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LC的智能给水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375025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08 07: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供水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基于PLC的智能给水设备,包括:底座、PLC控制柜、稳流补偿罐、泵机;底座为矩形板状结构;PLC控制柜设置在底座的上侧,且PLC控制柜与底座通过螺栓贯穿橡胶垫相连接;稳流补偿罐设置在底座的上侧,且稳流补偿罐与底座通过固定架利用螺栓相固定;泵机设置在稳流补偿罐的一侧,且泵机与稳流补偿罐通过第一管道利用法兰相连接;第一塑管设置在泵机控制器的侧部;出水管道设置在泵机的一侧,且出水管道与泵机通过第二管道相连接;通过结构上的改进,该设备具有振动及噪音较低,对环境影响较小,设备结构紧凑且布线美观,设备移动及固定方便优点,从而有效的解决了现有装置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PLC的智能给水设备
本技术涉及供水设备
,尤其涉及基于PLC的智能给水设备。
技术介绍
智能给水设备是通过微机控制变频调速来实现水箱供水设备供水。先设定用水点工作压力,并监测市政管网压力,压力低时自动调节水泵转速提高压力,并控制水泵以一恒定转速运行进行水箱供水设备供水。当用水量增加时转速提高,当用水量减少时转速降低,时刻保证用户的用水压力恒定,但是现有的智能给水设备具有以下几点不足:1.设备运行时噪音及振动较大,影响周围环境;2.现有的智能给水设备布线多为直接布线,线束外露杂乱,整体结构松散;3.现有的智能给水设备的载体多为固定框架,其移动安装不够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基于PLC的智能给水设备,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设备运行时噪音及振动较大,影响周围环境;布线多为直接布线,导致线束容易损坏且杂乱;载体多为固定框架,其移动不够方便的问题和不足。本技术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方案所达成:基于PLC的智能给水设备,包括:底座、PLC控制柜、橡胶垫、万向轮、脚杯、稳流补偿罐、泵机、第一管道、第一电磁阀、泵机控制器、第一塑管、出水管道、第二管道、第二电磁阀、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基于PLC的智能给水设备,包括:底座(1)、PLC控制柜(2)、橡胶垫(3)、万向轮(4)、脚杯(5)、稳流补偿罐(6)、泵机(7)、第一管道(8)、第一电磁阀(9)、泵机控制器(10)、第一塑管(11)、出水管道(12)、第二管道(13)、第二电磁阀(14)、第二塑管(15)、压力补偿罐(16)、压力管道(17)、固定架(601)、真空抑制器(602)、进水口(603);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为矩形板状结构;所述PLC控制柜(2)设置在底座(1)的上侧,且PLC控制柜(2)与底座(1)通过螺栓贯穿橡胶垫(3)相连接;所述万向轮(4)设置在底座(1)的下侧,且万向轮(4)与底座(1)通...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PLC的智能给水设备,包括:底座(1)、PLC控制柜(2)、橡胶垫(3)、万向轮(4)、脚杯(5)、稳流补偿罐(6)、泵机(7)、第一管道(8)、第一电磁阀(9)、泵机控制器(10)、第一塑管(11)、出水管道(12)、第二管道(13)、第二电磁阀(14)、第二塑管(15)、压力补偿罐(16)、压力管道(17)、固定架(601)、真空抑制器(602)、进水口(603);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为矩形板状结构;所述PLC控制柜(2)设置在底座(1)的上侧,且PLC控制柜(2)与底座(1)通过螺栓贯穿橡胶垫(3)相连接;所述万向轮(4)设置在底座(1)的下侧,且万向轮(4)与底座(1)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所述脚杯(5)设置在底座(1)的下侧,且脚杯(5)与底座(1)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所述稳流补偿罐(6)设置在底座(1)的上侧,且稳流补偿罐(6)与底座(1)通过固定架(601)利用螺栓相固定;所述泵机(7)设置在稳流补偿罐(6)的一侧,且泵机(7)与稳流补偿罐(6)通过第一管道(8)利用法兰相连接;所述第一电磁阀(9)设置在第一管道(8)的中部,且第一电磁阀(9)与第一管道(8)通过法兰相连接;所述泵机控制器(10)设置在泵机(7)的一侧,且泵机控制器(10)与泵机(7)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一塑管(11)设置在泵机控制器(10)的侧部;所述出水管道(12)设置在泵机(7)的一侧,且出水管道(12)与泵机(7)通过第二管道(13)相连接;所述第二电磁阀(14)设置在第二管道(13)的中部,且第二电磁阀(14)与第二管道(13)通过法兰相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宁涣昌刘洪涛任江宣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二局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