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用可充气座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303604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03 03:3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用可充气座椅,包括座椅,靠背、充气囊、打气筒,所述靠背与所述座椅的后部连接,所述座椅的下部安设有若干支腿,所述支腿的底部均与连接板连接,所述靠背在偏下方位置上开设有气囊槽,所述充气囊安设在所述气囊槽中,所述气囊槽的四角位置均安设有磁铁块,所述气囊槽的上方位置具有与所述气囊槽相通的气筒槽,所述气筒槽内放置有打气筒,所述打气筒通过软管与所述充气囊配合,所述靠背通过连接布与挡门连接,所述挡门与所述气囊槽适配,所述挡门一面覆盖有与所述靠背上覆盖的相同的软垫。该汽车用可充气座椅结构简单,可在乘客躺仰在座椅上时给乘客的腰部提供有效支撑,避免腰部负荷大而引起的腰部骨骼不适的问题。

An inflatable seat for automobiles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n inflatable seat for automobiles, which comprises a seat, a backrest, an inflatable bag and an inflatable cylinder. The backrest is connected with the rear part of the seat. The lower part of the seat is provided with several legs. The bottom part of the legs is connected with a connecting plate. The backrest is provided with an air bag groove at a lower part of the seat, and the filling is provided with an air bag groove. The air bag is arranged in the air bag groove, the four corners of the air bag groove are all provided with magnet blocks, the upper position of the air bag groove is provided with an air cylinder groove connected with the air bag groove, the air cylinder is arranged in the air bag groove, the air cylinder is matched with the air bag through a hose, and the back-to-back is connected with the blocking door through a connecting cloth. The baffle door is adapted to the air bag groove, and one side of the baffle door is covered with the same cushion covered on the back. The inflatable seat for the automobile has simple structure and can provide effective support to the waist of passengers when they lie on the seat, thus avoiding the problem of discomfort of the waist caused by heavy waist loa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用可充气座椅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配件领域,具体为一种汽车用可充气座椅。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多,汽车乘坐的舒适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乘车过程中,往往是长途乘车过程中,由于车内空间有限,乘客久坐后容易疲劳,疲劳时许多乘客会将身体下滑仰躺在座椅上以放松身体,但是这样的姿势时,人体的腰部是悬空缺少支撑的,这样的姿势保持长久会造成腰椎骨骼变形,目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不少乘客会自备靠枕,但是靠枕携带不便占用空间,现需要一种新型的座椅来解决这个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用可充气座椅,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用可充气座椅,包括座椅,靠背、充气囊、打气筒,所述靠背与所述座椅的后部连接,所述座椅的下部安设有若干支腿,所述支腿的底部均与连接板连接,所述靠背在偏下方位置上开设有气囊槽,所述充气囊安设在所述气囊槽中,所述气囊槽的四角位置均安设有磁铁块,所述气囊槽的上方位置具有与所述气囊槽相通的气筒槽,所述气筒槽内放置有打气筒,所述打气筒通过软管与所述充气囊配合,所述靠背通过连接布与挡门连接,所述挡门与所述气囊槽适配,所述挡门一面覆盖有与所述靠背上覆盖的相同的软垫。优选的,所述支腿上开设有若干减重槽,所述连接板与车厢的底部可拆卸连接。优选的,所述挡门上具有与所述磁铁块对应的钢块,所述挡门通过磁铁块的吸附作用与所述气囊槽吸附配合。优选的,所述靠背的后部缝合有粘扣带刺毛面,所述粘扣带刺毛面与缝合在所述挡门一面上的粘扣带软毛面适配。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汽车用可充气座椅使用时,挡门是通过磁铁块吸附在气囊槽上的,此时充气囊和打气筒分别位于气囊槽和气筒槽中,乘客可靠在靠背上休息,此时本座椅与常规座椅使用功能相同,当长途乘车乘客感到疲劳想要仰躺时,则乘客可拽住连接布将挡门的一端与气囊槽分离,进而将整个挡门从气囊槽上取下,然后将挡门后翻到靠背的后方去,挡门上的软垫上缝合有粘扣带软毛面,粘扣带软毛面可与靠背上的粘扣带刺毛面贴合,这样的设计是为了避免行车过程中搭放在靠背后方的挡门来回摇摆对后排乘客造成困扰,然后使用者可将打气筒从气筒槽中取出,通过打气筒对充气囊进行充气,充气囊一面可通过压板与螺钉与气囊槽底部可拆卸连接,也可不与气囊槽底部固定连接,充气后,充气囊会股起来,充气后的充气囊会突出气囊槽外部,使用者躺仰姿势时,突出的充气囊会给乘客的腰部提供有效的支撑力,避免使用者的腰部骨骼因缺少支撑而变形,长期使用可降低腰间盘突出的患病概率;本装置结构简单,能够进行充气,可在乘客躺仰在座椅上时给乘客的腰部提供有效支撑,避免腰部负荷大而引起的腰部骨骼不适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将充气囊充气后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的左视图。图4为图2的左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挡门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座椅,2、靠背,3、支腿,4、连接板,5、气囊槽,6、充气囊,7、磁铁块,8、气筒槽,9、打气筒,10、软管,11、连接布,12、挡门,13、软垫,14、粘扣带。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5,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汽车用可充气座椅,包括座椅1,靠背2、充气囊6、打气筒9,所述靠背2与所述座椅1的后部连接,所述座椅1的下部安设有若干支腿3,所述支腿3的底部均与连接板4连接,所述靠背2在偏下方位置上开设有气囊槽5,所述充气囊6安设在所述气囊槽5中,所述气囊槽5的四角位置均安设有磁铁块7,所述气囊槽5的上方位置具有与所述气囊槽5相通的气筒槽8,所述气筒槽8内放置有打气筒9,所述打气筒9通过软管10与所述充气囊6配合,所述靠背2通过连接布11与挡门12连接,所述挡门12与所述气囊槽5适配,所述挡门12一面覆盖有与所述靠背2上覆盖的相同的软垫13,所述支腿3上开设有若干减重槽,所述连接板4与车厢的底部可拆卸连接,所述挡门12上具有与所述磁铁块7对应的钢块,所述挡门12通过磁铁块7的吸附作用与所述气囊槽5吸附配合,所述靠背2的后部缝合有粘扣带刺毛面14,所述粘扣带刺毛面14与缝合在所述挡门12一面上的粘扣带软毛面适配。工作原理:在使用该汽车用可充气座椅时,挡门12是通过磁铁块7吸附在气囊槽5上的,此时充气囊6和打气筒9分别位于气囊槽5和气筒槽8中,乘客可靠在靠背2上休息,此时本座椅与常规座椅使用功能相同,当长途乘车乘客感到疲劳想要仰躺时,则乘客可拽住连接布11将挡门12的一端与气囊槽5分离,进而将整个挡门12从气囊槽5上取下,然后将挡门12后翻到靠背2的后方去,挡门12上的软垫13上缝合有粘扣带软毛面,粘扣带软毛面可与靠背2上的粘扣带刺毛14面贴合,这样的设计是为了避免行车过程中搭放在靠背2后方的挡门12来回摇摆对后排乘客造成困扰,然后使用者可将打气筒9从气筒槽8中取出,通过打气筒9对充气囊6进行充气,充气囊6一面可通过压板与螺钉与气囊槽5底部可拆卸连接,也可不与气囊槽5底部固定连接,充气后,充气囊6会股起来,充气后的充气囊6会突出气囊槽5外部,使用者躺仰姿势时,突出的充气囊6会给乘客的腰部提供有效的支撑力,避免使用者的腰部骨骼因缺少支撑而变形,长期使用可降低腰间盘突出的患病概率。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专利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用可充气座椅,包括座椅(1),靠背(2)、充气囊(6)、打气筒(9),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背(2)与所述座椅(1)的后部连接,所述座椅(1)的下部安设有若干支腿(3),所述支腿(3)的底部均与连接板(4)连接,所述靠背(2)在偏下方位置上开设有气囊槽(5),所述充气囊(6)安设在所述气囊槽(5)中,所述气囊槽(5)的四角位置均安设有磁铁块(7),所述气囊槽(5)的上方位置具有与所述气囊槽(5)相通的气筒槽(8),所述气筒槽(8)内放置有打气筒(9),所述打气筒(9)通过软管(10)与所述充气囊(6)配合,所述靠背(2)通过连接布(11)与挡门(12)连接,所述挡门(12)与所述气囊槽(5)适配,所述挡门(12)一面覆盖有与所述靠背(2)上覆盖的相同的软垫(1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用可充气座椅,包括座椅(1),靠背(2)、充气囊(6)、打气筒(9),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背(2)与所述座椅(1)的后部连接,所述座椅(1)的下部安设有若干支腿(3),所述支腿(3)的底部均与连接板(4)连接,所述靠背(2)在偏下方位置上开设有气囊槽(5),所述充气囊(6)安设在所述气囊槽(5)中,所述气囊槽(5)的四角位置均安设有磁铁块(7),所述气囊槽(5)的上方位置具有与所述气囊槽(5)相通的气筒槽(8),所述气筒槽(8)内放置有打气筒(9),所述打气筒(9)通过软管(10)与所述充气囊(6)配合,所述靠背(2)通过连接布(11)与挡门(12)连接,所述挡门(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二九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