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的伞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3139 阅读:1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系一种伞骨之结构,系于主骨上设有固定式上巢及可滑动的下巢,内槽主骨枢接于中包头及上巢之间,内槽支骨枢接于下巢及内槽主骨中段处之间,内连系骨框接于中包头及内槽支骨外端之间,中槽主骨枢接于中包头及外包头之间,可挠中连系骨枢接于外包头及内槽主骨外端之间,固定套包住中槽主骨及挠性中连系骨中段处,外主骨连结于外包头而向外延伸,该内槽主骨为开口向上之__型骨杆,内槽支骨之外端呈分叉状以提供枢动所需之空间。(*该技术在200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系一种伞骨之改良结构,尤指一种加以改进的内槽主骨及内槽支骨之配合,使伞骨制造简易且使用时避免内连系骨与内槽主骨中包头产生卡掣的缺陷。如图5所示,习用的伞骨之内槽主骨A与内连系骨B分别枢接于中包头C上,内槽主骨A及内连系骨B的另外一端分别枢接于伞骨之内槽支骨E及上巢(图中未示)上,而且内槽主骨A之外端结合可挠中连系骨D。习用的内槽主骨A呈凵形,且该凵形开口向下,因此,当伞骨撑开时,内连系骨B靠向内槽主骨A,而且内连系骨B的枢接点嵌入内槽主骨A的凵形开口中。然而,使用中常因为枢接点的偏移无法顺利嵌入凵形开口中,造成伞骨尚未完全撑开以前,就被枢接点卡制住,形成使用的不便。另外,内槽主骨A必须结合可挠中连系骨D,所以必须在内槽主骨A的上表面挖孔加工,以利可挠中连系骨D结合。由于内槽主骨A规格基小,额外的加工比较麻烦,制造上甚觉不便。本专利技术人有鉴于此,乃致力研究改进,经再三试作,今终研制出一种伞骨之改良结构,确实克服上述缺点,使伞骨更具实用性。本技术之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种伞骨之改良结构,它包含一开口向上之凵形内槽主骨,配合中包头及内连系骨与中包头之枢接点均呈凵形向上开口之形状,使伞骨撑开时,内槽主骨之下缘被中包头引导嵌入中包头中与枢接点接触,达到顺利开伞之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伞骨之改良结构,它包含一内槽支骨,该内槽支骨枢接于伞骨下巢与内槽主骨中央处之间,于内槽主骨枢接处之内槽支骨呈分叉状,以梢枢接内槽主骨,因此,当枢动时,内槽主骨可在内槽支骨之分叉空间中移动。本技术提供一种伞骨之改良结构,其中该内槽主骨呈开口向上之凵形,其外端设以枢接梢供可挠中连系骨直接从上方嵌入凵型内槽主骨而简化制造手续。本技术之其他优点,可由以下列举之实施例配合附图加以说明。惟下述之实施例系用以说明本技术而非进行限制,举凡数目之变更。等效元件之置换,仍应隶属本技术之范畴。附图说明图1系一平面图,显示伞骨之展开结构。图2系一透视放大图,显示本技术之内槽主骨与中包头及内槽支骨之配合结构。图3系一放大剖视图,示出在开伞时,内槽主骨与内连系骨及中包头的配合接触之第一实施例。图4系一放大剖视图,示出在开伞时,内槽主骨与内连系骨及中包头的配合接触之第二实施例。图5系习用伞骨之部分透视图。如图1所示,伞骨100系子套合的内管、中管、外管等主骨上设以固定的上巢10及可滑动的下巢20,一内槽主骨30内端枢接于上巢10,外端枢接于中包头60,内连系骨50枢接于内槽支骨40及中包头60之间,中槽主骨70枢接于中包头60及外包头61之间,可挠中连系骨71连结于内槽主骨30与外包头61之间,以及外主骨80由外包头61结合向外伸出,另以一固定套90将中槽主骨70及可挠中连系骨71结合在一起。以上诸结构系与习用者近似,故仅简述至此。一般中包头60、内连系骨50均呈凵形开口向上之杆状,本技术之特征在内槽主骨30为一开口向上之凵型骨杆,内槽主骨30得配合中包头60及内连系骨50均呈开口向上状,因此,当伞骨撑开时,内槽主骨30被中包头60引导,得与内连系骨50接触,如图2所示。当内槽主骨30的规格与内连系骨50一致时,伞骨撑开则内槽主骨30之下缘恰座落于内连系骨50的上缘,形成强力支持状,如图3所示。当内槽主骨30的下缘制成弧状,如图4所示时,内槽主骨30的下缘抵于内连系骨50的枢接梢上。无论何种状况,当伞骨撑开时,内连系骨50的枢接点皆不致有无谓的卡掣情况发生。又如图2所示,本技术之内槽支骨40外端处设计成分叉状以枢接于内槽主骨30之中内处,所以当枢动时,该分叉状部分提供适当的空间,供内槽主骨30活动,不会互相抵触。由于内槽主骨30之开口向上,所以其外端上方结合可挠中连系骨71时,不必再做耳孔,制造及组合均十分简易,只要直接利用内槽主骨30内设一梢供中连系骨71钩合即可。本技术之上述设计除了确实克服习用伞骨的缺陷外,并且可适当用于各种两折伞、三折伞…等等之伞骨,所以极具实用性。而本技术之结构设计与习用者完全不同,故属首创。因此,本技术已符合专利法新颖性要求。权利要求1.一种伞骨之改良结构,系于伞骨上设有固定式上巢及可滑动的下巢,一内槽主骨枢接于中包头及上巢之间,一内槽支骨枢接于下巢及内槽主骨中段处之间,一内连系骨枢接于中包头及内槽支骨外端之间,一中槽主骨枢接于中包头及外包头之间,可挠中连系骨枢接于外包头及内槽主骨外端之间,一固定套包住中槽主骨及挠性连系骨中段,以及一外主骨连结于外包头而向外延伸,其特征在于内槽主骨为一凵型骨杆且凵型开口朝上,内槽主骨适当处设一梢供可挠中连系骨从上方结合,而且内槽支骨之外端呈分叉状以枢接于内槽主骨之中段处,提供枢动时所需之空间。专利摘要本技术系一种伞骨之结构,系于主骨上设有固定式上巢及可滑动的下巢,内槽主骨枢接于中包头及上巢之间,内槽支骨枢接于下巢及内槽主骨中段处之间,内连系骨框接于中包头及内槽支骨外端之间,中槽主骨枢接于中包头及外包头之间,可挠中连系骨枢接于外包头及内槽主骨外端之间,固定套包住中槽主骨及挠性中连系骨中段处,外主骨连结于外包头而向外延伸,该内槽主骨为开口向上之ㄩ型骨杆,内槽支骨之外端呈分叉状以提供枢动所需之空间。文档编号A45B19/10GK2070564SQ9020680公开日1991年2月6日 申请日期1990年5月19日 优先权日1990年5月19日专利技术者黄胜福 申请人:黄胜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伞骨之改良结构,系于伞骨上设有固定式上巢及可滑动的下巢,一内槽主骨枢接于中包头及上巢之间,一内槽支骨枢接于下巢及内槽主骨中段处之间,一内连系骨枢接于中包头及内槽支骨外端之间,一中槽主骨枢接于中包头及外包头之间,可挠中连系骨枢接于外包头及内槽主骨外端之间,一固定套包住中槽主骨及挠性连系骨中段,以及一外主骨连结于外包头而向外延伸,其特征在于:内槽主骨为一凵型骨杆且凵型开口朝上,内槽主骨适当处设一梢供可挠中连系骨从上方结合,而且内槽支骨之外端呈分叉状以枢接于内槽主骨之中段处,提供枢动时所需之空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胜福
申请(专利权)人:托斯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US[美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