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设备及其背光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339602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07 13:00
显示设备包含显示面板及设置于显示面板下方的背光模块。显示面板具有显示区及围绕显示区的遮光层。背光模块包含多个光源、对应多个光源设置的反射片、设置于多个光源及反射片上方的光学调控膜、夹设于反射片及光学调控膜之间的扩散材料层及迭设于光学调控膜相背于扩散材料层的一侧的扩散板,其中光学调控膜具有多个出光结构且夹设于扩散板及扩散材料层之间,且扩散材料层具有穿透率为65%~85%。

Display device and backlight module thereof

The display device comprises a display panel and a backlight module arranged below the display panel. The display panel has a display area and a shading layer around the display area. The backlight module consists of a plurality of light sources, reflectors corresponding to a plurality of light sources, an optical control film arranged above a plurality of light sources and reflectors, a diffusion material layer sandwiched between the reflector and the optical control film, and a diffusion plate overlapped on one side of the optical control film opposite the diffusion material layer, in which the optical control film has many. The light output structure is sandwiched between the diffusion plate and the diffusion material layer, and the penetration rate of the diffusion material layer is 65%-85%.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显示设备及其背光模块
本专利技术一般系关于一种显示设备及其背光模块,具体而言,本专利技术系关于一种薄型化设计降低光学调控膜变形可能性的显示设备及其背光模块。
技术介绍
随着消费者的喜好及需求提升,显示设备的薄型化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而背光模块为显示设备薄型化时主要厚度缩减的目标之一。背光模块因为需要混光空间,通常在光学膜片的上方及下方保持大于1mm的空气间隙,当散热不佳或其他原因,会使光学膜片局部变形弯折(waving),造成显示光学品味不一致的影响,而在背光模块进行薄型化时,使光学膜片局部变形弯折影响加剧,也严重限制背光模块薄型化的可能性。因此,如何在显示设备薄型化的同时保有一定的光学品味为研发的重点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其借由穿透率为65%~85%的扩散材料层夹设于反射片及光学调控膜之间,在实现薄型化设计的同时保有一定的光学品味。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其将光学调控膜夹设于扩散板及穿透率为65%~85%的扩散材料层之间,以降低光学调控膜上方及下方的空气层间隙,有效防止光学调控膜变形弯折。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其将多个光源设置于反射片的多个光源孔中,有效促进背光模块的薄型化及提升光学膜片的支撑性。于一实施例,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其包含多个光源、反射片、光学调控膜、扩散材料层及扩散板,其中反射片对应多个光源设置;光学调控膜设置于多个光源及反射片上方,光学调控膜具有多个出光结构;扩散材料层夹设于反射片及光学调控膜之间,扩散材料层具有穿透率为65%~85%;且扩散板迭设于光学调控膜相背于扩散材料层的一侧,以使光学调控膜夹设于扩散板及扩散材料层之间。于一实施例,反射片具有多个光源孔,且多个光源分别设置于多个光源孔中且实质未自多个光源孔突出。于一实施例,扩散材料层包含透明载板及扩散层,扩散层实质覆盖于反射片及多个光源孔上方,且扩散层为微结构层或扩散粒子层。于一实施例,扩散层至少设置于透明载板及反射片其中之一上。于一实施例,扩散层包含第一扩散部及第二扩散部,第一扩散部设置于透明载板上并对应覆盖于多个光源孔上方,且第二扩散部设置于反射片邻近光学调控膜的表面上。于一实施例,扩散材料层为多孔隙材料层。于一实施例,扩散材料层的穿透率为70%~80%。于一实施例,扩散材料层的厚度不小于1mm。于一实施例,反射片包含载板及反射层,载板具有多个光源孔,反射层设置于载板上并伸入各多个光源孔以位于各多个光源孔的孔壁上。于一实施例,多个光源的各顶面与反射片的上表面实质共平面,且背光模块更包含胶层,填充于多个光源孔中并位于各多个光源孔的孔壁与对应的光源之间。于一实施例,光学调控膜至少与扩散材料层及扩散板其中之一胶合,且扩散材料层与光学调控膜的胶合点或光学调控膜与扩散板的胶合点系在多个光源于光学调控膜的垂直投影范围外。于一实施例,扩散材料层与光学调控膜的胶合点以及光学调控膜与扩散板的胶合点于光学调控膜的垂直投影彼此不重迭。于一实施例,光学调控膜至少与扩散材料层及扩散板其中之一局部胶合,并于非胶合区形成空气层间隙,且空气层间隙小于0.5mm。于一实施例,扩散材料层与反射片胶合,且扩散材料层与反射片的胶合点系在多个光源于扩散材料层的垂直投影范围外。于一实施例,该光调控膜的多个出光结构为周期性设置的多个通孔。于另一实施例,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显示设备,其包含显示面板及上述的背光模块,其中显示面板具有显示区及遮光层,遮光层围绕显示区,且背光模块设置于显示面板下方。于一实施例,光学调控膜于显示面板的垂直投影范围与显示区实质重合或完全超出显示区。于一实施例,背光模块更包含侧反射层,其中侧反射层至少设置于扩散材料层邻接光学调控膜及反射片的侧边。于一实施例,侧反射层于显示面板的垂直投影面积至少有50%是位于显示区外。相较于习知技术,本专利技术的背光模块借由光学膜片层层相迭紧密设置,有助于实现薄型化设计,并防止光学调控膜变形弯折,提升光学品味。再者,本专利技术的背光模块将多个光源设置于反射片的多个光源孔中,进一步促进背光模块的薄型化。此外,本专利技术的显示设备借由穿透率为65%~85%的扩散材料层,可使扩散材料层侧边的反射层于显示面板的垂直投影面积至少有50%是位于显示区外,提升显示区边缘的亮度并有利于窄边框设计。附图说明图1A及图1B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爆炸示意图及剖面示意图。图2A及图2B为本专利技术的背光模块的变化实施例的示意图。图3A及图3B为本专利技术的背光模块的不同实施例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图5A至图5C为本专利技术的背光模块的变化实施例的示意图。图6a~图6r为本专利技术的背光模块使用不同扩散材料层的模拟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显示设备的剖面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1显示设备10背光模块110光源112光源板120反射片122光源孔124载板126反射层130光学调控膜132出光结构134反射面140扩散材料层142透明载板144扩散层144a第一扩散部144b第二扩散部150扩散板162胶层164、166、168胶合点172、174、176空气层间隙180侧反射层20显示面板210显示区220遮光层30光学膜片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薄型化设计降低光学调控膜变形可能性的显示设备及其背光模块。于后,参考图式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显示设备及其背光模块的细节。如图1A及图1B所示,于一实施例,背光模块10包含多个光源110、反射片120、光学调控膜130、扩散材料层140及扩散板150。反射片120对应多个光源110设置。光学调控膜130设置于多个光源110及反射片120上方,且光学调控膜130具有多个出光结构132。扩散材料层140夹设于反射片120及光学调控膜130之间,且扩散材料层140具有穿透率为65%~85%,且穿透率更佳为70%~80%。扩散板150迭设于光学调控膜130相背于扩散材料层140的一侧,以使光学调控膜130夹设于扩散板150及扩散材料层140之间。具体而言,于一实施例,多个光源110较佳成行列矩阵分布整合于光源板112上,以形成光源单元。举例而言,多个光源110较佳为发光二极管(LED),且光源板112较佳为软性印刷电路板或基板。于此实施例,多个光源110较佳顶面发光的发光二极管,且发光二极管的底面连接光源板112。于一实施例,反射片120较佳为发泡材料反射片,且反射片120具有多个光源孔122。举例而言,反射片120可为微发泡聚对苯二甲酸乙酯(MicroCellular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MCPET),其系采用PET为基材来进行发泡制程,优点在于光反射特性佳、轻巧、抗落下冲击、能承受高温(例如在160℃下仍能保持形状)等,且可利用加工处理形成多个光源孔122。于另一实施例,如图2A所示,反射片120可包含载板124及反射层126。载板124具有多个光源孔122,反射层126设置于载板124上且较佳伸入各光源孔122以位于各光源孔122的孔壁上。举例而言,载板124可为塑料材质制成,且反射层126可为涂布于载板124表面及光源孔122孔壁的反射涂层,或贴附于载板124表面及光源孔122孔壁的反射膜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多个光源;一反射片,对应该多个光源设置;一光学调控膜,设置于该多个光源及该反射片上方,该光学调控膜具有多个出光结构;一扩散材料层,夹设于该反射片及该光学调控膜之间,该扩散材料层具有一穿透率为65%~85%;以及一扩散板,迭设于该光学调控膜相背于该扩散材料层的一侧,以使该光学调控膜夹设于该扩散板及该扩散材料层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2.23 TW 1071062071.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多个光源;一反射片,对应该多个光源设置;一光学调控膜,设置于该多个光源及该反射片上方,该光学调控膜具有多个出光结构;一扩散材料层,夹设于该反射片及该光学调控膜之间,该扩散材料层具有一穿透率为65%~85%;以及一扩散板,迭设于该光学调控膜相背于该扩散材料层的一侧,以使该光学调控膜夹设于该扩散板及该扩散材料层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反射片具有多个光源孔,且该多个光源分别设置于该多个光源孔中且未自该多个光源孔突出。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扩散材料层包含一透明载板及一扩散层,该扩散层覆盖于该反射片及该多个光源孔上方,且该扩散层为一微结构层或一扩散粒子层。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扩散层至少设置于该透明载板及该反射片其中之一上。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扩散层包含一第一扩散部及一第二扩散部,该第一扩散部设置于该透明载板上并对应覆盖于该多个光源孔上方,且该第二扩散部设置于该反射片邻近该光学调控膜的一表面上。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扩散材料层为一多孔隙材料层。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穿透率为70%~80%。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扩散材料层的厚度不小于1mm。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反射片包含一载板及一反射层,该载板具有该多个光源孔,该反射层设置于该载板上并伸入各该多个光源孔以位于各该多个光源孔的孔壁上。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各该多个光源的顶面与该反射片的上表面共平面,且该背光模块更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明伦徐明君陈政傳吴志刚
申请(专利权)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