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的缓冲接冰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399758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10 05: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改进的缓冲接冰器。本改进的缓冲接冰器,包括机壳,机壳包括上部的直筒和下部的锥筒,直筒的侧部连通进冰管,直筒的顶部穿入排气管,排气管的外端口上罩设挡冰网罩,进冰管的内端口衔接设置螺旋滑梯板,螺旋滑梯板设置在壳体内壁与排气管之间,螺旋滑梯板上设置若干导滑凸棱,导滑凸棱与螺旋滑梯板呈同步螺旋延伸,相邻导滑凸棱之间开通若干沥水通槽,沥水通槽呈条形体,沥水通槽与导滑凸棱相平行设置,锥筒的底口为出冰口,螺旋滑梯板的底端设置投冰斜板,投冰斜板的下方衔接上述出冰口。本改进的缓冲接冰器通过增设螺旋轨道,并在螺旋轨道上凸设棱体,既能实现对片冰直行惯性卸除,又能提高片冰导滑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改进的缓冲接冰器
本技术属于机械
,涉及一种送冰设备,特别是一种改进的缓冲接冰器。
技术介绍
在冰体运送领域中,通常采用风压对冰体进行吹送运输,由此减少运送过程中对冰体的损耗。但在接冰时,存在因气体输送出来的冰有很大的冲击力,在接冰操作中易造成人员伤害和物品破坏,由此需要连接缓冲器设备。但现有的缓冲器设备通常采用直接阻挡的卸力方式,即冰体直接对设备进行撞击,由此不仅对设备产生损坏,另一方面在撞击中容易将冰体撞碎,破坏片冰产品的形态,影响成品的规格。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通过增设螺旋轨道,并在螺旋轨道上凸设棱体,既能实现对片冰直行惯性卸除,又能提高片冰导滑效果的改进的缓冲接冰器。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改进的缓冲接冰器,包括机壳,所述机壳包括上部的直筒和下部的锥筒,所述直筒的侧部连通进冰管,所述直筒的顶部穿入排气管,所述排气管的外端口上罩设挡冰网罩,所述进冰管的内端口衔接设置螺旋滑梯板,所述螺旋滑梯板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壁与排气管之间,所述螺旋滑梯板上设置若干导滑凸棱,所述导滑凸棱与所述螺旋滑梯板呈同步螺旋延伸,相邻所述导滑凸棱之间开通若干沥水通槽,所述沥水通槽呈条形体,所述沥水通槽与所述导滑凸棱相平行设置,所述锥筒的底口为出冰口,所述螺旋滑梯板的底端设置投冰斜板,所述投冰斜板的下方衔接上述出冰口。通过排气管将送冰风压从上方排泄,以泄压便于冰体下落。通过挡冰网罩阻挡风压携带的碎冰由排气管喷出。通过螺旋滑梯板逐步卸除冰体的直线飞行惯性,避免冰体对机壳内壁的直接冲撞。通过设置若干导滑凸棱以减少片冰与螺旋滑梯板的接触面积,由此既能减少摩擦力,又能避免发生水汽凝结粘连现象。通过若干沥水通槽能将螺旋滑梯板上的冰水尽快排出,保持干燥状态以避免发生水汽凝结粘连现象,防止排冰堵塞发生。本改进的缓冲接冰器的运作方法:片冰通过风压由进冰管吹入机壳的直筒中,片冰顺着螺旋滑梯板导向下滑,通过螺旋转向逐步将片冰的直行惯性卸除,利于片冰进行缓冲下落,避免片冰的直接撞击伤人损物,最终片冰由下方的出冰口落出。在上述的改进的缓冲接冰器中,所述进冰管包括相衔接的直行管口和弯弧导管,所述直行管口由直筒的圆壁切线方向伸出,所述弯弧导管包围直筒圆壁外周并逐渐切入。通过直行管口便于与送冰管道相连接。通过弯弧导管便于将直线飞行的片冰缓冲导入直筒内腔。在上述的改进的缓冲接冰器中,所述排气管的底端向下延伸使其底端口位于所述锥筒的内腔中。排气管的伸入长度大于直筒的长度,由此有效避免直筒内导滑的冰体由排气管溅出。在上述的改进的缓冲接冰器中,所述导滑凸棱的截面为半圆弧型或者三角形。通过半圆弧型或者三角形与片冰形成线接触,一则减少摩擦阻力,二则避免接触面积过大而发生水汽凝结粘连。在上述的改进的缓冲接冰器中,所述导滑凸棱的宽度为8mm~16mm。在上述的改进的缓冲接冰器中,相邻所述导滑凸棱的间距为30mm~60m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改进的缓冲接冰器具有以下优点:1、通过增设螺旋轨道,实现对片冰直行惯性卸除,由此使得冰体进入后避免直接冲撞,有效避免伤人损物的危险,同时也对冰体的形态进行保护,防止其因撞击而破碎。2、在螺旋轨道上凸设棱体,将片冰与轨道的面接触改进为线接触,增加接触面的空隙,既能减小阻力,提高片冰导滑效果,又能防止水汽粘合现象导致的道路堵塞不畅。3、利用沥水通槽能够及时将水汽排出,保持轨道的干燥状态,进一步避免水汽粘合现象发生,保障片冰的顺畅排出。附图说明图1是本改进的缓冲接冰器的内部结构图。图2是本改进的缓冲接冰器的外部结构图。图中,1、机壳;2、进冰管;3、排气管;4、挡冰网罩;5、螺旋滑梯板;6、导滑凸棱;7、投冰斜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本改进的缓冲接冰器,包括机壳1,机壳1包括上部的直筒和下部的锥筒,直筒的侧部连通进冰管2,直筒的顶部穿入排气管3,排气管3的外端口上罩设挡冰网罩4,进冰管2的内端口衔接设置螺旋滑梯板5,螺旋滑梯板5设置在壳体内壁与排气管3之间,螺旋滑梯板5上设置若干导滑凸棱6,导滑凸棱6与螺旋滑梯板5呈同步螺旋延伸,相邻导滑凸棱6之间开通若干沥水通槽,沥水通槽呈条形体,沥水通槽与导滑凸棱6相平行设置,锥筒的底口为出冰口,螺旋滑梯板5的底端设置投冰斜板7,投冰斜板7的下方衔接上述出冰口。通过排气管3将送冰风压从上方排泄,以泄压便于冰体下落。通过挡冰网罩4阻挡风压携带的碎冰由排气管3喷出。通过螺旋滑梯板5逐步卸除冰体的直线飞行惯性,避免冰体对机壳1内壁的直接冲撞。通过设置若干导滑凸棱6以减少片冰与螺旋滑梯板5的接触面积,由此既能减少摩擦力,又能避免发生水汽凝结粘连现象。通过若干沥水通槽能将螺旋滑梯板5上的冰水尽快排出,保持干燥状态以避免发生水汽凝结粘连现象,防止排冰堵塞发生。本改进的缓冲接冰器的运作方法:片冰通过风压由进冰管2吹入机壳1的直筒中,片冰顺着螺旋滑梯板5导向下滑,通过螺旋转向逐步将片冰的直行惯性卸除,利于片冰进行缓冲下落,避免片冰的直接撞击伤人损物,最终片冰由下方的出冰口落出。进冰管2包括相衔接的直行管口和弯弧导管,直行管口由直筒的圆壁切线方向伸出,弯弧导管包围直筒圆壁外周并逐渐切入。通过直行管口便于与送冰管道相连接。通过弯弧导管便于将直线飞行的片冰缓冲导入直筒内腔。排气管3的底端向下延伸使其底端口位于锥筒的内腔中。排气管3的伸入长度大于直筒的长度,由此有效避免直筒内导滑的冰体由排气管3溅出。导滑凸棱6的截面为半圆弧型或者三角形。通过半圆弧型或者三角形与片冰形成线接触,一则减少摩擦阻力,二则避免接触面积过大而发生水汽凝结粘连。导滑凸棱6的宽度为8mm~16mm。相邻导滑凸棱6的间距为30mm~60mm。本改进的缓冲接冰器具有以下优点:1、通过增设螺旋轨道,实现对片冰直行惯性卸除,由此使得冰体进入后避免直接冲撞,有效避免伤人损物的危险,同时也对冰体的形态进行保护,防止其因撞击而破碎。2、在螺旋轨道上凸设棱体,将片冰与轨道的面接触改进为线接触,增加接触面的空隙,既能减小阻力,提高片冰导滑效果,又能防止水汽粘合现象导致的道路堵塞不畅。3、利用沥水通槽能够及时将水汽排出,保持轨道的干燥状态,进一步避免水汽粘合现象发生,保障片冰的顺畅排出。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精神作举例说明。本技术所属
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机壳1;进冰管2;排气管3;挡冰网罩4;螺旋滑梯板5;导滑凸棱6;投冰斜板7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技术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技术精神相违背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改进的缓冲接冰器,包括机壳,所述机壳包括上部的直筒和下部的锥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筒的侧部连通进冰管,所述直筒的顶部穿入排气管,所述排气管的外端口上罩设挡冰网罩,所述进冰管的内端口衔接设置螺旋滑梯板,所述螺旋滑梯板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壁与排气管之间,所述螺旋滑梯板上设置若干导滑凸棱,所述导滑凸棱与所述螺旋滑梯板呈同步螺旋延伸,相邻所述导滑凸棱之间开通若干沥水通槽,所述沥水通槽呈条形体,所述沥水通槽与所述导滑凸棱相平行设置,所述锥筒的底口为出冰口,所述螺旋滑梯板的底端设置投冰斜板,所述投冰斜板的下方衔接上述出冰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进的缓冲接冰器,包括机壳,所述机壳包括上部的直筒和下部的锥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筒的侧部连通进冰管,所述直筒的顶部穿入排气管,所述排气管的外端口上罩设挡冰网罩,所述进冰管的内端口衔接设置螺旋滑梯板,所述螺旋滑梯板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壁与排气管之间,所述螺旋滑梯板上设置若干导滑凸棱,所述导滑凸棱与所述螺旋滑梯板呈同步螺旋延伸,相邻所述导滑凸棱之间开通若干沥水通槽,所述沥水通槽呈条形体,所述沥水通槽与所述导滑凸棱相平行设置,所述锥筒的底口为出冰口,所述螺旋滑梯板的底端设置投冰斜板,所述投冰斜板的下方衔接上述出冰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独孤勇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三友制冰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