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覃恒昌专利>正文

桐果脱粒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390 阅读:1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桐果脱粒机,有机壳、带齿滚筒、筛、传动系、支架及进出料口等,其特征是滚筒两端分别是直径不同的圆筒状,两圆筒部分间有锥面连接;靠入料口端滚筒的圆筒表面均匀分布着交叉设置的4行长齿和4行短齿;四块齿板纵向均布在滚筒的其它表面,每块齿板上有两行长齿、一行短齿;机壳上部有加水管路。(*该技术在200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桐果脱粒机械领域。在现有的脱粒机械中,极少适合于桐果脱粒,桐果产区大量破壳脱粒的工作仍主要靠手工进行。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主要用于桐果脱粒、兼有切蔓、切片等功能的脱粒机,并且要求其工作可靠、效率高、机子结构简单、制造和运行成本都不高。本技术以如下方式实现其目的滚筒两端分别是直径不同的圆筒状,两圆筒部分间有锥面连接;靠入料口一端滚筒的圆筒表面上均匀分布着交叉设置的4行长齿和4行短齿,长齿高为33-37mm;短齿高13-17mm,齿距均是28-32mm;四块齿板纵向均布在滚筒的其它表面,每块齿板上有两行长齿、一行短齿,长齿间距为28-32mm,齿高23-27mm,短齿高13-17mm,机壳上部有加水管路。本技术的桐果脱粒机对干、湿、半干的桐果都可以脱粒,用脚踏作动力时每小时可脱出桐果粒30kg左右,用电动时(电机功率1.5KW)每小时可脱出果粒约100kg。当齿板的齿采用硬齿时,果粒中约有5-7%尚未脱尽包衣壳,果仁硬壳破裂的约占果粒总数的5%;齿板的齿采用钢丝制作时,果粒中约有2-3%尚未脱尽包衣壳,果仁硬壳破裂的约占果粒总数的1-2%。当需将本脱粒机用于切蔓或切片时,可将四块齿板换为四块专用刀片即可,实现了一机多用。且本机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工作可靠,效率高,利于推广应用。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技术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桐果脱粒机的装配示意图。图2是图1中滚筒的A-A剖面图。图3是图1中滚筒的B-B剖面图。滚筒4通过轴12和轴承支承于机架2上,其两端是直径不同的圆筒形,两圆筒的连接带呈锥形。靠进料口10一端滚筒的圆筒形表面上均匀分布着交叉设置的4行长齿11和4行短齿21,长齿高为33-37mm,短齿高13-17mm,各行中的齿距均是28-32mm;在滚筒的其余表面,纵向均匀地安装着四块与轴12平行的齿板5,每块齿板上有两行长齿6,一行短齿7,长齿间距28-32mm,齿高23-27mm,短齿插花式位于两长齿之间,齿高13-17mm。滚筒下方有半圆筒形条筛5,筛条间距8-12mm,长齿尖到机壳8的内壁及筛面间的距离均为13-17mm。各齿在滚筒表面上呈螺旋形分布。轴12的两端分别装有皮带轮1、平衡轮3和小链轮13,皮带轮可通过皮带连接电动机,小链轮则通过链条14、大链轮16、偏心轮18、偏心钉17、拉杆19与踏板20相连。在机壳上部有加水管路9。进行脱粒时,带壳桐果由进料口10进入机内,首先被随滚筒转动的齿11和齿21所穿孔、击打,由于齿在滚筒表面呈螺旋形分布,桐果逐渐从图1设备的右方被推向左方,行进途中继续被打击、破裂、剥离,由于机壳下方有筛20,脱了壳的桐果在筛上流向机体左部,由在机体左方下部的果粒流槽流出,碎壳从筛下碎壳流槽排出(该二流槽图中未示出)。由于滚筒形状及齿的设置合理,桐果脱粒效果好,由脱粒机出来的果粒只有小于5%的还带有包衣壳,在碎壳中所混有的桐果粒基本都是直径小于10mm的不饱满果粒。在机壳上半部前方左侧设有备用原料入口,以备在本机用于切蔓和切片时在此塞入被切原料(此入口在图上亦未示出)。对于干和半干桐果不需加水即可进行脱粒;而当需脱粒的是湿桐果时,由于破碎物中的碎细物料会影响破碎和筛分效果、甚至会妨碍脱粒的继续进行,因此脱粒时需要通过加水管路9向机内加入清水,以助于冲洗碎细物料,使脱粒能继续顺利进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桐果脱粒机,有机壳、带齿滚筒、筛、传动系、支架及进出料口等,其特征是滚筒两端分别是直径不同的圆筒状,两圆筒部分间有锥面连接;靠入料口端滚筒的圆筒表面均匀分布着交叉设置的4行长齿和4行短齿;四块齿板纵向均布在滚筒的其它表面,每块齿板上有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覃恒昌
申请(专利权)人:覃恒昌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