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制建筑墙体基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312024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03 07: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预制建筑墙体基础,包括基础本体和连接钢板,所述基础本体沿长度方向呈对称结构,所述基础本体的两端分别开设有至少一个对拉螺栓孔,用于预埋对拉螺母,所述连接钢板的两端分别开设有与所述对拉螺栓孔对应的连接孔,用于分别通过所述对拉螺母连接相邻的两个所述基础本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一体成型的基础本体,并通过连接钢板连接,连接方法简单可靠,生产速度快,施工速度快,开挖面积相对较小,产生的施工垃圾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预制建筑墙体基础
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预制建筑墙体基础。
技术介绍
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劳动力成本的提高,预制装配式结构发展迅速,预制构件的需求正在上升,建筑墙体,例如活动板房或围墙,其地基的施工,仍然多采用现浇混凝土或砖基,另外,由于活动板房是一种以轻钢为骨架,以夹芯板为围护材料,以标准模数系列进行空间组合,构件采用螺栓连接,全新概念的环保经济型活动板房屋,使临时房屋进入了一个系列化开发、集成化生产、配套化供应、可库存和可多次周转使用的定型产品领域,但是活动板房基础在目前的施工方法中,存在有较多的湿作业,带来一些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因此目前建筑墙体的现浇施工方式劳动效率低下,施工环境恶劣,粉尘和噪音污染严重,各种问题亟待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浇混凝土或砖基施工环境差、施工效率低,因此提供一种预制建筑墙体基础。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预制建筑墙体基础,包括基础本体和连接钢板,所述基础本体沿长度方向呈对称结构,所述基础本体的两端分别开设有至少一个对拉螺栓孔,用于预埋对拉螺母,所述连接钢板的两端分别开设有与所述对拉螺栓孔对应的连接孔,用于分别通过所述对拉螺母连接相邻的两个所述基础本体。上述方案中,所述基础本体为条状或L状。上述方案中,所述基础本体的两端分别开设有一个凹槽,所述对拉螺栓孔穿过所述基础本体的相对两侧面,并延伸至所述凹槽内,所述连接钢板置于所述凹槽内。上述方案中,所述连接钢板的连接孔为类椭圆形孔。上述方案中,所述对拉螺栓孔在基础本体的厚度方向上设置为两个,所述连接钢板的连接孔设置为四个,且相邻的两个所述连接孔的长轴互相垂直。上述方案中,所述连接钢板的四个连接孔以所述连接钢板的中心线对称设置。上述方案中,条状的所述基础本体由从上到下一体成型的第一条形板、第二条形板和第三条形板组成,所述第一条形和第三条形板的横截面均为长方形,所述第二条形板的横截面为上窄下宽的等腰梯形。上述方案中,所述基础本体的顶面沿长度方向的中线在靠近所述对拉螺母的位置分别设有吊装预埋件。上述方案中,所述基础本体的顶面在位于两个所述吊装预埋件之间的中部位置设有工装。上述方案中,所述工装设置为两个或四个,并对称设置。实施本技术的一种预制建筑墙体基础,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设置一体成型的基础本体,并通过连接钢板连接,连接方法简单可靠,生产速度快,施工速度快,开挖面积相对较小,产生的施工垃圾少。附图说明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图1是实施例一的一种预制建筑墙体基础的基础本体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一的一种预制建筑墙体基础的基础本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实施例一的一种预制建筑墙体基础连接时的连接结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实施例一的一种预制建筑墙体基础连接时的连接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5是实施例一的一种预制建筑墙体基础的连接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实施例二的一种预制建筑墙体基础的基础本体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7的A-A向剖视图;图8是实施例二的一种预制建筑墙体基础的基础本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9是实施例二的一种预制建筑墙体基础的连接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10是实施例二的一种预制建筑墙体基础的连接结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11是实施例二的的一种预制建筑墙体基础的连接结构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12是实施例三的一种预制建筑墙体基础的基础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基础本体;2-对拉螺母;3-吊装预埋件;4-工装;5-凹槽;6-对拉螺栓孔;7-连接钢板;71-连接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对本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如图1至图6所示,在本技术的一种预制建筑墙体基础的实施例中,包括基础本体1和连接钢板7,基础本体1沿长度方向呈对称结构,基础本体1的两端分别开设有至少一个对拉螺栓孔6,用于预埋有对拉螺母2,连接钢板5的两端分别开设有与对拉螺栓孔6对应连接孔71,用于分别通过对拉螺母2连接相邻的两个基础本体1。本技术中的预制建筑墙体基础的基础本体1的形状为条状或L状。实施例一如图1至图5所示,基础本体1的结构为立方体板状结构,基础本体1的两端分别开设有一个凹槽5,对拉螺栓孔6穿过基础本体1的相对两侧面,并延伸至凹槽5,连接钢板7置于凹槽5内,使基础本体1的侧表面可以保持平整。连接钢板7的连接孔71为类椭圆形孔,对拉螺栓孔6在基础本体1的厚度方向上设置为两个,连接钢板7的连接孔71设置为四个,且相邻的两个连接孔71的长轴互相垂直,从而可轻松套入基础本体1的两端预埋的对拉螺母2,相邻两个基础本体1合拢后固定,使两个基础本体1之间连接更紧密。连接钢板7的四个连接孔71以连接钢板7的中心线对称设置。实施例二如图6至图11所示,基础本体1的结构呈上窄下宽的条状,条状的基础本体1由从上到下一体成型的第一条形板11、第二条形板12和第三条形板13组成,第一条形板11和第三条形板13的横截面为长方形,第二条形板12的横截面为上窄下宽的等腰梯形,其可以起到更好地支撑作用。凹槽5开设于第一条形板11的两侧面的下端,对拉螺母2穿过第一条形板11的相对两侧面,并延伸至凹槽5内。连接钢板7位于凹槽5内,连接钢板7上开设有两个连接孔71,其余结构域实施例一相同。实施例三如图12所示,基础本体1的结构为立方体板状结构,其整体呈L形,其余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可用于两个条状的基础本体1之间在拐角处的连接。上述实施例中,实施例一的基础本体1和实施例三的基础本体1可适用于活动板房,实施例二的基础本体可适用于围墙基础,基础本体1的顶面沿长度方向的中线在靠近对拉螺母2的位置分别设有吊装预埋件3,两个吊装预埋件3便于吊装时平衡基础本体1.可以方便吊装基础本体1。基础本体1的顶面在位于两个吊装预埋件3之间的中部位置设有工装2,工装2设置为四个或两个,并均以基础本体1的纵轴线为对称线对称布置,便于准确定位和安装活动板房骨架本技术通过设置一体成型的基础本体1,相对于现有的围墙基础是分为现浇混凝土和砖基,本预制建筑墙体基础因为是整体预制的,所以不需要一些制模等操作面积,生产速度快,施工速度快,开挖面积相对较小,产生的施工垃圾少。另外,本预制建筑墙体基础连接钢板7通过套入基础本体1两端预埋对拉螺母2并固定将两基础本体1连接,连接方法简单可靠。上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技术宗旨和权利要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预制建筑墙体基础,其特征在于,包括基础本体和连接钢板,所述基础本体沿长度方向呈对称结构,所述基础本体的两端分别开设有至少一个对拉螺栓孔,用于预埋对拉螺母,所述连接钢板的两端分别开设有与所述对拉螺栓孔对应的连接孔,用于分别通过所述对拉螺母连接相邻的两个所述基础本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制建筑墙体基础,其特征在于,包括基础本体和连接钢板,所述基础本体沿长度方向呈对称结构,所述基础本体的两端分别开设有至少一个对拉螺栓孔,用于预埋对拉螺母,所述连接钢板的两端分别开设有与所述对拉螺栓孔对应的连接孔,用于分别通过所述对拉螺母连接相邻的两个所述基础本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制建筑墙体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本体为条状或L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预制建筑墙体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本体的两端分别开设有一个凹槽,所述对拉螺栓孔穿过所述基础本体的相对两侧面,并延伸至所述凹槽内,所述连接钢板置于所述凹槽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预制建筑墙体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钢板的连接孔为类椭圆形孔。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预制建筑墙体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拉螺栓孔在基础本体的厚度方向上设置为两个,所述连接钢板的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应忠柏海徐聪张柯建刘献伟王能林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科技武汉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