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模块化楼盖板C类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312585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03 07: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底层模块化楼盖板C类板,属于建筑技术领域,底层模块化楼盖板C类板为矩形板,纵向外侧顶部为与上部纵墙连接的上部纵墙连接板,底部为与下部纵梁连接的下部纵梁连接板,二者平行且上下相对应;四分之一至六分之一宽度的板露在板外,露在板外的部分均分别开设若干均匀分布的弧形通风口;上部纵墙连接板的露在板外的部分形成上墙连接墙外施钉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安装操作显著简化,装配速度快,可以采用大部品总成装配,工业化程度更高,经济效果好,且避免了环境污染。尤其将隔声、保温层内嵌到板的内部,减少了大量现场作业,仅需在现场整板模块化施钉作业,成倍缩短工期。通过系列构造,使其具有良好的受力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底层模块化楼盖板C类板
本技术属于建筑
,特别是涉及一种底层模块化楼盖板C类板。
技术介绍
据统计,建筑业消耗了地球上大约50%的能源、42%的水资源、50%的材料和48%的耕地。造成生态失衡,产生了全球24%的空气污染、50%的温室效应、40%的水源污染和50%的氯氟烃等。绿色建筑在我国治理环境污染、节能减排、调整产业结构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过去我国在发展绿色建筑方面,只注重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而忽略了木结构绿色建筑。钢材、水泥、塑料的不可再生、不可持续性已经非常明显。现在发达国家已经公认木建筑以及利用农业废弃物加工的建材,是建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正确方向,然而我国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对于新型木建筑的广泛应用还存在着很多误区。为此,有必要针对木结构绿色建筑及其工业化进行系统性的研发,使我国建筑产业真正实现全过程的绿色、可循环、可持续。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钢结构墙板的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使用时间长、环保、可循环使用的底层模块化楼盖板,无需另外设置隔声、保温层,减少大量现场作业,同时保证加工工序简单,更保证其具有良好的受力性能。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底层模块化楼盖板C类板,底层模块化楼盖板C类板(3-3)由上部纵墙连接板(3-1-1)、侧向板间连接板(3-1-2)、顶面覆面板(3-1-3)、梁上板间连接板(3-1-4)、下部纵梁连接板(3-1-5)、底面覆面板(3-1-6)、后置附加梁板连接加强板(3-1-7)、边框梁(3-1-8)、板内搁栅(3-1-9)、上下连接加强横撑(3-1-10)、端部横撑(3-1-11)、板内横撑(3-1-12)、下部连接顶部施钉区(3-1-13)、弧形通风口(3-1-14)、封端板(3-1-15)、侧向板间连接施钉区(3-1-16)、梁上板间连接施钉区(3-1-17)、上墙连接墙外施钉区(3-1-18)、上墙连接墙内施钉区(3-1-19)和下部连接底部施钉区(3-1-20)构成;底层模块化楼盖板C类板(3-3)为矩形板,纵向为长边,横向为短边;纵向外侧顶部为与上部纵墙连接的上部纵墙连接板(3-1-1),底部为与下部纵梁连接的下部纵梁连接板(3-1-5),二者平行且上下相对应,沿着二者长度方向,与二者相垂直的边框梁(3-1-8)将二者连接,连接优先采用钉连接;四分之一至六分之一的板的宽度露在板外,露在板外的部分均分别开设若干个均匀分布的弧形通风口(3-1-14);上部纵墙连接板(3-1-1)的露在板外的部分形成上墙连接墙外施钉区(3-1-18),在内侧同样宽度的区域为上墙连接墙内施钉区(3-1-19);下部纵梁连接板(3-1-5)的露在板外的部分形成下部连接顶部施钉区(3-1-13);在内侧同样宽度的区域为下部连接底部施钉区(3-1-20),下部连接顶部施钉区(3-1-13)、上墙连接墙外施钉区(3-1-18)、上墙连接墙内施钉区(3-1-19)和下部连接底部施钉区(3-1-20)的宽度均相等,均优先等于板的厚度;纵向内侧为侧向板间连接板(3-1-2),在侧向板间连接板(3-1-2)和边框梁(3-1-8)之间均匀分布的板内搁栅(3-1-9),侧向板间连接板(3-1-2)、边框梁(3-1-8)和板内搁栅(3-1-9)均分别平行;在边框梁(3-1-8)和板内搁栅(3-1-9)之间设置若干与二者均相互垂直的且均匀分布的端部横撑(3-1-11);在板内搁栅(3-1-9)之间,以及侧向板间连接板(3-1-2)和板内搁栅(3-1-9)之间均分别设置与二者相垂直的板内横撑(3-1-12);在侧向板间连接板(3-1-2)、边框梁(3-1-8)和板内搁栅(3-1-9)的两端均分别与梁上板间连接板(3-1-4)采用钉连接;在靠近梁上板间连接板(3-1-4)的侧向板间连接板(3-1-2)、边框梁(3-1-8)和板内搁栅(3-1-9)之间,均设置与梁上板间连接板(3-1-4)平行的上下连接加强横撑(3-1-10),上下连接加强横撑(3-1-10)成一直线;上部纵墙连接板(3-1-1)、侧向板间连接板(3-1-2)、板内搁栅(3-1-9)、上下连接加强横撑(3-1-10)、端部横撑(3-1-11)、板内横撑(3-1-12)的顶面齐平,且均与顶面覆面板(3-1-3)连接;边框梁(3-1-8)、板内搁栅(3-1-9)、封端板(3-1-15)、上下连接加强横撑(3-1-10)、端部横撑(3-1-11)、板内横撑(3-1-12)的底面齐平,且均与底面覆面板(3-1-6)连接;侧向板间连接板(3-1-2)、梁上板间连接板(3-1-4)、下部纵梁连接板(3-1-5)的底面齐平,露出底面覆面板(3-1-6)的高度相等,且均为梁上板间连接板(3-1-4)的板厚;侧向板间连接板(3-1-2)露出的部分形成侧向板间连接施钉区(3-1-16),梁上板间连接板(3-1-4)露出的部分形成梁上板间连接施钉区(3-1-17);所有施钉区的宽度均优先与板厚相等;在侧向板间连接板(3-1-2)、顶面覆面板(3-1-3)、梁上板间连接板(3-1-4)、底面覆面板(3-1-6)围成的空间内填充保温隔声材料。进一步地,所述上部纵墙连接板(3-1-1)与侧向板间连接板(3-1-2)、梁上板间连接板(3-1-4)、下部纵梁连接板(3-1-5)、后置附加梁板连接加强板(3-1-7)、板内搁栅(3-1-9)、上下连接加强横撑(3-1-10)、端部横撑(3-1-11)、板内横撑(3-1-12)和封端板(3-1-15)的厚度均相同,且宽度为厚度的整数倍。进一步地,所述的上部纵墙连接板(3-1-1)与下部纵梁连接板(3-1-5),在板的侧端开设的弧形通风口(3-1-14)为半圆形,且在开口边缘采用反向弧圆滑过渡,弧度半径为8mm-12mm;弧形通风口(3-1-14)的间距为400mm-600mm。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安装操作显著简化,装配速度快,可以采用大部品总成装配,工业化程度更高,经济效果好,且避免了环境污染。尤其将隔声、保温层内嵌到板的内部,减少了大量现场作业,仅需在现场整板模块化施钉作业,成倍缩短工期。通过系列构造,使其具有良好的受力性能。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中的底层模块化楼盖板C类板作进一步说明:图1为基础与地梁板连接示意图。图2为底层模块化楼盖与地梁板连接示意图。图3为底层模块化楼盖板C类板俯视示意图。图4为底层模块化楼盖板C类板仰视示意图。图5为底层模块化楼盖板C类板侧视示意图。图6为底层模块化楼盖板C类板的未覆顶面覆面板(未添加保温隔声材料)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3的A-A剖面示意图。图中:1为基础;2为地梁板;4为地锚栓;3-1为底层模块化楼盖板A板;3-2为底层模块化楼盖板B板;3-3为底层模块化楼盖板C类板;3-4为底层模块化楼盖板D板;3-1-1为上部纵墙连接板;3-1-2为侧向板间连接板;3-1-3为顶面覆面板;3-1-4为梁上板间连接板;3-1-5为下部纵梁连接板;3-1-6为底面覆面板;3-1-7为后置附加梁板连接加强板;3-1-8为边框梁;3-1-9为板内搁栅;3-1-10为上下连接加强横撑;3-1-11为端部横撑;3-1-12为板内横撑;3-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底层模块化楼盖板C类板,其特征在于:底层模块化楼盖板C类板(3‑3)由上部纵墙连接板(3‑1‑1)、侧向板间连接板(3‑1‑2)、顶面覆面板(3‑1‑3)、梁上板间连接板(3‑1‑4)、下部纵梁连接板(3‑1‑5)、底面覆面板(3‑1‑6)、后置附加梁板连接加强板(3‑1‑7)、边框梁(3‑1‑8)、板内搁栅(3‑1‑9)、上下连接加强横撑(3‑1‑10)、端部横撑(3‑1‑11)、板内横撑(3‑1‑12)、下部连接顶部施钉区(3‑1‑13)、弧形通风口(3‑1‑14)、封端板(3‑1‑15)、侧向板间连接施钉区(3‑1‑16)、梁上板间连接施钉区(3‑1‑17)、上墙连接墙外施钉区(3‑1‑18)、上墙连接墙内施钉区(3‑1‑19)和下部连接底部施钉区(3‑1‑20)构成;底层模块化楼盖板C类板(3‑3)为矩形板,纵向为长边,横向为短边;纵向外侧顶部为与上部纵墙连接的上部纵墙连接板(3‑1‑1),底部为与下部纵梁连接的下部纵梁连接板(3‑1‑5),二者平行且上下相对应,沿着二者长度方向,与二者相垂直的边框梁(3‑1‑8)将二者连接,连接优先采用钉连接;四分之一至六分之一的板的宽度露在板外,露在板外的部分均分别开设若干个均匀分布的弧形通风口(3‑1‑14);上部纵墙连接板(3‑1‑1)的露在板外的部分形成上墙连接墙外施钉区(3‑1‑18),在内侧同样宽度的区域为上墙连接墙内施钉区(3‑1‑19);下部纵梁连接板(3‑1‑5) 的露在板外的部分形成下部连接顶部施钉区(3‑1‑13);在内侧同样宽度的区域为下部连接底部施钉区(3‑1‑20),下部连接顶部施钉区(3‑1‑13)、上墙连接墙外施钉区(3‑1‑18)、上墙连接墙内施钉区(3‑1‑19)和下部连接底部施钉区(3‑1‑20)的宽度均相等,均优先等于板的厚度;纵向内侧为侧向板间连接板(3‑1‑2),在侧向板间连接板(3‑1‑2)和边框梁(3‑1‑8)之间均匀分布的板内搁栅(3‑1‑9),侧向板间连接板(3‑1‑2)、边框梁(3‑1‑8)和板内搁栅(3‑1‑9)均分别平行;在边框梁(3‑1‑8)和板内搁栅(3‑1‑9)之间设置若干与二者均相互垂直的且均匀分布的端部横撑(3‑1‑11);在板内搁栅(3‑1‑9)之间,以及侧向板间连接板(3‑1‑2)和板内搁栅(3‑1‑9)之间均分别设置与二者相垂直的板内横撑(3‑1‑12);在侧向板间连接板(3‑1‑2)、边框梁(3‑1‑8)和板内搁栅(3‑1‑9)的两端均分别与梁上板间连接板(3‑1‑4)采用钉连接;在靠近梁上板间连接板(3‑1‑4)的侧向板间连接板(3‑1‑2)、边框梁(3‑1‑8)和板内搁栅(3‑1‑9)之间,均设置与梁上板间连接板(3‑1‑4)平行的上下连接加强横撑(3‑1‑10),上下连接加强横撑(3‑1‑10)成一直线;上部纵墙连接板(3‑1‑1)、侧向板间连接板(3‑1‑2)、板内搁栅(3‑1‑9)、上下连接加强横撑(3‑1‑10)、端部横撑(3‑1‑11)、板内横撑(3‑1‑12)的顶面齐平,且均与顶面覆面板(3‑1‑3)连接;边框梁(3‑1‑8)、板内搁栅(3‑1‑9)、封端板(3‑1‑15)、上下连接加强横撑(3‑1‑10)、端部横撑(3‑1‑11)、板内横撑(3‑1‑12)的底面齐平,且均与底面覆面板(3‑1‑6)连接;侧向板间连接板(3‑1‑2)、梁上板间连接板(3‑1‑4)、下部纵梁连接板(3‑1‑5)的底面齐平,露出底面覆面板(3‑1‑6)的高度相等,且均为梁上板间连接板(3‑1‑4)的板厚;侧向板间连接板(3‑1‑2)露出的部分形成侧向板间连接施钉区(3‑1‑16),梁上板间连接板(3‑1‑4)露出的部分形成梁上板间连接施钉区(3‑1‑17);所有施钉区的宽度均优先与板厚相等;在侧向板间连接板(3‑1‑2)、顶面覆面板(3‑1‑3)、梁上板间连接板(3‑1‑4) 、底面覆面板(3‑1‑6)围成的空间内填充保温隔声材料。...

【技术特征摘要】
1.底层模块化楼盖板C类板,其特征在于:底层模块化楼盖板C类板(3-3)由上部纵墙连接板(3-1-1)、侧向板间连接板(3-1-2)、顶面覆面板(3-1-3)、梁上板间连接板(3-1-4)、下部纵梁连接板(3-1-5)、底面覆面板(3-1-6)、后置附加梁板连接加强板(3-1-7)、边框梁(3-1-8)、板内搁栅(3-1-9)、上下连接加强横撑(3-1-10)、端部横撑(3-1-11)、板内横撑(3-1-12)、下部连接顶部施钉区(3-1-13)、弧形通风口(3-1-14)、封端板(3-1-15)、侧向板间连接施钉区(3-1-16)、梁上板间连接施钉区(3-1-17)、上墙连接墙外施钉区(3-1-18)、上墙连接墙内施钉区(3-1-19)和下部连接底部施钉区(3-1-20)构成;底层模块化楼盖板C类板(3-3)为矩形板,纵向为长边,横向为短边;纵向外侧顶部为与上部纵墙连接的上部纵墙连接板(3-1-1),底部为与下部纵梁连接的下部纵梁连接板(3-1-5),二者平行且上下相对应,沿着二者长度方向,与二者相垂直的边框梁(3-1-8)将二者连接,连接优先采用钉连接;四分之一至六分之一的板的宽度露在板外,露在板外的部分均分别开设若干个均匀分布的弧形通风口(3-1-14);上部纵墙连接板(3-1-1)的露在板外的部分形成上墙连接墙外施钉区(3-1-18),在内侧同样宽度的区域为上墙连接墙内施钉区(3-1-19);下部纵梁连接板(3-1-5)的露在板外的部分形成下部连接顶部施钉区(3-1-13);在内侧同样宽度的区域为下部连接底部施钉区(3-1-20),下部连接顶部施钉区(3-1-13)、上墙连接墙外施钉区(3-1-18)、上墙连接墙内施钉区(3-1-19)和下部连接底部施钉区(3-1-20)的宽度均相等,均优先等于板的厚度;纵向内侧为侧向板间连接板(3-1-2),在侧向板间连接板(3-1-2)和边框梁(3-1-8)之间均匀分布的板内搁栅(3-1-9),侧向板间连接板(3-1-2)、边框梁(3-1-8)和板内搁栅(3-1-9)均分别平行;在边框梁(3-1-8)和板内搁栅(3-1-9)之间设置若干与二者均相互垂直的且均匀分布的端部横撑(3-1-11);在板内搁栅(3-1-9)之间,以及侧向板间连接板(3-1-2)和板内搁栅(3-1-9)之间均分别设置与二者相垂直的板内横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延年于智清汪青杰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建筑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