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间隙火花塞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325200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03 13: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复间隙火花塞,包括:金属外壳;陶瓷绝缘体,金属外壳固定在陶瓷绝缘体中部;侧电极,侧电极设在金属外壳上;中心电极,中心电极设在陶瓷绝缘体上且中心电极的上端向上突出于陶瓷绝缘体的上表面,侧电极与中心电极互相间隔;第一中性电极,第一中性电极设在陶瓷绝缘体上且位于侧电极与中心电极之间,其中,第一中性电极与侧电极之间具有第一间隙,第一中性电极与中心电极之间具有第二间隙,第一间隙小于第二间隙且第一间隙的取值范围为大于0毫米且小于0.25毫米。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复间隙火花塞,间隙设置合理,可以延长复间隙火花塞使用寿命。

Multiple gap spark plug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multi-gap spark plug, which comprises a metal shell, a ceramic insulator and a metal shell fixed in the middle of the ceramic insulator, a side electrode and a side electrode arranged on the metal shell, a central electrode and a central electrode arranged on the ceramic insulator, and the upper end of the central electrode protrudes upward on the upper surface of the ceramic insulator. The first neutral electrode is located on the ceramic insulator and between the side electrode and the central electrode. The first neutral electrode has the first gap between the side electrode and the side electrode, the second gap between the first neutral electrode and the central electrode, and the first gap is less than the second gap. Gap and the value of the first gap is greater than 0 mm and less than 0.25 mm. According to the new type of spark plug with complex clearance, the clearance setting is reasonable, and the service life of the spark plug with multiple clearance can be prolong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复间隙火花塞
本技术涉及火花塞
,特别涉及一种复间隙火花塞。
技术介绍
火花塞是发动机的心脏。火花塞是将点火线圈(高压包)提供的高压电引入发动机气缸内产生电火花,点燃可燃气体燃料,用来推动活塞运动,从而让发动机运转。常见的火花塞由陶瓷绝缘体、中心电极、金属外壳及金属外壳上的侧电极、接线柱、内部电阻、密封垫圈等组成。火花塞金属外壳旋紧在发动机缸体上,发动机缸体连接汽车电瓶负极,火花塞金属外壳及金属外壳上的侧电极是负极,火花塞的中心电极是正极。高压电在火花塞侧电极和中心电极之间,产生电火花,击穿可燃气体燃料。火花塞的间隙指的是火花塞的正电极(中心电极)与负电极(侧电极)之间的最短距离,也是理论上放电的距离及路径。常见的火花塞间隙值在0.6毫米到1.5毫米之间。常见的火花塞有一个或多个侧电极,多个侧电极的火花塞是为了让多个侧电极轮流使用,从而延长火花塞的使用寿命。这种火花塞每工作一次,只能进行一次点火,每次点火都是一个电火花,由于一次点火的时间极短,一个电火花的能量发挥有限,难以保证燃烧效率。为了使火花塞的燃烧效率提高,创新的火花塞出现了复间隙多电火花的火花塞,例如本申请人的在先技术专利ZL201620658999.3,是两个电火花的火花塞。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申请人发现,火花塞的点火能量由点火线圈(高压包)提供的,通常的,在不改变点火线圈(高压包)的情况下,点火线圈(高压包)提供给火花塞的点火能量是固定的,能量不会凭空变多或变少。火花塞的点火电压和间隙大小密切相关,常见的火花塞间隙值在0.6毫米到1.5毫米之间。点火电压和火花塞正负极之间的间隙距离成正比,点火后发动机产生的扭矩和点火电压的大小成正比。间隙大则点火电压高,点火燃烧效果好,间隙小则点火电压低,点火燃烧效果差,而间隙设置过大,又会造成点火困难。所以火花塞的间隙必须根据具体的发动机有关特性参数匹配合适大小。复间隙火花塞也是同理。复间隙火花塞由于有2个或2个以上的间隙,间隙值的组合就变得多样,到底是大和小组合,还是大和大组合,还是小和小组合,不同的组合有不同的性能结果。间隙值过小,点火电压低,燃烧效果不好,间隙值过大,点火困难,不容易点火成功,即失火率高。特别的,复间隙设置不合理容易出现复间隙火花塞不容易点火成功,即使用寿命较短的不足。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间隙设置合理的复间隙火花塞,可以延长复间隙火花塞使用寿命。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复间隙火花塞,包括:金属外壳;陶瓷绝缘体,所述金属外壳固定在所述陶瓷绝缘体中部;侧电极,所述侧电极设在所述金属外壳上;中心电极,所述中心电极设在所述陶瓷绝缘体上且所述中心电极的上端向上突出于所述陶瓷绝缘体的上表面,所述侧电极与所述中心电极互相间隔;第一中性电极,所述第一中性电极设在所述陶瓷绝缘体上且位于所述侧电极与所述中心电极之间,其中,所述第一中性电极与所述侧电极之间具有第一间隙,所述第一中性电极与所述中心电极之间具有第二间隙,所述第一间隙小于所述第二间隙且所述第一间隙的取值范围为大于0毫米且小于0.25毫米。有利地,所述第一中性电极为金属电极或半导体电极。有利地,所述第一中性电极不与所述侧电极接触且所述第一中性电极不与所述中心电极接触。根据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一种复间隙火花塞,包括:金属外壳;陶瓷绝缘体,所述金属外壳固定在所述陶瓷绝缘体中部;侧电极,所述侧电极设在所述金属外壳上;中心电极,所述中心电极设在所述陶瓷绝缘体上且所述中心电极的上端向上突出于所述陶瓷绝缘体的上表面,所述侧电极与所述中心电极互相间隔;第二中性电极和第三中性电极,所述第二中性电极和所述第三中性电极互相间隔地设在所述陶瓷绝缘体上且位于所述侧电极与所述中心电极之间,其中,所述第二中性电极与所述侧电极相近且所述第二中性电极与所述侧电极之间具有第三间隙,所述第二中性电极与所述第三中性电极之间具有第四间隙,所述第三中性电极与所述中心电极相近且第三中性电极与所述中心电极之间具有第五间隙,所述第三间隙小于所述第四间隙且所述第三间隙小于所述第五间隙,所述第三间隙的取值范围为大于0毫米且小于0.25毫米。有利地,所述第二中性电极为金属电极或半导体电极,所述第三中性电极为金属电极或半导体电极。有利地,所述第二中性电极与所述第三中性电极互不接触,所述第二中性电极不与所述侧电极接触且所述第二中性电极不与所述中心电极接触,所述第三中性电极不与所述侧电极接触且所述第三中性电极不与所述中心电极接触。根据本技术又一实施例的一种复间隙火花塞,包括:金属外壳;陶瓷绝缘体,所述金属外壳固定在所述陶瓷绝缘体中部;侧电极,所述侧电极设在所述金属外壳上;中心电极,所述中心电极设在所述陶瓷绝缘体上且所述中心电极的上端向上突出于所述陶瓷绝缘体的上表面,所述侧电极与所述中心电极互相间隔;第四中性电极,所述第四中性电极设在所述陶瓷绝缘体上且位于所述侧电极与所述中心电极之间,其中,所述第四中性电极与所述侧电极之间具有第六间隙,所述第四中性电极与所述中心电极之间具有第七间隙,所述第七间隙小于所述第六间隙且所述第七间隙的取值范围为大于0毫米且小于0.25毫米。有利地,所述第四中性电极为金属电极或半导体电极。有利地,所述第四中性电极不与所述侧电极接触且所述第四中性电极不与所述中心电极接触。根据本技术再一实施例的一种复间隙火花塞,包括:金属外壳;陶瓷绝缘体,所述金属外壳固定在所述陶瓷绝缘体中部;侧电极,所述侧电极设在所述金属外壳上;中心电极,所述中心电极设在所述陶瓷绝缘体上且所述中心电极的上端向上突出于所述陶瓷绝缘体的上表面,所述侧电极与所述中心电极互相间隔;第五中性电极和第六中性电极,所述第五中性电极和第六中性电极互相间隔地设在所述陶瓷绝缘体上且位于所述侧电极与所述中心电极之间,其中,所述第五中性电极与所述中心电极相近且第五中性电极与所述中心电极之间具有第八间隙,所述第五中性电极与所述第六中性电极之间具有第九间隙,所述第六中性电极与所述侧电极相近且所述第六中性电极与所述侧电极之间具有第十间隙,所述第八间隙小于所述第九间隙且所述第八间隙小于所述第十间隙,所述第八间隙的取值范围为大于0毫米且小于0.25毫米。有利地,所述第五中性电极为金属电极或半导体电极,所述第六中性电极为金属电极或半导体电极。有利地,所述第五中性电极与所述第六中性电极互不接触,所述第五中性电极不与所述侧电极接触且所述第五中性电极不与所述中心电极接触,所述第六中性电极不与所述侧电极接触且所述第六中性电极不与所述中心电极接触。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图1是相关技术中的常见火花塞的示意图;图2是图1的俯视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复间隙火花塞的示意图;图4是图3的俯视图;图5是根据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复间隙火花塞的示意图;图6是图5的俯视图;图7是根据本技术又一实施例的复间隙火花塞的示意图;图8是图7的俯视图;图9是根据本技术再一实施例的复间隙火花塞的示意图;图10是图9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复间隙火花塞,其特征在于,包括:金属外壳;陶瓷绝缘体,所述金属外壳固定在所述陶瓷绝缘体中部;侧电极,所述侧电极设在所述金属外壳上;中心电极,所述中心电极设在所述陶瓷绝缘体上且所述中心电极的上端向上突出于所述陶瓷绝缘体的上表面,所述侧电极与所述中心电极互相间隔;第一中性电极,所述第一中性电极设在所述陶瓷绝缘体上且位于所述侧电极与所述中心电极之间,其中,所述第一中性电极与所述侧电极之间具有第一间隙,所述第一中性电极与所述中心电极之间具有第二间隙,所述第一间隙小于所述第二间隙且所述第一间隙的取值范围为大于0毫米且小于0.25毫米。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间隙火花塞,其特征在于,包括:金属外壳;陶瓷绝缘体,所述金属外壳固定在所述陶瓷绝缘体中部;侧电极,所述侧电极设在所述金属外壳上;中心电极,所述中心电极设在所述陶瓷绝缘体上且所述中心电极的上端向上突出于所述陶瓷绝缘体的上表面,所述侧电极与所述中心电极互相间隔;第一中性电极,所述第一中性电极设在所述陶瓷绝缘体上且位于所述侧电极与所述中心电极之间,其中,所述第一中性电极与所述侧电极之间具有第一间隙,所述第一中性电极与所述中心电极之间具有第二间隙,所述第一间隙小于所述第二间隙且所述第一间隙的取值范围为大于0毫米且小于0.25毫米。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间隙火花塞,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性电极为金属电极或半导体电极。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复间隙火花塞,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性电极不与所述侧电极接触且所述第一中性电极不与所述中心电极接触。4.一种复间隙火花塞,其特征在于,包括:金属外壳;陶瓷绝缘体,所述金属外壳固定在所述陶瓷绝缘体中部;侧电极,所述侧电极设在所述金属外壳上;中心电极,所述中心电极设在所述陶瓷绝缘体上且所述中心电极的上端向上突出于所述陶瓷绝缘体的上表面,所述侧电极与所述中心电极互相间隔;第二中性电极和第三中性电极,所述第二中性电极和所述第三中性电极互相间隔地设在所述陶瓷绝缘体上且位于所述侧电极与所述中心电极之间,其中,所述第二中性电极与所述侧电极相近且所述第二中性电极与所述侧电极之间具有第三间隙,所述第二中性电极与所述第三中性电极之间具有第四间隙,所述第三中性电极与所述中心电极相近且第三中性电极与所述中心电极之间具有第五间隙,所述第三间隙小于所述第四间隙且所述第三间隙小于所述第五间隙,所述第三间隙的取值范围为大于0毫米且小于0.25毫米。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间隙火花塞,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中性电极为金属电极或半导体电极,所述第三中性电极为金属电极或半导体电极。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复间隙火花塞,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中性电极与所述第三中性电极互不接触,所述第二中性电极不与所述侧电极接触且所述第二中性电极不与所述中心电极接触,所述第三中性电极不与所述侧电极接触且所述第三中性电极不与所述中心电极接触。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仁冲王楠张孝亮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极燃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