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装式注塑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303878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03 03: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注塑模具的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倒装式注塑模具,包括定模组件、与定模组件连接的动模组件和顶出装置;动模组件包括动模板、底板以及下模脚,三者共同围合构成下部空间;定模组件包括承接板、定模板以及上模脚,三者共同围合构成上部空间;顶出装置包括顶出板、用于在开模时拉动顶出板沿动模组件的开模方向相对定模组件移动的顶出拉杆以及弹性元件。与现有技术对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倒装式注塑模具,利用注塑机的开合模动力转换到顶出装置,动模组件在开模时能够驱动顶出拉杆移动并带动顶出板移动,从而完成顶出动作,即保证结构性功能,又简化和节省模具制造、注塑生产的成本,以及具有组装和维护的便利性。

Flip chip injection mold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injection moulds, and provides an inverted injection moulds, including a fixing module, a movable module connected with the fixing module and an ejection device; a movable module includes a movable template, a bottom plate and a lower die foot, which together enclose to form a lower space; and a fixing module includes a bearing plate and a fixing template. The ejection device consists of an ejection plate, an ejection pull rod for pulling the ejection plate to move along the opening direction of the moving die component relative to the fixing die component, and an elastic element. Compared with the existing technology, the inverted injection mould provided by the utility model can drive the ejection rod to move and the ejection plate to move when opening and closing the mould by using the power conversion of the opening and closing die to the ejection device of the injection machine, thus completing the ejection action, which ensures the structural function, simplifies and saves the manufacture of the mould. The cost of injection production, as well as the convenience of assembly and maintenan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倒装式注塑模具
本技术涉及注塑模具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倒装式注塑模具。
技术介绍
由于产品的特殊结构或者外观需求,致使进胶位置与顶出部件在产品的同一侧,此类型的模具结构称为倒装式注塑模具,简称倒装模。目前,传统的倒装式注塑模具中,大多采用油缸作为开模时驱动顶出部件移动的驱动力,同时注塑机台需要配备相应的液压抽芯机来提供动力,此方式有如下不足:1.模具结构复杂且制造成本高,需要设计配备油缸及相关结构;2.注塑时每套模均需配备动力设备才能生产,设备成本高;3.由于模具上采用油缸驱动,其输油管器材由于各种原因会有渗油的现象,易导致液压油溅到产品上造成不良;4.生产周期会较长,生产成本和维护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倒装式注塑模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模具结构复杂,制造成本及维护成本高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倒装式注塑模具,其包括定模组件、与所述定模组件连接的动模组件和顶出装置;所述动模组件包括动模板、设置在所述动模板下方的底板以及连接在所述动模板与所述底板之间的下模脚,所述动模板、所述底板及所述下模脚共同围合构成一下部空间;所述定模组件包括承接板、设置在所述承接板下方并用于与所述动模板合模的定模板以及连接在所述承接板与所述定模板之间的上模脚,所述承接板、所述定模板及所述上模脚共同围合构成一上部空间;所述顶出装置包括能够升降地设置在所述上部空间中并用于将注塑件顶离所述定模板的顶出板、用于在开模时拉动所述顶出板沿所述动模组件的开模方向相对定模组件移动的顶出拉杆以及用于使顶出板向远离所述定模板的方向移动的弹性元件,所述顶出拉杆具有相对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定模板上开设有供所述顶出拉杆穿过的定模通孔,所述承接板上开设有承接通孔,所述顶出板上开设有供所述顶出拉杆的第一端部置入所述承接通孔的顶出通孔,所述动模板上开设有供所述顶出拉杆的第二端部置入所述下部空间的动模通孔;所述第一端部上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第一端部滑入所述顶出通孔的第一限位结构,所述第二端部上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第二端部滑入所述动模通孔的第二限位结构。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包括固定在所述第一端部上的第一卡止垫片,所述第一卡止垫片的直径大于所述顶出通孔的直径;所述第二限位结构包括固定在所述第二端部上的第二卡止垫片,所述第二卡止垫片的直径大于所述动模通孔的直径。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卡止垫片固定在所述第一端部的端面上,和/或所述第二卡止垫片固定在所述第二端部的端面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卡止垫片通过紧固件与第一端部连接固定,所述第二卡止垫片通过紧固件与第二端部连接固定。进一步地,所述弹性元件为压缩弹簧,所述弹性元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顶出板和所述定模板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定模板的靠近所述承接板的一侧表面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弹性元件设置在所述安装槽内。进一步地,所述定模板的定模通孔内以及所述动模板的动模通孔内均设置有用于引导所述顶出拉杆移动的导套。进一步地,所述定模板上的所述导套通过紧固件与所述定模板连接固定,所述动模板上的所述导套通过紧固件与所述动模板连接固定。进一步地,所述顶出拉杆与所述顶出板的顶出通孔之间为间隙配合。与现有技术对比,本技术提供的倒装式注塑模具,采用顶出装置,包括顶出板、顶出拉杆和弹性元件,顶出拉杆的第一端部上设置有用于限制第一端部滑入顶出通孔的第一限位结构,顶出拉杆的第二端部上设置有用于限制第二端部滑入动模通孔的第二限位结构。本技术提供的倒装式注塑模具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倒装式注塑模具,利用注塑机的开合模动力转换到顶出装置,动模组件在开模时能够驱动顶出拉杆移动并带动顶出板移动,从而完成顶出动作,即保证结构性功能,又简化和节省模具制造、注塑生产的成本,以及具有组装和维护的便利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倒装式注塑模具的主视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倒装式注塑模具的剖视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定模组件的俯视示意图;图4为图3中A-A面的剖视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动模组件的俯视示意图;图6为图5中B-B面的剖视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0:倒装式注塑模具10:定模组件11:面板111:面板通孔12:水口板121:水口通孔13:承接板131:承接通孔14:定模板141:定模通孔15:上模脚10a:上部空间16:导柱17:贯通孔142:安装槽20:动模组件21:动模板211:动模通孔22:底板23:下模脚20a:下部空间24:导向孔30:顶出装置31:顶出板311:顶出通孔32:顶出拉杆321:第一端部322:第二端部33:弹性元件34:第一限位结构341:第一卡止垫片35:第二限位结构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对本技术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为叙述方便,下文中所称的“上”“下”与附图本身的上、下方向一致,但并不对本技术的结构起限定作用。除非另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技术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技术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如图1至6所示,为本技术提供的一较佳实施例。本实施例提供的倒装式注塑模具100,包括定模组件10、与定模组件10连接的动模组件20和顶出装置30;动模组件20包括动模板21、设置在动模板21下方的底板22以及连接在动模板21与底板22之间的下模脚23,动模板21、底板22及下模脚23共同围合构成一下部空间20a;定模组件10包括承接板13、设置在承接板13下方并用于与动模板21合模的定模板14以及连接在承接板13与定模板14之间的上模脚15,承接板13、定模板14及上模脚15共同围合构成一上部空间10a;顶出装置30包括能够升降地设置在上部空间10a中并用于将注塑件(图未示)顶离定模板14的顶出板31、用于在开模时拉动顶出板31沿动模组件20的开模方向相对定模组件10移动的顶出拉杆32以及用于使顶出板31向远离定模板14的方向移动的弹性元件33,顶出拉杆32具有相对的第一端部321和第二端部322,定模板14上开设有供顶出拉杆32穿过的定模通孔141,承接板13上开设有承接通孔131,顶出板31上开设有供顶出拉杆32的第一端部321置入承接通孔131的顶出通孔311,动模板21上开设有供顶出拉杆32的第二端部322置入下部空间20a的动模通孔211;第一端部321上设置有用于限制第一端部321滑入顶出通孔311的第一限位结构34,第二端部322上设置有用于限制第二端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倒装式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定模组件、与所述定模组件连接的动模组件和顶出装置;所述动模组件包括动模板、设置在所述动模板下方的底板以及连接在所述动模板与所述底板之间的下模脚,所述动模板、所述底板及所述下模脚共同围合构成一下部空间;所述定模组件包括承接板、设置在所述承接板下方并用于与所述动模板合模的定模板以及连接在所述承接板与所述定模板之间的上模脚,所述承接板、所述定模板及所述上模脚共同围合构成一上部空间;所述顶出装置包括能够升降地设置在所述上部空间中并用于将注塑件顶离所述定模板的顶出板、用于在开模时拉动所述顶出板沿所述动模组件的开模方向相对定模组件移动的顶出拉杆以及用于使顶出板向远离所述定模板的方向移动的弹性元件,所述顶出拉杆具有相对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定模板上开设有供所述顶出拉杆穿过的定模通孔,所述承接板上开设有承接通孔,所述顶出板上开设有供所述顶出拉杆的第一端部置入所述承接通孔的顶出通孔,所述动模板上开设有供所述顶出拉杆的第二端部置入所述下部空间的动模通孔;所述第一端部上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第一端部滑入所述顶出通孔的第一限位结构,所述第二端部上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第二端部滑入所述动模通孔的第二限位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倒装式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定模组件、与所述定模组件连接的动模组件和顶出装置;所述动模组件包括动模板、设置在所述动模板下方的底板以及连接在所述动模板与所述底板之间的下模脚,所述动模板、所述底板及所述下模脚共同围合构成一下部空间;所述定模组件包括承接板、设置在所述承接板下方并用于与所述动模板合模的定模板以及连接在所述承接板与所述定模板之间的上模脚,所述承接板、所述定模板及所述上模脚共同围合构成一上部空间;所述顶出装置包括能够升降地设置在所述上部空间中并用于将注塑件顶离所述定模板的顶出板、用于在开模时拉动所述顶出板沿所述动模组件的开模方向相对定模组件移动的顶出拉杆以及用于使顶出板向远离所述定模板的方向移动的弹性元件,所述顶出拉杆具有相对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定模板上开设有供所述顶出拉杆穿过的定模通孔,所述承接板上开设有承接通孔,所述顶出板上开设有供所述顶出拉杆的第一端部置入所述承接通孔的顶出通孔,所述动模板上开设有供所述顶出拉杆的第二端部置入所述下部空间的动模通孔;所述第一端部上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第一端部滑入所述顶出通孔的第一限位结构,所述第二端部上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第二端部滑入所述动模通孔的第二限位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倒装式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包括固定在所述第一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海波孙卫国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铭锋达精密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