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静电纺丝的接收装置及静电纺丝制备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310910 阅读:2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03 06: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静电纺丝的接收装置,包括:金属圈、无盖中空圆筒装置、电极板以及空气涡流导管。金属圈位于无盖中空圆筒装置正上方,且金属圈接地线;所述电极板完全贴附在无盖中空圆筒装置外底部,且电极板与地线相接;所述空气涡流导管出气的一端固定在无盖中空圆筒装置的内壁上,进气的一端通入气体。其静电纺丝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配置溶液;(2)纺丝准备;(3)纺丝过程。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的一种静电纺丝的制备方法,工艺简单,制备排列有序的纳米纤维,并且制备宏观意义上旋涡状的纳米纤维,在医学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静电纺丝的接收装置及静电纺丝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静电纺丝制备的
,尤其涉及一种静电纺丝的接收装置。
技术介绍
静电纺丝技术是指聚合物溶液或熔体在高压静电场力作用下发生喷射拉伸,经溶剂挥发固化,得到纤维状材料的一种方法。静电纺丝相对于其他常规纺丝工艺最主要的特点是可得到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孔径小、长径比大的纳米纤维,在细胞培养,环境保护与治理等领域均有显著意义。排列有序的纳米纤维由于其自身独特的电学、磁学及光学等方面的物理性质,因此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然而,目前静电纺丝装置的接收装置大多采用平面集电板来收集纤维,这种状态下纤维的排列往往是杂乱无章的,严重限制了纤维的应用,阻碍静电纺丝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及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静电纺丝的制备方法,解决上述现有的技术问题。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一种静电纺丝的接收装置,该静电纺丝的接收装置包括金属圈、无盖中空圆筒装置、电极板以及空气涡流导管。所述静电纺丝的接收装置包括金属圈、无盖中空圆筒装置、电极板以及空气涡流导管。所述的金属圈位于无盖中空圆筒装置正上方,且金属圈接地线;所述电极板完全贴附在无盖中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静电纺丝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电纺丝的接收装置包括金属圈(1)、无盖中空圆筒装置(2)、电极板(4)以及空气涡流导管(3)。所述的金属圈(1)位于无盖中空圆筒装置(2)正上方,且金属圈(1)接地线;所述电极板(4)完全贴附在无盖中空圆筒装置(2)外底部,且电极板(4)与地线相接;所述空气涡流导管(3)出气的一端固定在无盖中空圆筒装置(2)的内壁上,进气的一端通入气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静电纺丝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电纺丝的接收装置包括金属圈(1)、无盖中空圆筒装置(2)、电极板(4)以及空气涡流导管(3)。所述的金属圈(1)位于无盖中空圆筒装置(2)正上方,且金属圈(1)接地线;所述电极板(4)完全贴附在无盖中空圆筒装置(2)外底部,且电极板(4)与地线相接;所述空气涡流导管(3)出气的一端固定在无盖中空圆筒装置(2)的内壁上,进气的一端通入气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纺丝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金属圈(1)为铁圈、铜圈或任意一种导电圈。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纺丝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无盖中空圆筒装置(2)的直径在10~30cm之间,金属圈(1)的直径在15~40cm之间;金属圈(1)与无盖中空圆筒装置(2)配套使用时,其尺寸比无盖中空圆筒装置(2)大3-10cm。4.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静电纺丝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圈(1)在无盖中空圆筒装置(2)上侧3~30cm处。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纺丝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空气涡流导管(3)出气口与无盖中空圆筒装置(2)的底面成一定夹角,控制在5~45°之间。6.如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静电纺丝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空气涡流导管(3)为一股或多股。7.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章启李通史传梅赵宾李家城袁旭严珂夏一鹭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