性层(202)、微生物贴附层(203)、纤维圈(204)、模体(205)、下微生物贴附层(206)、微生物亲和层(207)、下弹性层(208),所述微生物贴附层(203)设于纤维圈(20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为扬
申请(专利权)人:泉州品创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